第6节(3 / 4)
阿娇翁主对晁错行了叩拜之礼,论身份,晁错自然是受不起的,他一见到,而此时翁主已经叩拜完毕,他如若是拒绝了,馆陶公主那边的脸面断然是挂不住。又想到如今馆陶公主乃是陛下的亲姐姐,而窦太后更是将她奉为掌上明珠。最终晁错也无法,只好点头答应:“那既是如此,下官斗胆应下这副差事,只是下官有言在先,还请公主见谅。下官教学,不管是天子亦或者平民,都将严苛,若是公主舍不得两位公子被下官所累,还可……”
“不必了,本宫自是相信晁大人为人,那就这么说定,晁大人何时有空,堂邑侯府随时欢迎。”
馆陶公主也颇为大气的说,而陈午则补充道:“晁大人你放心便好,季须和陈蟜两人平时是顽劣了一点,但是根基都不差,只要晁大人可以严厉教学,我相信他两人必有所成,至于小女阿娇一直仰慕晁大人才学,也想与兄长一起听学,不知晁大人意下如何?”
晁错看着陈阿娇,又想到反正是到堂邑侯府教学,只要他不说,无人知道他收了女学生,便道:“既然这样,那就一起吧,到时候翁主去听学便是了,下官已经会好生教学!”
晁错从来都是一个认真的人只要是他决定的事情,就一定要最好。
“那就有劳晁大人,只是方才晁大人和老先生所为何事?”
方才这两个人的对话,馆陶公主自然也听到,至于削藩一事,对于她影响不大,也未触动她的利益,她对于此事本不关心,只是今日既然来了,便问上一问。
“公主,这乃是下官的家事,还请公主见谅!”
馆陶公主一皱眉,继而笑道:“那既是如此,便不打扰了,我们先走吧。”
说着便转身离去,而此时陈阿娇也站起身子,见晁错要送行便道:“晁夫子,自古大丈夫相时而动,懂得趋吉避凶乃是真君子,无万全之策,不然真的祸殃全族。”说完便转身离去。
晁错望着陈阿娇背影,想着她说的这些话,削藩这事是势在必行,可是一旦失败的话,假如有人揭竿而起,造反他又将如何。方才父亲言说,会获罪全族,他也开始沉思了。
“阿母,今日你好厉害,三言两语便搞定了!”
“那是当然,也不想想你阿母我是谁,可是堂堂的馆陶长公主,只是晁错那老匹夫果然不好对付,想着季须和陈蟜两人以后怕有罪受了。”馆陶公主想到这里,便有些心疼了。
“有罪受也是好的,你瞧瞧他们两人都比阿娇大,今日来请夫子竟然就阿娇一个跟来了,他们两个人一个也没来,若是方才晁错质疑拜师的诚意,那可如何是好。两名男子竟比不上阿娇一名女子,以后我堂邑侯府靠谁支撑,若是阿娇出嫁,受了委屈,又将如何是好?”陈午十分不满言说道,一脸的怒气。
馆陶公主见状:“这么说,也有道理,季须和陈蟜是要好生教育,只是陛下招你入宫商议事情,是不是边关又告急了?”
自求和亲
陈午长叹道:“是啊,如今匈奴再次进犯,陛下正在为此时担忧,召集众臣商议对策,当下还未有良策!”陈午的脸上露出一丝的忧色,几乎年年边关都会告急,只是今年来的颇为早了一些。
馆陶公主一听,便冷笑道:“那些无用的大臣还能够给陛下出什么主意,无外乎便是再次让汉家的女子出嫁到匈奴去和亲罢了。陛下儿子倒是不少,女子也就三人,本宫瞧着他定是舍不得,到时候也不知会看上哪个诸侯王的女儿出嫁和亲。”
“公主所言极是,和亲实属无奈,如今我军……”
陈阿娇听到陈午和馆陶公主两个人正在谈论此事,手便牢牢的攥紧了,果然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三日之后,馆陶公主便和陈阿娇一起入宫去看望窦太后,还未到长乐宫,便听到一阵哭声,那哭声颇大了。馆陶公主和陈阿娇对望了一眼,便加快步伐来到长乐宫,便见到刘婷就是后来的南宫公主趴在窦太后的腿上大哭,而王娡则是站在一旁,一脸的怒气,景帝刘启则是一脸的心疼。
“母后这是怎么了?”
