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2 / 3)
不远处有一棵白果树,刘昀走到树前,抬手摘下两片拳头大的树叶,折返,将树叶分别放在两个水桶内。
树叶轻而柔,安静地漂浮在水面的中心,仿佛汤碗中浮着的一颗青枣。
众人隐约意识到刘昀此举的用意,可多数人觉得,这个办法有些异想天开。
木匠在心中摇头。或许世子是带着“加个盖子”的想法,把树叶盖在水上。可是这两片叶子只有半个巴掌那么大,比起直径有半条腿那么高的水桶,实在小得可怜,又怎么能挡住不断晃出的水?
唯有荀彧没有贸然下论断。他重新架起竹担,按着原先的步伐向前。
水桶内的水轻轻摇动,白果叶在水中轻轻舒展身子,像是两只温柔的手掌,将不安分的水全数按在桶内。
木匠登时睁大眼,露出不敢置信的模样。
荀彧心中早有预感,对此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讶然,只是耐心地等候刘昀的答案。
刘昀替荀彧取下担子,还给木匠,这才回过身,回答第二个问题。
“再渺小的物什,只要放在正确的位置,便能扶颠持危。”
至于为什么木桶里放树叶能有效地防止桶内的水溢出,这就要从挑水本身讲起。
用扁担挑水之所以容易洒出来,是因为挑水时,肩膀的细微起伏会给扁担产生一个作用于水桶的力,水在周期性驱动力的影响下会不断震动,容易导致共振。而在水面上放一片树叶,能增加阻力,减少水的振幅,从而解决这一问题。
荀彧敛眸熟思,看向刘昀的目光带着一种让他无法辨析的暗芒:
“若为山之,未成一篑[1],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薪尽火灭,世子又将何如?”
如果努力了许久,最终功亏一篑,看着大厦倾倒,所有的一切都化为灰烬,那又该怎么办?
刘昀尝试着拆解题干。或许,荀彧所说的“薪尽火灭”,还有另外一层含义……
电光火石之间,刘昀忽然想到史书所记载的,关于荀彧的结局。
负薪而行,日夜兼程,却在踏上高处的那一刻,目睹山陵一寸寸崩塌,所有过往的努力都沦为泡影,仿若一场笑话。
忧悒而亡或者被逼自尽,本质上并无太大的不同。
汉末侍中荀彧,卒于公元212年,大汉国祚终止的前夕。
想到这,刘昀心中略沉,他慎重地凝睇荀彧,轻声开口:
“事者,难成而易败也[2],自古如此。”
第17章第 17 章
“但,”刘昀语锋一变,“若因为害怕‘功亏一篑’,就不去兜那最初的一筐土,不去尝试,又怎么会有功成事遂的机会?
“越王勾践,颠仆兵败,未亡于战败之时,卧薪尝胆,终乘胜逐北;晋文公重耳,流亡十九年,未亡于微末之时,动心忍性,终复国登基;高帝,受人卑视,未亡于庸碌之时,见机而作,终逐鹿中原。此三人,皆曾沦于‘败’之泥沼,又在知命之年反败为胜。”
越王勾践花了二十年,年近五十才成功灭吴;晋文公重耳东躲西藏十九年,六十二岁才回国登位;汉高祖刘邦曾经受人鄙夷,一把年纪碌碌无为,游手好闲,直到近五十岁才趁势起义,建立大汉王朝。
这三人各自立下不世之业,是众人眼中的人生赢家,可在获得成功之前,占据他们三分之二生命的,是无数的失败与壮志难酬。
按照刘昀个人的想法,持续的失败并不可怕,能打败一个人的,不是暗无天日的困窘,而是无法面对无望之境的自己。
然而,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到达之前,谁也不知道前方的道路究竟是“上天入地皆无门”,还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陈述完论点、论据,接下来便是引申触类的收尾。 ↑返回顶部↑
树叶轻而柔,安静地漂浮在水面的中心,仿佛汤碗中浮着的一颗青枣。
众人隐约意识到刘昀此举的用意,可多数人觉得,这个办法有些异想天开。
木匠在心中摇头。或许世子是带着“加个盖子”的想法,把树叶盖在水上。可是这两片叶子只有半个巴掌那么大,比起直径有半条腿那么高的水桶,实在小得可怜,又怎么能挡住不断晃出的水?
唯有荀彧没有贸然下论断。他重新架起竹担,按着原先的步伐向前。
水桶内的水轻轻摇动,白果叶在水中轻轻舒展身子,像是两只温柔的手掌,将不安分的水全数按在桶内。
木匠登时睁大眼,露出不敢置信的模样。
荀彧心中早有预感,对此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讶然,只是耐心地等候刘昀的答案。
刘昀替荀彧取下担子,还给木匠,这才回过身,回答第二个问题。
“再渺小的物什,只要放在正确的位置,便能扶颠持危。”
至于为什么木桶里放树叶能有效地防止桶内的水溢出,这就要从挑水本身讲起。
用扁担挑水之所以容易洒出来,是因为挑水时,肩膀的细微起伏会给扁担产生一个作用于水桶的力,水在周期性驱动力的影响下会不断震动,容易导致共振。而在水面上放一片树叶,能增加阻力,减少水的振幅,从而解决这一问题。
荀彧敛眸熟思,看向刘昀的目光带着一种让他无法辨析的暗芒:
“若为山之,未成一篑[1],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薪尽火灭,世子又将何如?”
如果努力了许久,最终功亏一篑,看着大厦倾倒,所有的一切都化为灰烬,那又该怎么办?
刘昀尝试着拆解题干。或许,荀彧所说的“薪尽火灭”,还有另外一层含义……
电光火石之间,刘昀忽然想到史书所记载的,关于荀彧的结局。
负薪而行,日夜兼程,却在踏上高处的那一刻,目睹山陵一寸寸崩塌,所有过往的努力都沦为泡影,仿若一场笑话。
忧悒而亡或者被逼自尽,本质上并无太大的不同。
汉末侍中荀彧,卒于公元212年,大汉国祚终止的前夕。
想到这,刘昀心中略沉,他慎重地凝睇荀彧,轻声开口:
“事者,难成而易败也[2],自古如此。”
第17章第 17 章
“但,”刘昀语锋一变,“若因为害怕‘功亏一篑’,就不去兜那最初的一筐土,不去尝试,又怎么会有功成事遂的机会?
“越王勾践,颠仆兵败,未亡于战败之时,卧薪尝胆,终乘胜逐北;晋文公重耳,流亡十九年,未亡于微末之时,动心忍性,终复国登基;高帝,受人卑视,未亡于庸碌之时,见机而作,终逐鹿中原。此三人,皆曾沦于‘败’之泥沼,又在知命之年反败为胜。”
越王勾践花了二十年,年近五十才成功灭吴;晋文公重耳东躲西藏十九年,六十二岁才回国登位;汉高祖刘邦曾经受人鄙夷,一把年纪碌碌无为,游手好闲,直到近五十岁才趁势起义,建立大汉王朝。
这三人各自立下不世之业,是众人眼中的人生赢家,可在获得成功之前,占据他们三分之二生命的,是无数的失败与壮志难酬。
按照刘昀个人的想法,持续的失败并不可怕,能打败一个人的,不是暗无天日的困窘,而是无法面对无望之境的自己。
然而,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到达之前,谁也不知道前方的道路究竟是“上天入地皆无门”,还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陈述完论点、论据,接下来便是引申触类的收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