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我微笑一下,“先帝驾崩,您节哀。”说完,便狠狠抽了马屁股一鞭子,“驾!”
  许久,回身依旧能看到远处那白茫茫的一众人,并没有离开。心里一阵酸楚,抄近道先行回到了花满楼。来不及敷衍月娘两句,便赶往李景隆处。他一见我便说,“我果然听说王爷赶来了!怎么,你劝回去了吗?”
  我冷笑一声,“哪里是我劝回去的?”
  “此话怎讲?”
  我便把新的锦衣卫指挥使宋忠带着上千人马将朱棣逼回北平的事告诉了李景隆,他一听见,也是脸色惨白,“世子们都来了?”
  “恩。”
  “皇上应该不会对嫡亲的堂兄弟怎么样吧?”李景隆试探着问道,他的语气明明说明了他也担心着。
  “你说呢?”我烦躁的说道,“咱们都能看出来的端倪,怎么王爷这样的人,会在这种时候这么糊涂?!”
  李景隆摇摇头道,“新帝这手算盘打得实在是好啊,先是扔出遗诏来给诸位王爷。王爷们回来奔丧是违抗遗诏,视为不孝,诸王们不回来奔丧,有违常伦,依旧是不孝。王爷除了把世子送来,别无他法。”
  第179章.83.营救〔1〕
  李景隆平日里虽然并不关心政事,如今几句简简单单的话却把朱棣以及其他藩王的处境说的清清楚楚。我也明白他说的有道理,只得长叹几口气。“少不得你最近多多道皇上面前走动走动,打听打听世子们的消息,也好传回去给王爷,叫他放心。”
  “这个自然的。”李景隆也是无奈。
  此时朱元璋驾崩不过月余,朝野上下对于新上任的这个皇帝朱允炆并不十分了解,可以说他是带着几分神秘的。再加上他从朱元璋一驾崩,便开始用实际行动向满朝文武宣布着:从前藩王得势的时期已经过去了,现在一切都是皇帝说了算。
  所以从京城乃至各州县,对这个年轻的新皇帝还未接触,便已经存了一份敬畏之心。
  只是众人都不知朱允炆心中真正的想法是什么。藩王鼎立,于朱元璋的时代是江山固若金汤的表现,于他来说,却是四面楚歌的处境。这些藩王都是朱元璋的好儿子,却当不了朱允炆的好叔叔。
  现在朱允炆面对的一共有二十四个叔叔藩王和一个堂兄藩王,这些藩王有自己的王府和军队,每个人手上都有五六万人的军队。这些军队,在朱元璋手上便是对付外敌的利刃,在朱允炆面前便是反他的武器。
  而这二十五个藩王之中,另有九个更有不同,他们因为身负守卫边境的任务,手上的兵力在朱元璋的默认之下发展的更为强大,从东北到西北分别是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秦王、庆王和肃王。
  这些现在朱允炆的眼里,全部都是眼中钉肉中刺,一日不铲除,大明江山社稷和自己这一顶皇冠一日便在水深火热之中。
  这一日我正在花满楼中闲坐,与月娘聊天,李景隆突然着慌着赶来,我见他满脸通红,似有急事,便跟着他走到外面问他所为何故,李景隆满腹心事的样子,道,“皇上今日召我入宫,你猜所为何事?”
  我摇摇头,“你们朝堂上的事,我怎么猜得出来?”
  李景隆像是吃了黄连一般,苦不堪言道,“皇上派我去抓周王。”
  我大吃一惊,“这是为什么?周王犯了什么事?”
  “什么事都没没有,说是新帝登基,周王在周王府中大放厥词,不满新帝。现在皇上下令将周王一家都带回京城问罪。”李景隆可怜巴巴的看向了我,“这事我怎么跟燕王交代?”
  我明白李景隆的难处,周王朱橚乃是朱棣的同母兄弟,朱允炆第一个便对他下手,其实是想剪断朱棣的羽翼。“新帝下令,你还能抗旨吗?”我尽管望着这一条已经静寂的长街,淡淡的说道。
  李景隆道,“你的意思是,我只能去按照皇上的旨意办事了?”
  “你也没有别的选择。”
  李景隆沉吟不语,良久才道,“他日我若也这样触怒龙颜,我的三个孩子还望你……”
  我连连跺脚,“呸呸呸,别瞎说,你的路子顺着呢,别连累三个孩子。”
  不出半月,李景隆便带着人马从河南把周王一家带回,朱允炆听了齐泰的建议,将周王直接贬为平民,遣送至滇南,永生不得离开滇南。李景隆为此十分难过,觉得无颜再面对朱棣,我只得安慰他朱棣一定能分清是非。
  周王一家被遣送出城不过三日,李景隆又来找我,这次他的神色可比朱允炆派他去抓周王的时候要紧急得多,我也吓了一跳,“怎么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