馆陶公主提起裙摆便走了进来,见到刘婷大哭,一脸的不解,陈阿娇紧随其后。
窦太后微微的皱眉:“婷儿,你也不要哭了,此事既然是你阿母所求,哀家也帮不了你。”
“皇祖母,婷儿不想去,不想去和亲,匈奴人太可怕,他们会吃了我的,我不想去。我想永远在这里陪着皇祖母。”刘婷见求助窦太后无果,便转身过去求助王娡:“母妃,不要让我去。我也是你的亲生女儿,为什么你不让姐姐去,要让我和亲,不是还有小妹吗?那么远,你怎么舍得让我去啊!”刘婷的哭声越来越大。
“刘娉如今已经许了平阳侯,择日出嫁,而你小妹刘婉年纪尚小,只有婷儿你合适。你此去和亲也是为了你父皇的江山社稷着想,也是为了我们大汉子民着想,你不能如此任性。我注意已定,你不要再哭了。有损你公主威严!”王娡一脸的严肃,说的那叫义正言辞,驳斥着刘婷一句话都不能说。
“父皇我……”
刘启倒觉得于心不忍:“算了,婷儿你无需去和亲,朕明日就昭告各大诸侯国看看他们有没有女儿愿意去和亲!”刘启是舍不得刘婷远去匈奴,千里迢迢,在那里受了委屈,也无人诉说。尤其是最近几年匈奴王庭对待大汉虎视眈眈,越发的猖狂起来。
“陛下,如今你与各大诸侯国的关系如此紧张,怎么能让他们再度献女?这岂不是给他们理由?”王娡瞪了刘婷一眼,脸上已经带了怒气,而此时的刘婷则是选择沉默。
“那又能如何,婷儿是朕之骨血,朕怎能忍她远嫁,又不能从民间选女,恐给匈奴王庭与借口,你说朕该如何是好?如今边关告急,和亲势在必行,而且是越快越好,丝毫不能耽搁,两军交战,受苦的只能是百姓。朕乃一国之君,普天之下皆是朕之子民,朕如何能够看着他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呢?”刘启又是一声长叹。 ↑返回顶部↑
“不必了,本宫自是相信晁大人为人,那就这么说定,晁大人何时有空,堂邑侯府随时欢迎。”
馆陶公主也颇为大气的说,而陈午则补充道:“晁大人你放心便好,季须和陈蟜两人平时是顽劣了一点,但是根基都不差,只要晁大人可以严厉教学,我相信他两人必有所成,至于小女阿娇一直仰慕晁大人才学,也想与兄长一起听学,不知晁大人意下如何?”
晁错看着陈阿娇,又想到反正是到堂邑侯府教学,只要他不说,无人知道他收了女学生,便道:“既然这样,那就一起吧,到时候翁主去听学便是了,下官已经会好生教学!”
晁错从来都是一个认真的人只要是他决定的事情,就一定要最好。
“那就有劳晁大人,只是方才晁大人和老先生所为何事?”
方才这两个人的对话,馆陶公主自然也听到,至于削藩一事,对于她影响不大,也未触动她的利益,她对于此事本不关心,只是今日既然来了,便问上一问。
“公主,这乃是下官的家事,还请公主见谅!”
馆陶公主一皱眉,继而笑道:“那既是如此,便不打扰了,我们先走吧。”
说着便转身离去,而此时陈阿娇也站起身子,见晁错要送行便道:“晁夫子,自古大丈夫相时而动,懂得趋吉避凶乃是真君子,无万全之策,不然真的祸殃全族。”说完便转身离去。
晁错望着陈阿娇背影,想着她说的这些话,削藩这事是势在必行,可是一旦失败的话,假如有人揭竿而起,造反他又将如何。方才父亲言说,会获罪全族,他也开始沉思了。
“阿母,今日你好厉害,三言两语便搞定了!”
