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夫妻俩家在京郊,因着雪灾遭难,逃荒到了京城。家乡父母兄妹早不在了,只剩下夫妻俩相依为命。
  林伯将身世说了,说到伤心处,他也没有落泪,眼眶微微泛红,像是早已习惯,变得麻木了。
  温屿在一旁听着,手上握着的笔,颜料已经干涸,原本的赤红,仿佛血凝固之后,变成暗沉的朱红。
  “我知道了,你去忙吧。”荀舫没再多问,神色寻常说道。
  林伯起身退下,荀舫看向温屿手上的笔,伸手取下放在砚台上。茶盏的茶水凉了,提壶重新给她斟了一盏。
  “吏部的派官令下来了,我领了翰林学士院翰林学士的差事。”荀舫说道。
  大周的翰林院与后世所知不同,分为翰林学士院与翰林院。学士院学士好比是天子的文秘顾问,品级虽低,却是天子近臣,无人敢小觑。
  翰林院的人则无需考功名,只要作诗画画下棋医术等有些名声,则可被举荐进翰林院,差不多是天子养着逗趣的清客闲人。
  历史上的大诗人李白,便是如此般,因在写诗闻名天下,被唐玄宗召进翰林院。
  “朝廷有两个半月的归宁假,若你记着回去,明朝我们就出发回明州。”荀舫道。
  “你打算带林伯他们夫妻去明州?出什么事了?”温屿虽然极力克制,声音还是止不住发颤。
  荀舫沉默了下,道:“沈白卿自尽了。”
  温屿似乎早已有所预料,她并未做声。太阳透过树叶洒下来,煦暖明亮,她只觉着眼前一片恍然,浑身冰凉。
  荀舫说道:“林伯陈婶子在京城也没亲人,在京城给林裕和守宅子多年,也算是忠厚。反正顺道,带着他们去一趟明州,就当出门走动走动。”
  温屿心如明镜,声音平平道:“林裕和也逃不过,可是这样?”
  她神色
  如常,荀舫却看得难受,默然片刻,坦白地道:“我并不清楚。大皇子已经长大成人,父强子壮,这并非是好事。大皇子对两个兄弟极为忌惮,尽管林贵妃所出的小皇子尙年幼,大皇子心机深沉,身边围着一众聪明的谋士,定不会掉以轻心。”
  张都知倒台,定也有大皇子在里面推波助澜。沈白卿趁机被剪除掉,林裕和身为小皇子的亲舅舅,又是一方豪富。
  大皇子他们会如何做,温屿不敢细想下去。
  “我是陛下钦点的探花郎,明州府文风鼎盛,朝野上下出身明州府的官员众多。明州府官员向来看重乡党,很是团结。大皇子不敢做得太过,陛下都不敢轻易得罪明州府一系官员,大皇子更不敢。”
  荀舫笑了声,道:“大皇子妃来自庆国公府,你曾经给大皇子妃画过花样,又是大长公主的座上宾,京城的贵妇人小娘子们对你都赞不绝口。我也沾了你的光,大皇子没有针对我。林裕和终究只是一个商人,又远离京城,你无需太过担心。”
  温屿没有笑,道:“弘治年间,珠宝商人冯谦,王通,李祥等,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朝廷抓进大牢,财产皆被抄没一空。天启年间,大商户吴养春,先后捐助朝廷饷银五十万两,被朝廷看上了,追索所谓的“赃银”六十万两,将吴家父子抓进大牢,亲邻族党无不株连。吴氏父子惨死狱中,吴妻自尽,顷刻间家破人亡。像是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不知你那里可有大明朝,弘治年间,在后世被称作“弘治中兴”。”
  荀舫没听过大明朝,温屿说的这些,他也见过不少。
  富绅商贾对朝廷来说,好比是大肥羊。张都知沈白卿之事,未必没有隆庆帝的默许。毕竟从他们家中抄没的家财,一半入了内帑,他的私库。
  林裕和巨额的家财,犹如令人垂涎的大肥肉,多少人在背后虎视眈眈,想着扑上去咬一口。
  温屿的巧绣坊生意在大周赫赫有名,但她迄今为止,始终没有搬到吉庆街。
  甚至,巧绣坊连店堂都没开,一直维持着中等大小的规模。
  不只是商贾,士绅官宦亦如此。盛极而衰,旧时堂前王谢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何来的延绵不息,如石榴树,开花,结果,凋落成泥,方是不变的规律。
  “在你们那里,可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荀舫轻声问道。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