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人家[年代] 第216节(1 / 4)
“还没提。”
“你分的那间宿舍可以结婚用吗?”韩鸿文入职后,秦院长照顾他,让院里给他分了间十平方米大小的单间宿舍。
邱秋去看过,门口靠窗摆着套桌椅,另一边放着盆架,再往里走,是一张靠西放的实木床,床尾立着个三开门衣橱。
便是结婚组成一个小家,也比一家几口挤在七八平方米亭子间生活得好太多了。
韩鸿文:“可以。”
那就行,“小五他们先结,彩礼要三转一响带咔咔,现在是不是又升高了,彩电、冰箱、洗衣机……”
“打住、打住!”韩鸿文急道,“我一个初级职称医生,基本工资56元,每月给我阿爸阿妈寄10块,剩下的不吃不喝,这一年多攒的也不够买三转一响的,更别说什么咔咔、彩电、冰箱、洗衣机了。”
“你放心吧,他们家知道我的情况,不会提太过分的要求。”
邱秋听得眉头一跳:“三转一响是基本吧,不能她们护士或是朋友结婚都有,轮到珊珊了,因为你穷,就什么都没有呀。你要缺票缺钱了跟我说,结婚是一辈子的事,不能让人家姑娘心里憋屈。”
韩鸿文握着话筒的手紧了紧,情绪低落道:“知道了。”
邱秋想了想,“以前在大队卫生所记的病例,你那还存着吗?”
“存着呢,我没事了都会翻开来看看。”
“那你整理一下,挑一些疑难杂症重新誊抄一遍,字体好点,回头我找人出版,费用分你一半。”
韩鸿文愣了愣:“能出版?”
“为什么不能?”好歹是他们两人看病的心得。
“不用分我一半,五分之一即可。”他只是打打下手、做做回访、做下记录,治疗全靠邱秋用药施针。
第154章 婚期、研究方向
不知道是钱起了动力,还是那些疑难杂症病历早已被韩鸿文记在脑中倒背如流,总之没几天厚厚一本誊抄好的五十例病案送到了邱秋手中。
邱秋查看后,又补充了些内容,拿着本本去中医药大学找老师丁宜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中医大拿陶建修、姜正真,中医医院的临床专家赵慈、董永年等人看后,写了前言、序,随之给科学技术出版社的主编打电话,邀她来家看本本。
本是国家支持出版的中医类实用书籍,又有这么多教授、中医大拿背书,对方二话没说,便和邱秋、韩鸿文签了合同,亦是基本稿酬+印数稿酬,甚至千字提高到30元。
全书有38万字,对方先付了基本稿酬11400元。
作者能署上他的名字,跟邱秋并排站在一起,韩鸿文已经十分满足了,等邱秋给钱时,他一再推拒,最后坚持要了五分之一,邱秋凑了个整,给他2300元,另给他一千块钱侨汇券,叮嘱他要是不买房的话,就赶紧把三转一响准备好。
韩鸿文点点头,晚饭都等不及吃,便要离开,想赶快跟伏珊珊分享此刻的喜悦。
身上带着那么多钱票,邱秋不放心他挤公交,让林秋芳送他。
韩鸿文没应,华侨新村跟锦江俱乐部、国际饭店一样,亦是出租车的一个站点,他坐出租。
青丫带着昭昭、航航在楼下跟小区的小朋友玩耍,林秋芳正在厨房忙活,出版社的主编安雁还在,邱秋便没坚持,叮嘱了几句,提了兜水果给他,这才送人出门。
揣着钱和票,韩鸿文犹如胸口揣了只兔子,一路心口怦怦跳得厉害,出了2号楼,欢呼一声蹦跳了起来,引得下班归来的华侨纷纷朝他看来,并善意地冲他笑笑。
韩鸿文脸一红,却眉眼飞扬,嘴巴越咧越大,一溜烟地朝小区大门口跑去,嘴中哨声悠扬。
安雁端着茶杯伏在阳台的栏杆上,注视着他的背影直至跑远,回头跟邱秋道:“我听丁教授和任书记说,你舅公那边有不少中医的好苗子,这么一个机会,怎么给他了?”