“那是当然,也不想想你阿母我是谁,可是堂堂的馆陶长公主,只是晁错那老匹夫果然不好对付,想着季须和陈蟜两人以后怕有罪受了。”馆陶公主想到这里,便有些心疼了。
“有罪受也是好的,你瞧瞧他们两人都比阿娇大,今日来请夫子竟然就阿娇一个跟来了,他们两个人一个也没来,若是方才晁错质疑拜师的诚意,那可如何是好。两名男子竟比不上阿娇一名女子,以后我堂邑侯府靠谁支撑,若是阿娇出嫁,受了委屈,又将如何是好?”陈午十分不满言说道,一脸的怒气。
馆陶公主见状:“这么说,也有道理,季须和陈蟜是要好生教育,只是陛下招你入宫商议事情,是不是边关又告急了?”
自求和亲
陈午长叹道:“是啊,如今匈奴再次进犯,陛下正在为此时担忧,召集众臣商议对策,当下还未有良策!”陈午的脸上露出一丝的忧色,几乎年年边关都会告急,只是今年来的颇为早了一些。
馆陶公主一听,便冷笑道:“那些无用的大臣还能够给陛下出什么主意,无外乎便是再次让汉家的女子出嫁到匈奴去和亲罢了。陛下儿子倒是不少,女子也就三人,本宫瞧着他定是舍不得,到时候也不知会看上哪个诸侯王的女儿出嫁和亲。”
“公主所言极是,和亲实属无奈,如今我军……”
陈阿娇听到陈午和馆陶公主两个人正在谈论此事,手便牢牢的攥紧了,果然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三日之后,馆陶公主便和陈阿娇一起入宫去看望窦太后,还未到长乐宫,便听到一阵哭声,那哭声颇大了。馆陶公主和陈阿娇对望了一眼,便加快步伐来到长乐宫,便见到刘婷就是后来的南宫公主趴在窦太后的腿上大哭,而王娡则是站在一旁,一脸的怒气,景帝刘启则是一脸的心疼。
“母后这是怎么了?”
馆陶公主提起裙摆便走了进来,见到刘婷大哭,一脸的不解,陈阿娇紧随其后。
窦太后微微的皱眉:“婷儿,你也不要哭了,此事既然是你阿母所求,哀家也帮不了你。”
“皇祖母,婷儿不想去,不想去和亲,匈奴人太可怕,他们会吃了我的,我不想去。我想永远在这里陪着皇祖母。”刘婷见求助窦太后无果,便转身过去求助王娡:“母妃,不要让我去。我也是你的亲生女儿,为什么你不让姐姐去,要让我和亲,不是还有小妹吗?那么远,你怎么舍得让我去啊!”刘婷的哭声越来越大。
“刘娉如今已经许了平阳侯,择日出嫁,而你小妹刘婉年纪尚小,只有婷儿你合适。你此去和亲也是为了你父皇的江山社稷着想,也是为了我们大汉子民着想,你不能如此任性。我注意已定,你不要再哭了。有损你公主威严!”王娡一脸的严肃,说的那叫义正言辞,驳斥着刘婷一句话都不能说。
“父皇我……”
刘启倒觉得于心不忍:“算了,婷儿你无需去和亲,朕明日就昭告各大诸侯国看看他们有没有女儿愿意去和亲!”刘启是舍不得刘婷远去匈奴,千里迢迢,在那里受了委屈,也无人诉说。尤其是最近几年匈奴王庭对待大汉虎视眈眈,越发的猖狂起来。
“陛下,如今你与各大诸侯国的关系如此紧张,怎么能让他们再度献女?这岂不是给他们理由?”王娡瞪了刘婷一眼,脸上已经带了怒气,而此时的刘婷则是选择沉默。
“那又能如何,婷儿是朕之骨血,朕怎能忍她远嫁,又不能从民间选女,恐给匈奴王庭与借口,你说朕该如何是好?如今边关告急,和亲势在必行,而且是越快越好,丝毫不能耽搁,两军交战,受苦的只能是百姓。朕乃一国之君,普天之下皆是朕之子民,朕如何能够看着他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呢?”刘启又是一声长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