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袁礼贤的案子,到年中还未结案,江宁王迟迟未有决断,南边朝中弹劾厉振南的人越来越多,江宁王却顶住了压力留中不发。
  而士林中为袁礼贤喊冤的人也越来越多,这些读书人齐聚在皇城中,由人领头上书谏言,闹得越来越大,人也越来越多,袁相出名便罢,袁含之也因为也广扬诗名,由此纠集的人不在少数,这个新年,一南一北两个皇帝的日子都不好过。
  魏宽那日吃醉了酒回去,曾文涉打听着典膳还往紫宸殿中送了锅子,知道正元帝不信袁礼贤,却深信魏宽,一时且扳不倒他,魏宽又是个粗鄙人,上来便是拳头,惹不起他,便只好躲着他。
  正元帝以为安抚住了魏宽,也约束过曾文涉,他原来起义推翻大夏是众望所归,却不曾想袁礼贤竟有这样的人望。
  曾文涉查来查去也没查到袁府里有多少银子,他再不相信袁礼贤同大夏有这样的交际,竟不贪图银财,可库房里没有,家里搜出来的东西远远不及曾文涉心中所想。
  难道袁家还能把银子铺了地不成?掘地三尺也没找到钱财,原还咬牙想做假,金饼上又不曾刻下名字来,可师朗步紧盯,看他把袁府的青砖地都起出来堆到一边,拂了袖子道:“曾相可要去茅厕掏一掏,也许袁相视金钱如粪土,把金饼都沉在茅厕里。”
  那些个太学府的学生们已经有人主张换掉曾文涉,曾文涉如何不急,就怕民怨沸腾,正元帝为了平熄众怒,当真把他从宰相的位子上撸下去。
  他越是着急,就越是想找出袁礼贤的罪证来,闹了两三个月,抓了这许多官员,却没查抄出这些银子来,他也根本查不出来,这一批银子都在国库之中。
  病急乱投医,正元帝越是模棱两可,曾文涉就越是以为自己得到了默许,眼见这团火烧无可烧了,便把火引到卫家身上去,卫平就在清江,他与厉振南必也有牵扯。
  江宁王终于抵不住世家老臣的压力,把厉振南身上的爵位削去,又把他从外围调回杭州去,正元帝等此刻已经等了许多年,花费的功夫怎么能被曾文涉毁去。
  到得此时,御案前弹劾曾文涉的帖子越来越多,在宫门外纠集的太学生也越来越多,正元帝在正月开印头一件事,便是罢相,斥责曾文涉办事不力,罚他在家思过,却不曾给出期限,也许再也不会用他。
  曾文涉如遭雷击,秦昱更是大惊失色,最后正元帝定了袁礼贤一个不大不小的罪名,也不说那本帐册是真是假,袁礼贤虽不能以宰相尊荣下葬,却保留下了《功臣录》中头一名的位置。
  袁家二子糊里糊涂的进了大理寺,关上小半年,又糊里糊涂的被放了出来,归还家产,也不曾收回爵位,照旧可以让袁慕之继承。
  正元帝连消带打,一箭三雕,甩出一张网,网住了袁礼贤、曾文涉和厉振南,清明才过便下旨意,着晋王进京岁贡。
  作者有话要说:  鲁院的伙食可真好呀
  开心
  希望今天上完一早上的课
  能有清蒸鱼吃~~
  以及!!!我恨作业!!!
  伸手要营养液
  我已经掉到七十名开外啦……惨
  ☆、第278章 喜事
  这一年来京城之中风云变幻, 先是袁礼贤因病去世, 跟着是他二十多年来的清白名声被毁, 宰相通敌一案闹得沸反盈天,虽然正元帝最后放过了袁家人, 可却没放过袁礼贤,给他定的罪名是与大夏朝官“暧昧不清”。
  袁礼贤人都死了, 自然无法为自己辩驳, 也无法质问正元帝为何把这一盆污水泼在他身上,正元帝折掉一个他本就已经不愿意再忍耐的宰相, 把大夏勇将厉振南拉下马来。
  厉振南镇守大夏边防,当真是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秦昭当年能从他手里拿下郢城,实属侥幸, 天时地利人和,少了一样都没有这样的运气。
  据说这一战被厉振南深以为耻,对他来说秦昭就是个毛都没长齐的小将,他一老将, 竟在毛头小子手里吃了亏,这口气怎么也咽不下去。
  若是厉振南在大夏建兴帝一朝当武将,必是开疆辟土的开国功臣,可他空有一身报国志,偏偏遇上的是大夏末帝,若不是大夏叛乱四起, 厉振南这辈子都只能在军营里当他的十夫长,因为没钱没关系,怎么都爬不上去。
  偏偏老天给了他这一次机会,他上征杀敌最勇猛,拿人头攒军功,升着升着,就升到将军,又护送江宁王避祸吴地有功,据说江宁王当年还给了他一道密旨,若是末帝带着沈青丝南下逃亡,让厉振南杀了末帝,送沈青丝进宫。
  厉振南接了旨意,等于多了一份拥立之功,此后十来年中稳稳当他的天下兵马大元帅。可他的日子并没有因为从十夫长升到大元帅就好过起来,朝上的明枪暗箭依旧不少,而江宁王对他的信任和宠爱被这一次次的弹劾都给消耗尽了。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大业宰相袁礼贤通敌卖国,江宁王深知正元帝是如何发迹的,若无袁礼贤的辅佐,他至多占下三五个州,又是一个李从仪罢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