“他是我收的第一个徒弟,50例特殊病人也是他跟我一起医治的,后续的回访也是他在跟进。若不是他现在缺钱票用了,我还想不到拿这些医案出版呢。” ↑返回顶部↑
“你分的那间宿舍可以结婚用吗?”韩鸿文入职后,秦院长照顾他,让院里给他分了间十平方米大小的单间宿舍。
邱秋去看过,门口靠窗摆着套桌椅,另一边放着盆架,再往里走,是一张靠西放的实木床,床尾立着个三开门衣橱。
便是结婚组成一个小家,也比一家几口挤在七八平方米亭子间生活得好太多了。
韩鸿文:“可以。”
那就行,“小五他们先结,彩礼要三转一响带咔咔,现在是不是又升高了,彩电、冰箱、洗衣机……”
“打住、打住!”韩鸿文急道,“我一个初级职称医生,基本工资56元,每月给我阿爸阿妈寄10块,剩下的不吃不喝,这一年多攒的也不够买三转一响的,更别说什么咔咔、彩电、冰箱、洗衣机了。”
“你放心吧,他们家知道我的情况,不会提太过分的要求。”
邱秋听得眉头一跳:“三转一响是基本吧,不能她们护士或是朋友结婚都有,轮到珊珊了,因为你穷,就什么都没有呀。你要缺票缺钱了跟我说,结婚是一辈子的事,不能让人家姑娘心里憋屈。”
韩鸿文握着话筒的手紧了紧,情绪低落道:“知道了。”
邱秋想了想,“以前在大队卫生所记的病例,你那还存着吗?”
“存着呢,我没事了都会翻开来看看。”
“那你整理一下,挑一些疑难杂症重新誊抄一遍,字体好点,回头我找人出版,费用分你一半。”
韩鸿文愣了愣:“能出版?”
“为什么不能?”好歹是他们两人看病的心得。
“不用分我一半,五分之一即可。”他只是打打下手、做做回访、做下记录,治疗全靠邱秋用药施针。
第154章 婚期、研究方向
不知道是钱起了动力,还是那些疑难杂症病历早已被韩鸿文记在脑中倒背如流,总之没几天厚厚一本誊抄好的五十例病案送到了邱秋手中。
邱秋查看后,又补充了些内容,拿着本本去中医药大学找老师丁宜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中医大拿陶建修、姜正真,中医医院的临床专家赵慈、董永年等人看后,写了前言、序,随之给科学技术出版社的主编打电话,邀她来家看本本。
本是国家支持出版的中医类实用书籍,又有这么多教授、中医大拿背书,对方二话没说,便和邱秋、韩鸿文签了合同,亦是基本稿酬+印数稿酬,甚至千字提高到30元。
全书有38万字,对方先付了基本稿酬11400元。
作者能署上他的名字,跟邱秋并排站在一起,韩鸿文已经十分满足了,等邱秋给钱时,他一再推拒,最后坚持要了五分之一,邱秋凑了个整,给他2300元,另给他一千块钱侨汇券,叮嘱他要是不买房的话,就赶紧把三转一响准备好。
韩鸿文点点头,晚饭都等不及吃,便要离开,想赶快跟伏珊珊分享此刻的喜悦。
身上带着那么多钱票,邱秋不放心他挤公交,让林秋芳送他。
韩鸿文没应,华侨新村跟锦江俱乐部、国际饭店一样,亦是出租车的一个站点,他坐出租。
青丫带着昭昭、航航在楼下跟小区的小朋友玩耍,林秋芳正在厨房忙活,出版社的主编安雁还在,邱秋便没坚持,叮嘱了几句,提了兜水果给他,这才送人出门。
揣着钱和票,韩鸿文犹如胸口揣了只兔子,一路心口怦怦跳得厉害,出了2号楼,欢呼一声蹦跳了起来,引得下班归来的华侨纷纷朝他看来,并善意地冲他笑笑。
韩鸿文脸一红,却眉眼飞扬,嘴巴越咧越大,一溜烟地朝小区大门口跑去,嘴中哨声悠扬。
安雁端着茶杯伏在阳台的栏杆上,注视着他的背影直至跑远,回头跟邱秋道:“我听丁教授和任书记说,你舅公那边有不少中医的好苗子,这么一个机会,怎么给他了?”
“他是我收的第一个徒弟,50例特殊病人也是他跟我一起医治的,后续的回访也是他在跟进。若不是他现在缺钱票用了,我还想不到拿这些医案出版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