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是不是真的‘传国玉玺’,犹未可知。”
  不管这是真玉玺还是假玉玺,对于黄琬而言,都宛如一个烫手山芋。
  黄琬屏退其他人,对刘昀等人道:“三位怎么看?”
  刘昀道:“这是针对豫州的阴谋。而这玉玺,恐怕就是刺杀失败的后招。”
  刚才刺客对黄琬的杀意并不是伪装出来的。他的每一式都狠戾无比,目标更是黄琬胸前的要害,如果有机会,他一定会杀了黄琬。
  相比之下,这个木匣更像是迷惑他人的物件。如果单纯只是为了刺杀黄琬,没必要将玉玺放入匣中,由此可见,这个“传国玉玺”,就是对方的第二手准备。
  至于这个玉玺的作用……
  “有人想取黄豫州的性命。若不能取,便要逼迫黄豫州进京。”郭士子看着玉玺,眼中现出几分讥诮,“此物,不过是仿品罢了。”
  传国玉玺意义甚重,就算幕后之人再大方,也不会随随便便把真品拿出来送予他人。除非对方脑回路清奇,否则,基本可以确定,这玉玺就是个假货。
  陈群的两团浓眉虬成一个大叉:“即便只是假货,豫州也不能把它当作假的。”
  传国玉玺毕竟意义不同。汉臣找到遗失的玉玺,不管是否为真,都要交予朝廷,否则便是暗藏不臣之心。
  更何况,对方既然设下此计,一定会继续算计黄琬。譬如,让某个势力“不小心”知道玉玺被送进黄琬的府邸,或者传出流言,像是“有人向黄琬献上玉玺,黄琬为了将它私藏,遂将献玺者灭口”这一类无稽之谈,确保黄琬入坑——连证据都是现成的:献玺者有进无出,如果这人在进府前特意闹出动静,引起旁人关注,那么,让一些目击者注意到这点,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
  “看来,董卓的逆行让一些人看到‘契机’,盯上豫州这块宝地。”
  有人想要拿下豫州,于是设下这一阴谋,想要搬开黄琬这块绊脚石。
  可对方不知道,黄琬在不久前接到朝廷的征召,本来就做好了进京的打算。
  为了自身的抱负与家族的兴荣,黄琬愿意踏入混乱的洪流,前往雒阳,但这不代表,他愿意受人胁迫,以另一种方式,被迫赴京。
  黄琬气急反笑,锋锐的目光略过三人,一触即离。
  对今日恰巧登门的另外三人,他未必没有疑心过,可即便有短暂的猜疑,在一番熟思之后,仍然打消了怀疑。
  此三人,并非今日毒计的一环。
  “阴谋混着阳谋,若是我假若无事发生,只怕用不了多久,就会有游侠到我府中,搜查玉玺的所在。”
  黄琬暗暗咬牙,收起脸上的怒意,恢复冷静之态,
  “刺客拿着拜帖与印信,自称是谯县丁家的士子……此人,当真与丁家有关?”
  “此事应与丁家无关。至于刺客本人,多半拥有一个不轻不重的身份,诸如旁支子弟、乡县小吏之流。这么一来,一旦此人失踪或是死亡,便会引起宗族与官署的关注。”想到史书上记载的另一场刺杀,刘昀神色沉凝。他心中有了怀疑的人选,却又觉得以对方当前的处境,不至于提前布下这么一场大局。
  郭士子轻笑一声:“或许无关,但也未必无关。”
  敌在暗,他在明。尽管心中冒火,但黄琬非常清醒地明白,此人利用传国玉玺遗失这件事,给他挖了个大坑,不管再怎么暗恼,最好的破局方式,仍然是进京献玺。
  “今日多谢诸位,若不嫌弃,府上有自酿的酏醴,还请诸位带一些回去,尝一尝琬的手艺。”
  三人谢过,知道黄琬急于处理诸事,怕是无心再聊,便自觉告辞。
  走到门口,郭士子与刘昀二人告别。
  临走之际,他音量低缓,似感慨,似醉语:
  “世子的马,倒也特别得很。”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