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至此,袁术与孙坚各占一郡,彼此表面上相安无事,背地里小动作不少。
  直到一个多月后,各地吹响征讨董卓的号角,袁术与孙坚才暂时放下成见,各自为义军会盟做准备。
  孙坚这一个多月以来,过得不算太差,但也绝对称不上好。
  南郡的官员因为他逼杀刺史的雷霆手段,对他言听计从。但这样的屈服并非真正的臣服,他们并不会发自真心地对待孙氏军队。
  南郡的百姓也对他们多有成见,再加上这两年战祸频发,虫害叠出,南郡的收成并不好。若要在这个时候,为了征讨董卓而调运粮食,只怕会引起官民的不满,让本就收得不稳固的南郡,平添更大的变数。
  就在孙坚心烦意闷的时候,一支神秘的商队带着千石粮草出现。
  哪怕觉得有诈,这千石粮草的意义也不得不让孙坚冒险一次,出面接纳了商队。
  他打开书信,上面却只写了一句话。
  “重死持义而不桡,是士君子之勇也[2] 。”
  孙坚祖上几辈在吴郡做官,虽然官职不显,但也识字知书。
  是以,孙坚一眼就认出这句话出自《荀子》。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重视生死,持守正义,并始终坚持二者,不屈不挠,这便是士、君子的勇气。
  平白无故收到千石粮草,又收到这么一句话,孙坚一时之间有些摸不着头脑。
  他询问商队,问他们从何而来,为谁运送,是否把货物送错了地方。
  商队一问三不知,只有“是否送错”这个问题,他们坚决否定。
  “当时雇主给了我们一片木牍,上面写着'南郡孙太守'——南郡只有您一位孙太守,不可能认错。”
  孙坚又问了雇主的相貌,却只得到平平无奇这四个字的评价。
  想也知道,能轻易拿出千石粮食的绝非寻常人家,那个雇主大概率只是管家、侍从之流。
  问不出有用信息,孙坚又看向那封帛书。
  笔迹清新飘逸,弯钩处力透纸背,颇有几分横扫千军之势。
  孙坚看着这短短的十四个字,努力构想笔迹之主的性情。
  能拥有此等浩然雅正的笔势,这封信的主人必定磊落澄明。
  再琢磨十四个字的含义,孙坚心中一动。
  这句话是《荀子》中的名言,出自“荣辱”篇,全篇围绕荣辱作论。而这句话其实是段中的“半句”,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前面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论述——
  “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观[2]。”
  所谓的道义,是自己心中的信念,不应该为权势和利益所屈服。
  仿佛在闷热的盛夏被浇了一盆冰水,整整一个月都在和袁术较劲的孙坚蓦然一愣。
  “义之所在……”
  他神色复杂地展开帛书,重新诵读最后几个字。
  “士君子之勇也[2]。”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