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贺渊见他俩去意已决,知道挽留不住,就去灶屋用油纸包了几个玉米馒头,递过去:“大山哥,你拿着路上垫垫肚子。”
  贺山没有推辞,接过来冲人挥了挥手:“行,那我先走了。”
  两人走后,于清小声问道:“嫂子回娘家是不是遇到啥事儿了?看她愁眉苦脸的。”
  贺渊边把兔子挂在灶屋的土墙上,边回答:“她弟弟去年被拉去当兵了。不打仗还好,万一打起来,能不能回来就难说了。她就这么一个弟弟,能不操心嘛。”
  于清听了,想起今年秋收后要交的兵税,三两银子对于农家人来说可不是小数目,叹了口气说:“相公可得加把劲,早点考中秀才,咱家日子就能好过许多了。”
  贺渊把麻袋里的东西整理好,开玩笑道:“你之前不是说不指望我考功名,能当账房先生就行,还说我在书院能睡大觉、随便玩儿,怎么现在对我有要求哩?”
  于清白了他一眼:“你想得美!一年在你身上花二三十两银子,能没点指望?咱家又没金山银山,哪经得起这折腾。”
  “行了,你别在这瞎忙活,书院快开学了,赶紧回屋看书去。我去地里摘把青菜,中午煮面吃。”
  贺渊没顶嘴,他心里清楚,老百姓日子艰难,抓壮丁都先抓平民家的。以后啥情况不知道,自己要当爹了,家里的担子很快就得扛起来。总不能孩子还没长大,自己就被拉去当兵。在战场上拼命,最后都是为那些当官的争权夺利。
  贺渊站在廊檐下,轻声说道:“清哥,重活别干,有事儿叫我,我在屋里温习功课。”
  于清从木架上拿个簸箕,边走边回:“放心,我心里有数,饭好了叫你。”
  于清嘴角含着笑,目光跟着贺渊的背影,看他进了堂屋,这才转身去灶屋,推开后门,到不远处的地里摘了两把青菜。
  虽说于清和贺母一样关心贺渊的学业,但他打心底里觉得贺渊聪慧,肯定能考中秀才,在他眼中,贺渊就是能有大作为的人。
  第82章
  于清坐在院里择菜, 目光时不时飘向贺渊读书的那间屋子,心中满是对相公学业有成的殷切期待,脸上挂着淡淡笑容, 内心更是充满欢喜。
  贺渊则全身心地投入到书本之中, 那一方小小的书桌, 随着日出日落, 春去秋来渐渐被书籍堆满, 每日夜深人静时, 他依然点着烛火奋笔疾书, 不管是炎热的夏日还是寒冷的冬季,从未有过一丝懈怠。
  他的书法日益精湛,字迹刚劲有力又不失灵动,文章也写得洋洋洒洒、才情尽显。在此期间,他多次参加书院的考核,都名列前茅, 名声在书院里逐渐传播开来, 大家伙儿皆说这孩子有才,将来科举肯定能出息。
  贺母与贺父依旧在木匠铺忙碌,虽说这生意跟天气似的,时好时坏,不过好在贺父手艺精,人又实诚,日子倒也还过得下去。
  日子就这么不紧不慢地过着,三年一晃眼就过去了。去年, 贺渊可给家里争了口气, 考上了秀才。
  这三年里,啥事儿都有。最让贺渊觉得窝火的, 就是他那靠种西瓜发财的梦,啪叽一下,碎得稀里哗啦。
  贺渊刚考上秀才,得了十两银子,还分了十亩旱地。他心里头一热乎,就想着全种上西瓜,指不定能发笔大财。
  可谁知道呢,老天爷不赏脸啊去年,杨多多说京城有了种西瓜的新法子,印成书到处售卖。
  没几个月,这本书就吹到了松安镇。有眼光且果断的人都去买书,照着种,一时间,种西瓜的人大量增加。
  这下可好,西瓜跟雨后春笋似的,今年价钱肯定跟着跳水。
  好在,前两年种西瓜,也攒下九十多两银子。可还没等缓过劲儿,新麻烦又找上门了。
  孟洪说今年不续租了,因为老伯儿子生意遇到困难,资金周转不开,便打算卖掉这间小院。
  贺家人聚在一块儿,商量了十几日,才拿定主意。贺渊掏了八十两,老爹老娘凑了五十两,共计一百三十两,把这房子和两块小旱地给买了下来,也算是有了个踏实的窝。
  而在两年前一个特别的日子,贺渊清楚的记得那日是10月16日,于清为贺家带来了一份天大的惊喜。
  伴随着响亮的啼哭声,一对双生子降临世间。先出生的长子是个壮实的男孩,生得虎头虎脑,那胖嘟嘟的模样仿佛在无声诉说着怀胎时他在腹中抢夺了不少营养。
  相较而言,次子作为哥儿,身形显得颇为瘦小,跟兔子一样大儿,旁人见了都说身子骨太差,怕是养不活。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