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八三 武毅军,二百个千户所的狂想!(4 / 5)
说句实在话,连子宁从未对这个朝廷有过多么大的忠诚和多么深切的渴望,作为一个现代穿越过去的灵魂,从小生长在后世的自由散漫环境之中,除了对于自己的负责和某些极为在意的人负责之外,当真是不会有大明朝这个时代人的想法。
就像是现代女性绝对很少人认可古代的三从四德一样,这是很顺理成章的事情。
因此他更看重的,不是朝廷的刻薄,而是朝廷的所作所为,对自己利益的冒犯与否。
看了这封文书,连子宁立刻就意识到,定然是正德皇帝先是因为自己的一些错误决定训斥,并且把武毅军的编制从十个卫缩编到五个卫。但是又考虑到守边兵力不足,偏偏这位爷又是那等极爱面子的,让他收回成命委实太难。因此也不知道是哪位大人想出了这等高招,也算是曲线救国了。
他心机城府也是极深,虽然未曾得见。但是却是把当时朝堂上的情景,正德皇帝的心理,都是揣摩的极为的透彻。
只是陈良川理当也是听到了,自己的武毅军又是从五个卫变成了二十个卫的编制,在这种情况下,还把这封文书拿出来,这份心思,就是值得商榷了。
他瞧着陈良川。陈良川也是心中灵通的人物,微微一笑,道:“伯爷,别的下官不知,只是尚书大人来之前交代过下官,皇上说过的话,乃是金科玉律一般。皇上并未说收回,那咱们做臣子的,自然应当老老实实的去办!用心的去做,如此,方才不负圣上之恩典!”
连子宁心领神会。哈哈笑道:“陈大人这番话说得,当真乃是忠诚为国,本官深以为然!”
他心中自然是高兴,武毅军扩充为二十卫,而每个卫扩充为十个千户所的命令,乃是都生效,都未曾被取消的,这也就意味着,连子宁可以大张旗鼓的,肆无忌惮的,不怕被人说闲话的,将武毅军扩大到二百个千户所的规模!
武毅军的一个千户所,可是足足有一千七百人!
而且这也同时代表着,连子宁可以按照这个编制,向朝廷要钱,要粮,要人,当然,在给朝廷的报表上,每个千户所是只能有一千一百二十人的!
就算是如此,二百个千户所的军兵,也就是意味着朝廷每年要给武毅军拨付差不多二十余万大军的粮饷。而武毅军现在的人数,十三个主力卫,十个新兵卫,加起来也不过是十五万多一些,不到十六万而已。
武毅军主力卫现在的日常用度,已经是完全能够做到自给,只需要发放军饷便是足矣,而武毅军士卒的军饷,和大明朝边军相比,差不多是其两倍左右。新兵卫士卒的军饷,则是比大明边军要高三成!
也就是说,武毅军全员现在的军饷,差不多相当于二十八万左右的大明边军!
如此一来,朝廷发放的军饷,若假设真的是能足额发放,则可以帮助武毅军解决差不多三分之二的军饷,当然,按照大明朝的惯例,层层克扣,上下其手,虽然有戴章浦身为兵部尚书的这一层关系,但是也不意味着戴章浦能阻止他们——他若是真敢挡着这么多人的财路,只怕离死期也不远了。
能到连子宁手中的,有七成就是不错!
而再加上把那些粮食、军服、其它乱七八糟折合进去,那么仅仅是每年从朝廷拨过来的粮饷,就足够武毅军差不多半数的消耗了。
如此一来,连子宁就能腾出手中的大笔资金,将武毅军的规模,更大一步的扩大!
当然,这只是一个相当理想的状态,朝廷会不会认可这二十万大军的存在,那就需要连子宁自己去争取了。
只是机缘巧合的走到这一步,机会就一定要抓住才是!
若是说看第一封文书的时候还是颇为的高兴,那么看完第二封之后,连子宁的心中就已经是阴云密布了。
正德皇帝要连子宁把武毅军小旗以上军官的明目都送过来,限时一个月,不得耽搁。
一般而言,皇上要查看某部边军的名录,基本上就只有一个解释——皇上要安插人手,调派军官了。有的时候,甚至皇帝都不用往里面插人,只要是把几个人的名字和位置换一换,就足以使得这支部队立刻从铁板一块儿变成人心涣散,试想一下——本来是千户的忽然变成百户了,而本来他下面的百户,却是突然变成了他的顶头上司,这能不乱么?
连子宁想的分明,这定然是皇上一边要为武毅军增加实力,进行犒赏,一边也是要进行提防了。
说句实话,对于以前的武毅军来说,朝廷还真没有提防的必要,一个原因是武毅军的地盘儿距离京城实在是太远了,好几千里地下来,好么,能有什么威胁?第二个则是武毅军的势力着实是不大,十个卫之规模,不过五六万人,而要知道,九边重镇,哪个不是十几万的精锐边军?
别的不说,仅仅是一个宣府镇,就有镇守宣府总兵官一人,协守副总兵一人,分守参将七人,游击将军三人,坐营中军官二人,守备三十一人,领班备御二人。下辖马步官军十五万一千四百五十二员名,战马五万五千二百七十四匹。镇守边垣一千一百一十六里,边墩一千二百七十四座,冲口一百九十二处。每年仅仅是朝廷下放的整修长城的银子就有九十多万两!
