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节(2 / 4)
建鼎一年。
“攘外安内”四个字悬挂于议事厅正中,也是给大秦需要贯彻的方针。
沈怀郎出征的事延期,换成了沈知和甄明聪。
江苒想也知道他是被政务给缠住。不过要成为好帝王,光光打战厉害本来就不行。
建鼎一年三月。
大陆上的小国临朝和丰国同时派侍者前往。
说是国家,其实在年初已然被大秦所吞并,签署了作为附属国的条约。而其中临朝,因其特色产盐是对大秦来说比较重要的土地。
但显然他们并不认为如此,虽然已成为附属国,可却用各种理由来减少朝贡。
沈怀郎将奏折一扔,满脸怒气。
“这临朝欺人太甚,用盐井形状特殊做借口,分明是不愿意按照协议行事!”有官员打抱不平。
这简直是屁话,谁都知道。他们用这做借口,上缴的盐矿产生的利益少于本朝自我的估算,当然是找的理由。
大秦就算派使者跟着去检查,他们只要把真的有问题的盐井给他们看就是。
“禀靖义王,臣愿意带兵打过去,直接将这弹丸之地收为大秦土地,有本朝直接管理,看他还怎么嚣张。”
收复统一自然是要做,别说这些小地方,其他大国都要打倒一统,但不是随便说说就成的事。
沈怀郎寻思片刻,便吩咐人传临国使者。
使者早在外头等候,不一会儿便踱步进来。对于沈怀郎,他倒是没有欺人少年,但却也没多遵从之态。
“本王问你,既然汝等上奏说盐井年深月久,井干折坏,为何不派人换新或者维修?”
其实问这话也是多余,他们并不是没有维修,他们是故意为之。说不定他们早就发现了其他的盐矿,隐瞒这个讯息,不是一个商家或者一个地方,而是一个国家。
“启禀大秦王爷,请允许臣呈上临国盐井的地形图,再为各位做讲解。”
连图册都准备了,还真是“贴心”。
“允。”沈怀郎也想听听,他们到底用了什么样的借口。
正文 第558章 出谋划策
“启禀王爷,我们临地盐井属灵州一块儿为主场,而灵州的盐井很是特殊,深五百多尺,井壁都是石头,其上部和下部都很宽敞,唯独中间稍微狭窄。以前从井底立柏木为井干,上出于井口,自木干垂汲绠而下,才能送汲器至井底取盐水。
现在井干折坏,我们也想要换新,但井中阴气很盛,下井之人往往会丧命,没有办法着手。只有等有雨的时候下井,稍微可以施工,雨过天晴又停止。可灵州的天气情况,想必王爷也知晓一二,气候干旱。
而王,人命关天的事,我临地向来重视,以人为本。同时也望大秦陛下能通融一二。也许是一二年,也许是三四年,我地总能恢复辉煌时期的产量。”
一二年?三四年!
这得产生多少利润。发生多少格局变化。还真说得出口。
“为何要在雨天才能下井!”一大老粗武官没头没脑问了一句。
临国使者快要把轻蔑的表情夸张到嘲讽笑。
在一旁的江苒,先于他解释,“井中的阴气会随着雨水下落,这样人才能好稍微施工。” ↑返回顶部↑
“攘外安内”四个字悬挂于议事厅正中,也是给大秦需要贯彻的方针。
沈怀郎出征的事延期,换成了沈知和甄明聪。
江苒想也知道他是被政务给缠住。不过要成为好帝王,光光打战厉害本来就不行。
建鼎一年三月。
大陆上的小国临朝和丰国同时派侍者前往。
说是国家,其实在年初已然被大秦所吞并,签署了作为附属国的条约。而其中临朝,因其特色产盐是对大秦来说比较重要的土地。
但显然他们并不认为如此,虽然已成为附属国,可却用各种理由来减少朝贡。
沈怀郎将奏折一扔,满脸怒气。
“这临朝欺人太甚,用盐井形状特殊做借口,分明是不愿意按照协议行事!”有官员打抱不平。
这简直是屁话,谁都知道。他们用这做借口,上缴的盐矿产生的利益少于本朝自我的估算,当然是找的理由。
大秦就算派使者跟着去检查,他们只要把真的有问题的盐井给他们看就是。
“禀靖义王,臣愿意带兵打过去,直接将这弹丸之地收为大秦土地,有本朝直接管理,看他还怎么嚣张。”
收复统一自然是要做,别说这些小地方,其他大国都要打倒一统,但不是随便说说就成的事。
沈怀郎寻思片刻,便吩咐人传临国使者。
使者早在外头等候,不一会儿便踱步进来。对于沈怀郎,他倒是没有欺人少年,但却也没多遵从之态。
“本王问你,既然汝等上奏说盐井年深月久,井干折坏,为何不派人换新或者维修?”
其实问这话也是多余,他们并不是没有维修,他们是故意为之。说不定他们早就发现了其他的盐矿,隐瞒这个讯息,不是一个商家或者一个地方,而是一个国家。
“启禀大秦王爷,请允许臣呈上临国盐井的地形图,再为各位做讲解。”
连图册都准备了,还真是“贴心”。
“允。”沈怀郎也想听听,他们到底用了什么样的借口。
正文 第558章 出谋划策
“启禀王爷,我们临地盐井属灵州一块儿为主场,而灵州的盐井很是特殊,深五百多尺,井壁都是石头,其上部和下部都很宽敞,唯独中间稍微狭窄。以前从井底立柏木为井干,上出于井口,自木干垂汲绠而下,才能送汲器至井底取盐水。
现在井干折坏,我们也想要换新,但井中阴气很盛,下井之人往往会丧命,没有办法着手。只有等有雨的时候下井,稍微可以施工,雨过天晴又停止。可灵州的天气情况,想必王爷也知晓一二,气候干旱。
而王,人命关天的事,我临地向来重视,以人为本。同时也望大秦陛下能通融一二。也许是一二年,也许是三四年,我地总能恢复辉煌时期的产量。”
一二年?三四年!
这得产生多少利润。发生多少格局变化。还真说得出口。
“为何要在雨天才能下井!”一大老粗武官没头没脑问了一句。
临国使者快要把轻蔑的表情夸张到嘲讽笑。
在一旁的江苒,先于他解释,“井中的阴气会随着雨水下落,这样人才能好稍微施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