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温屿笑道:“只是些不值钱的果子,能换到林东家的螃蟹,林东家随便失礼,越多越好。”
  林裕和哈哈笑起来,让林掌柜退下,亲自倒了茶给温屿:“温东家最近可好?”
  “很多事情,容我慢慢道来。”
  温屿将买卖宅子的事情说了,林裕和认真听着,道:“温东家既然看上了书院巷的宅邸,满意的宅子难寻,要是错过的话着实可惜。温东家要是不介意,我先借银子给你,将宅子买下来。银子我不急着用,温东家无需急着将乌衣巷的宅子便宜变卖,等着合适的价钱再说,到那时你还我便是。”
  债多不愁,再说温屿有乌衣巷的宅子做保障,对于林裕和的好意,她大大方方应了,“我会写借据,将
  乌衣巷宅子的契书压在你这里。”
  林裕和道:“我相信温东家的品性,温东家又是借据,又是屋契,倒显得我像是在放印子钱一样。这样吧,温东家给我一份借据就是。”
  既然承了他这份情,温屿也不怕多欠,爽快道:“好,我给林东家写借据。”
  林裕和忙,温屿不再废话,赶紧问起了正事,道:“听林掌柜说朝廷摊派收取布税之事,林东家可能与我仔细说说?”
  第62章
  林裕和虽心中疑惑,还是将事情来历经过仔细告诉了温屿。
  “北地的凉州安宁两个州府,去岁遭遇极寒天气,牲畜牛羊多冻死。今年开春后少雨,种下去的庄稼长势缓慢,到前些时候又遭了水灾。如今虽才八月,凉州安宁已经要穿厚衫。接连遭灾,朝廷要开仓赈济。因着天气寒冷,当地的布匹衣衫价钱居高不下,朝廷便从如明州江洲等多桑麻之地加派布税,打算将布匹投放到两地,平抑布价。”
  他见温屿眉毛扬了扬,顿了下问:“温东家可是觉着有甚不妥之处?”
  “朝政大事哪轮得到我插嘴。”温屿笑着说了句,话锋一转,问道:“朝廷赈济灾民肯定是好事,担心百姓买不起布,就投放布将布价拉下来,无论怎样听都合情合理。”
  “温东家以为的不合理之处呢?”林裕和也露出了微笑,靠在椅背中,目光灼灼望着她。
  “我不敢妄议朝政,毕竟朝臣大官们都是聪明人,见多识广,也不是第一次做赈灾之事,对会发生的各种情形都会考虑周全。”
  温屿见林裕和作势恭听,脸上的笑容越愈发浓。温屿虽不心虚,想着他到底主动借自己银子,又是聪明人心知肚明,于是不再绕着弯子说废话。
  “朝廷究竟向明州府征收多少的布税,收取上来的布,从两地运到凉州安宁的花销,要多少成本?这笔钱,由谁承担?朝廷将布投放出去平抑布价,究竟是如何投放之法?按理说,既然是赈济,这布就不该收钱,而是发放给灾民才是。既然是卖,收到的钱归谁?”
  林裕和双眸闪亮,不由自主坐正身子,微微前倾很是专注地道:“照着朝廷户部的文书,明州府需要缴纳的葛麻布共八千匹,毛料两百匹。府衙孙知府将我叫去,让布行缴纳葛麻布八千匹,毛料五百匹,绸缎两百匹。”
  多出来的三百匹毛料,两百匹绸缎,就是府衙从中的获利。
  毛料的价钱昂贵,明州府的羊不多,羊毛多来自北地。路途遥远成本高,织出来的毛料价钱,远比北地贵,一匹布大致在四两银子起。
  朝廷从明州府征收毛料,与孙知府再多索取的毛料丝绸是一样的道理。
  明州府富裕,商人拿出来虽会心疼,但出得起,不至于闹事。
  姓孙的他们还看不起葛麻,偏要贵重的毛料丝绸!
  “收取的布,交由漕工运输。这笔费用,也要由明州府出,从其他行当收取。像是你的巧绣坊,只怕也要出钱。”
  温屿脸一黑,暗自骂了句。
  林裕和看到她瞬间拉下来的脸色,忍着笑继续道:“朝廷将布匹交由凉州安宁两地的大布商,由他们便宜卖出。所得的钱财,归内帑。”
  其实温屿已经大致猜到了,这种事情她在后世也看到过。听林裕和说出来,还是忍不住长长叹息。
  能承接朝廷赈灾布匹的布商,关系背景肯定强大。布的价钱几何,给了布商非常灵活的操作空间,几乎是一本万利的赚钱买卖。
  当然,赚得最多的还是内帑,也就是大周皇帝。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