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陈溯沉默了一会儿,忽然大声道:“你知道不,你成为县子那天,我听说周勤的大儿子周齐烨脸都绿了,以往他都被称是咱们京城子弟中最为出色的所在,没想到你一年时间不到就超过了他!看他以后还怎么摆出一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相!”
  对于周齐烨和周勤当日脸色不好的传言张彦瑾也听说了,此时听陈溯说起,他哈哈一笑,端起酒杯和陈溯碰杯道:“来干杯!”
  ***
  张彦瑾在安置妥当家中和长安各大作坊的事情之后,张彦瑾就带着张伍二去了西州大同,在把西州大同的事情交付给当初他带过去王石和王久两兄弟后,张彦瑾便带着张伍一和张伍二一起去了安州榆林。
  榆林在安州最北部,乃是黄土高原和沙地交界的地带,倚山临水,龙腾虎踞,气势非凡,当地民风更是豪爽直率。
  不过这里地势虽好,可在大魏朝也只是农耕之地。
  张彦瑾带着张伍一在他当初买下地的地方转了一圈之后,把区域给张伍一大致规划了一番后,就把这里建厂挖煤的事情全权交给了颇有经验的张伍一。
  虽说西州大同可以容纳一部分中州的灾民,可在中州大同的灾民若是全部安置在大同,势必会使大同劳动力过于饱和,故而张彦瑾准备把中州灾民中的绝大多数安置到榆林来,建厂建房,让榆林的采煤场发展起来。
  安排好这一切之后,张彦瑾便带着张伍二等人去了宁州。与琼州隔海相望,南濒北部湾、面向东南亚,是去占城最便捷的出海点。
  至于物资,他则安排给其他人随后运输而来,或者在当地购买。
  为了再就近造出一艘中州巨舰出来,张彦瑾直接带着皇上的手谕,从当初造船的工厂调了一批熟练的工匠过来,又征集了不少当地的造船好手,建设了临时工厂,安排他们打造中州巨舰。
  与此同时,张彦瑾也开始重金在当地以及其他沿海地区挖掘航船好手,以及水性好的弄潮儿。
  虽说跨洋越海这种事情对于内地的人是十分让人恐惧的事情,可对于这些自小就生长在海边的人,恐惧则少的多,再加上重金之下,必有勇夫,更有想要跟着张彦瑾建功立业的年轻人,不消几天的功夫,张彦瑾就召集到了两百多个航海好手。
  张彦瑾将人数大致分为三个队伍,每个中州巨舰上七十多个人。如此一来,航海时每个中州巨舰上的人可以交替换班,在遇到危险时,三个航船上的人也可以互相接济。
  航海所需的物资,张彦瑾则参考了当地人出海的建议,购买齐全。
  除过他们所用的必须物品,张彦瑾则大肆购买了丝绸,陶瓷等物,准备到达其他地方之时,卖出去,或者换取补给。
  花费了两月的时间,才将这些物资筹备齐全。
  看似他只需要安排手下的人准备就好,可实际上他也没有闲着。
  有过一些简单历史知识的他,绝对不相信沿海的居民们都是胆小鬼,或者是遵守法纪的老百姓,定然有人看中了海上的财富。
  更重要的是,他曾经在相关的国外的航海史记当中了解过一些关于海盗的记载。
  以明朝最为著名的戚继光抗倭来说,戚继光在中国正史上是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他担任民族大义,和倭寇打了多场胜仗,是一个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
  可若是抛开中国正史,从隐匿在国外史料或各种地方志之中的历史记载来看的话,便可以发现,与他打仗的倭寇实际上就是中国的民间海盗,而这些海盗也只是打着倭寇的旗号而已,船员中大多数都是中国人,只不过极个别地夹杂了些许日本浪人。
  可只要是打着倭寇的旗号,便会让大多数的老百姓或者官府产生畏惧心理。就像是张彦瑾现在面对的情况一样,海盗们的船上只有几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
  和大家所知道的常识不同的是,中国的海盗和外国的海盗不同,他们从来不用骷髅旗帜,只会打着平安、温饱的字样,谦卑地祈求。
  可实质上,他们的战斗力却一点都不弱。他们不仅依靠着海上的营生手段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还拥有极其强大的武装力量,从这些海盗们手中那一把把寒光闪闪的刺刀,以及飞出铁爪子时矫健的身手就可见一斑。
  他们甚至暗地里把控住海上商路,一度让人无法忽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既然已经准备破洋远航,那他就要做好面对一切危险的准备。
  这些天他一直在暗中制作一种名叫突火杆的东西。
  现代使用的手-枪张彦瑾虽然不会制作,可是普通的突火杆的原理他却知道。
  突火杆是一种管状火器,前粗后窄,中间装上黑-火-药,火-药中间有一根导-火-索顺着长杆伸出窄端,等到使用的时候,点燃导-火-索,空气受热急速膨胀,便会把管子中的黑-火-药快速推出去,达到杀伤的目的。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