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 天下乱了(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赵武轻轻点点头:杂盈被驱逐之后。下军佐的位置空缺了,如果魏氏再出现变故,我支持魏氏继续担当后军将,不过,下军佐的位置,魏氏有没有考虑
  魏舒抹了一把脸,回答:我父亲的意思是寻找一位三荀的后人。如今中行吴紧跟范氏,那么下军佐由意荀出身的人出任最合适,父亲属意国君宠臣程郑对此,赵氏有其它的意思吗或许有智盈担任也行。
  魏修这是安排后事了,因为中行氏跟范自关系密切,而中行氏出于荀氏,魏修想让自己的副将从三荀当中挑选一人,以此婉转向范创屈服。
  赵武想了想,觉得还是放弃吧目前他手中已经捏着三家联盟。范田为了平衡,必定会从三荀当中寻找一股势力,以填补杂盈走后的空白。而智氏如今是赵氏的跟屁虫。所以范自不会选择智氏,只会选择荀氏。荀氏最杰出的年轻人是荀郑。他因为战功被赐予领地程并由此称为程郑为中国程姓第一人。
  所以,程郑是无可奈何的必然选择。
  赵武。享了一声,答应说:那就程郑吧。
  于是,晋国新六卿的位置正式确定:中军将执政范自;中军佐,第二执政司空赵武;上军将司徒韩起;上军佐司寇中行吴;下军将中尉魏舒;下军佐内史程郑。
  与此同时,三个亚卿的位置由范自之子范鞍赵武之子赵成以及韩起之子韩须瓜分。
  这次权力瓜分象征着晋国新生代的崛起,在晋国忙于分割卿氏权力的时候,鲁国也生了权力分割这年,季武子借父亲季文子留下的声望,与叔孙豹叔孙穆子盟誓,先解除其顾虑,然后作三军,
  鲁国原来有三军,春秋以来只有上下二军,皆归公室所有。季武子增设中军扩编为三军,正好三家各得其一,这就是历史上的三分公室
  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原本属于公氏,也就是国君的直系后裔。这三位被称为三公
  原本鲁国的国君独享军赋的支配权力,但因为鲁襄公年幼,三公
  或者称三桓,在抗击国家侵略战系密切,故此这三位公孙趁国君年幼。分配了国中唯有国君可以享受的军赋分配权由此,春秋时代。公卿比国君更享受特权与尊重的现象。正式登场了。
  不仅鲁国公室的军赋被分割。自此之后,鲁国国君也彻底丧失了对军队的控制权此后,季武子采取一系列措施,扩大季孙氏的势力。很快取代叔孙穆子执掌鲁国政权。并形成叔出季处的政治格局。
  所谓叔出季处即叔孙氏负责出使搞外交,季孙氏负责守国执政。
  在鲁国忙于架空国君,分割公氏权力的同时,齐国也生了相同的裂变一齐国原本有四个显赫大臣。分别是高氏崔氏庆氏及田氏。崔抒扶立齐庄公担当执政后。灭了他的政敌高氏,现在齐国只剩下了田氏与庆氏。
  说到田氏,中国姓田第一人出于陈氏,第一个姓田的人原本是陈国一位公子,他因为国中继位权的争执。逃亡到了齐国,齐国国君封他为田部史,主管统计农作物耕作面积。随后,其后裔以田为姓,并逐渐进入商界,成为齐国最大的商人。
  田氏人丁稀薄,当家田氏宗主便想出一个方法,他四处挑选咐肌凶女子教授歌舞,客人来了就让纹此歌女出面招待,等吼女生下孩子,是男性则田氏全部认作自己宗族的人,允许这些男童姓田。此后田氏越来越壮大,到了战国时代。田氏篡夺了君位,成为新一代齐国国君,,
  由此,天下乱了。
  鲁国和齐国紧锣密鼓进行了权力分割,导致公卿的权力逐渐凌驾于君权之上三家分晋事件的预兆,在此时已经露集端倪。从这一事件开始,公卿大夫们逐渐不把君权神圣当作一回事。
  一个混乱的时代一个下克上的时代拉开了帷幕,,
  此时,卫国出奔的国君也在紧罗密布运作返回国内他勾搭上了卫国左相宁喜。
  宁誊主管民政,与右相孙林父关系还算好,宁喜的父亲是宁殖,卫献公的老师。卫献公出逃前侮辱孙林父,不幸,宁殖正站在孙林父身边,被风及,一块被卫献公屡次侮辱。
  但卫献公侮辱行动时宁殖教导的,他教导卫献公君权神圣要想办法彰显君权的威严后来孙林父反抗,驱逐了卫献公,宁殖只好与孙林父一起扶植现任的卫伤公。继续教导卫殊公维护君权,,
  宁殖临死时,认为卫献公这个学生还不错,他侮辱自己也做得很不错,像个合格的君主,所以他不忍心自己心爱的学生流亡国外,有家难回,故此在临终前特别叮嘱宁喜:一定要把卫献公接回国内,重新继位,
  卫献公的老师不止宁喜的父亲一个人。还有卫国神射公孙丁,以及子鲜等等。卫献公回国心切,此玄形势生变化,有鲁国齐国公卿专权在前,他派公孙丁自夷仪偷偷潜入帝丘,让公孙丁向宁喜转达了献公的许诺:如果你能遵循你父亲的遗愿,重新接纳寡人归国继位。卫国的国政尽归于你做主,寡人只求能主持祭祀祖宗而已
  宁喜听了这话,心中大喜,这样既遂了父亲的遗愿,又可以掌握卫国的权柄,是一举两得好事。但他又怕献公是一时好言相欺,归国后反悔。便想寻找一位贤人为此事作证。于是,他先后要求来游说的公孙丁等人代替卫国国君背书,确认卫献公的保证但这些游说者自己都不放心卫献公的信用,他们不敢保证卫献公真的能兑现诺言
  最后,宁喜密书致与子鲜公子鲜卫献公的弟弟,当时陪伴卫献公逃亡,道出了他的顾虑。子鲜接到信后,立玄将宁喜所虑转述给了卫献公。献公立马对子鲜说:寡人复国,全凭宁氏,倘能复位。必不相欺,吾弟必为寡人一行。劝说宁喜同意。
  然而,卫献公出了名的没信用。他弟弟子鲜也怕卫献公归国反悔,让自己失信于宁喜,所以面有难色,一时犹豫不决。见到子鲜迟疑不决。卫献公又对他说道:寡人避居于外国,手里什么也没有,包括政权。若我能返国,能重新主持祭祀。卫国祖先的祭祀就能延续到我的子孙后代,吾愿足矣,岂可食言。以累吾弟耶
  子鲜迫不得已,就答应了卫献耸。但迟迟不想动身。一来二去,卫献公回国的事情耽搁下来,,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