武毅军虽强,跟大明朝这百万边军,总数超过三百万的大军比起来,当真还是差得远呢!
不过也到了应该提防的时候。
连子宁的眉头顿时是拧了起来。
怎么办? ↑返回顶部↑
就像是现代女性绝对很少人认可古代的三从四德一样,这是很顺理成章的事情。
因此他更看重的,不是朝廷的刻薄,而是朝廷的所作所为,对自己利益的冒犯与否。
看了这封文书,连子宁立刻就意识到,定然是正德皇帝先是因为自己的一些错误决定训斥,并且把武毅军的编制从十个卫缩编到五个卫。但是又考虑到守边兵力不足,偏偏这位爷又是那等极爱面子的,让他收回成命委实太难。因此也不知道是哪位大人想出了这等高招,也算是曲线救国了。
他心机城府也是极深,虽然未曾得见。但是却是把当时朝堂上的情景,正德皇帝的心理,都是揣摩的极为的透彻。
只是陈良川理当也是听到了,自己的武毅军又是从五个卫变成了二十个卫的编制,在这种情况下,还把这封文书拿出来,这份心思,就是值得商榷了。
他瞧着陈良川。陈良川也是心中灵通的人物,微微一笑,道:“伯爷,别的下官不知,只是尚书大人来之前交代过下官,皇上说过的话,乃是金科玉律一般。皇上并未说收回,那咱们做臣子的,自然应当老老实实的去办!用心的去做,如此,方才不负圣上之恩典!”
连子宁心领神会。哈哈笑道:“陈大人这番话说得,当真乃是忠诚为国,本官深以为然!”
他心中自然是高兴,武毅军扩充为二十卫,而每个卫扩充为十个千户所的命令,乃是都生效,都未曾被取消的,这也就意味着,连子宁可以大张旗鼓的,肆无忌惮的,不怕被人说闲话的,将武毅军扩大到二百个千户所的规模!
武毅军的一个千户所,可是足足有一千七百人!
而且这也同时代表着,连子宁可以按照这个编制,向朝廷要钱,要粮,要人,当然,在给朝廷的报表上,每个千户所是只能有一千一百二十人的!
就算是如此,二百个千户所的军兵,也就是意味着朝廷每年要给武毅军拨付差不多二十余万大军的粮饷。而武毅军现在的人数,十三个主力卫,十个新兵卫,加起来也不过是十五万多一些,不到十六万而已。
武毅军主力卫现在的日常用度,已经是完全能够做到自给,只需要发放军饷便是足矣,而武毅军士卒的军饷,和大明朝边军相比,差不多是其两倍左右。新兵卫士卒的军饷,则是比大明边军要高三成!
也就是说,武毅军全员现在的军饷,差不多相当于二十八万左右的大明边军!
如此一来,朝廷发放的军饷,若假设真的是能足额发放,则可以帮助武毅军解决差不多三分之二的军饷,当然,按照大明朝的惯例,层层克扣,上下其手,虽然有戴章浦身为兵部尚书的这一层关系,但是也不意味着戴章浦能阻止他们——他若是真敢挡着这么多人的财路,只怕离死期也不远了。
能到连子宁手中的,有七成就是不错!
而再加上把那些粮食、军服、其它乱七八糟折合进去,那么仅仅是每年从朝廷拨过来的粮饷,就足够武毅军差不多半数的消耗了。
如此一来,连子宁就能腾出手中的大笔资金,将武毅军的规模,更大一步的扩大!
当然,这只是一个相当理想的状态,朝廷会不会认可这二十万大军的存在,那就需要连子宁自己去争取了。
只是机缘巧合的走到这一步,机会就一定要抓住才是!
若是说看第一封文书的时候还是颇为的高兴,那么看完第二封之后,连子宁的心中就已经是阴云密布了。
正德皇帝要连子宁把武毅军小旗以上军官的明目都送过来,限时一个月,不得耽搁。
一般而言,皇上要查看某部边军的名录,基本上就只有一个解释——皇上要安插人手,调派军官了。有的时候,甚至皇帝都不用往里面插人,只要是把几个人的名字和位置换一换,就足以使得这支部队立刻从铁板一块儿变成人心涣散,试想一下——本来是千户的忽然变成百户了,而本来他下面的百户,却是突然变成了他的顶头上司,这能不乱么?
连子宁想的分明,这定然是皇上一边要为武毅军增加实力,进行犒赏,一边也是要进行提防了。
说句实话,对于以前的武毅军来说,朝廷还真没有提防的必要,一个原因是武毅军的地盘儿距离京城实在是太远了,好几千里地下来,好么,能有什么威胁?第二个则是武毅军的势力着实是不大,十个卫之规模,不过五六万人,而要知道,九边重镇,哪个不是十几万的精锐边军?
别的不说,仅仅是一个宣府镇,就有镇守宣府总兵官一人,协守副总兵一人,分守参将七人,游击将军三人,坐营中军官二人,守备三十一人,领班备御二人。下辖马步官军十五万一千四百五十二员名,战马五万五千二百七十四匹。镇守边垣一千一百一十六里,边墩一千二百七十四座,冲口一百九十二处。每年仅仅是朝廷下放的整修长城的银子就有九十多万两!
武毅军虽强,跟大明朝这百万边军,总数超过三百万的大军比起来,当真还是差得远呢!
不过也到了应该提防的时候。
连子宁的眉头顿时是拧了起来。
怎么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