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艺术家(重生) 第856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从影片里解读出很多的象征意义。
  老虎代表人的原始兽性、求生本能,也是派投射的恐惧对象与生存伙伴。
  食人岛,表面是天堂,实为吞噬生命的陷阱,隐喻麻木的平静比绝望更危险。
  荧光海洋,超现实的美景反衬绝境的孤独,暗示自然对人类苦难的漠然。
  笔记本沉没,派丢失记录科学的笔记本,象征理性在生存面前失效,唯有信仰与故事能续命。
  还有不可知论,存在主义困境,后现代叙事等等。
  《少年派》成为了李安用视觉诗学构建的灵魂寓言。
  通过老虎与少年的共生、现实与虚构的缠结,叩问人类最本质的命题,如何在虚无中锚定生存的意义,当文明外衣被撕碎,人性能否承受真相的重量。
  沿着这个方向走,那就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查德·帕克,都有野性,都有老虎,需要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巴拉巴拉……
  这一套解读,把自己摆在接受者,摆在徒弟,放在一个低位,接受李安输出的叙事。
  而去平视电影剧情,揭开视觉奇观、哲学叙事的一层外衣,《少年派》真正的内核是什么,服务于什么群体?
  老虎是吃人的!
  在有限的空间里,老虎必然要袭击人,它是吃人的。
  人要想活,必须要杀虎。
  电影则是共生。
  电影混淆了两种矛盾,将敌我矛盾,混淆成了内部矛盾,化为了西方叙事的一部分。
  帝国主义是吃人的,掠夺第三世界的市场、工业,是不可调和的敌我矛盾。
  “共生”掩盖了残忍,粉饰了“老虎”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吃人,给人一种可调和,可谈判,可以争取的错觉。
  老虎作为食肉动物,老虎对派的生存构成威胁,如同帝国主义对第三世界的资源掠夺与暴力压制。
  派通过“投喂—驯服—依赖”与老虎建立关系,隐喻被殖民者可以通过妥协换取生存空间,暗合新殖民主义中经济依附与文化渗透的隐蔽性。
  结局,派选择讲述老虎故事,而隐藏“人吃人真相”,是用美学化叙事掩盖殖民暴力的本质。
  好莱坞叙事的典型模式,强化个体化的生存叙事。
  将结构性矛盾,阶级、殖民与被殖民,压迫与被压迫转化为个人精神成长问题。
  再用普世价值包装,用“人性”“信仰”等抽象概念替代具体权力关系。
  恰是西方中心主义话语的常见策略。
  电影看似没有完全掩盖“人吃人”的残酷真相,给出了叙事的选择性——观众可以选择“相信哪个故事”。
  也有对信仰的质疑,“上帝是个噪音”,是对任何绝对化意识形态,包括西方中心主义的拒绝。
  甚至还有主体的反抗空间。
  派最终以故事讲述者的身份掌握叙事权,可视为对被表述者夺回话语权的隐喻。
  这种自反性、拒绝、反抗……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