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不久,随侍回来,汇报缘由:“有一人忽然昏厥,不省人事。”
  刘昀神色骤变,立即走入事发地。
  “请各位让开,别围着病患。”
  众人回头,有不少人认出刘昀的身份,即刻让道。
  刘昀大步流星地靠近昏迷之人,蹲下.身检查。呼吸正常,心跳正常,不需要做心肺复苏。但是现在不知道昏迷的原因,不宜轻易搬动。
  “立即请‘援济堂’的坐堂医工过来,告诉他——‘有人因为未知的原因忽然陷入昏迷’。”
  随从应下,领命而去。
  在等待的过程中,刘昀稍稍敞开病患的上衣,减少对呼吸道的压迫。眼见围过来查看情况的人越来越多,刘昀不得不出声制止,让随行者隔开围观之众,让他们站得远一些,以免影响附近的空气流通。
  他并未发现,在十丈之外,有一人站在拓桑树下,将这一幕尽收眼底。
  荀彧要去市肆购置笔墨,正巧经过此地,看到刘昀蹲在一个倒地不起的挑夫面前,为他检查呼吸与脉搏。
  荀彧的旁边亦零星地站着几个人。大多数都好奇地往酒肆内张望,唯有一个穿着短褐的老者,焦急地踱步,既想要上前,又顾虑着什么,不敢挪动。
  眼见老者抱在怀中的竹篓逐渐倾斜,里面装得满满当当的陶碗就要倒出,荀彧连忙扶了一把,出言提示老者。
  老者忙不迭谢过,小心地将竹篓重新抱稳。
  片刻犹豫后,荀彧斟酌着询问:“耆老,可是在担心那位昏厥的人?”
  “啊?”老者先是一愣,旋即回答,“我不识得那位挑夫,可也祈盼他能熬过这一劫难,要不然,他的家人——唉。”
  说完,他又焦灼地往那个方向瞥了一眼,
  “若是真的回天乏术……只希望世子不要为此介怀。”
  “世子?”听到意料之外的称呼,荀彧凝目远眺,又将目光转回老者身上,“耆老何出此言?”
  “世子心善,见不得亡殁之事——”
  老者年轻时读过书,用词颇为文气,
  “尚在舞勺之年,便扶倾济弱、敬老恤贫,时常关心民瘼,多有济民之举。”
  他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昂首顿足,“若非世子带人研制水车、推镰等物,光是前年的那场蝗旱之灾,就要断送无数人的性命。”
  旁边一个挑担的木匠听到这话,搭了一嘴:“正是。我本住在沛国,因兵荒出逃,全仗世子怜悯,予我生计,方能苟活至今。”
  又一个驻足的儒生道:“你们莫要担心,方才早有人发觉不对,去‘援济堂’寻人了——说起这‘援济堂’,那可是世子一手创立的公署,里面的良医不计其数。但凡有突发疾病、因故受伤的人,不拘身份,都能到‘援济堂’求医问药。”
  似是在沉重的氛围中打开话匣,周遭的人你一眼,我一语,从救危扶伤的“援济堂”说到推进农业的“归本居”,又从物美价廉的“同行栈”说到兴修水利的“天工阁”……众人皆带着向若而叹的神色,虽未有一个字提到拥护之语,却无不透着尊崇、感戴之意。
  荀彧垂袖而立,敛眸凝思,腰间革带上的香囊绦带随风摇曳,一如悠荡的思绪。
  直到一个稚嫩的声音冲开波浪,将飘远的思绪拉回。
  “世子殿下是好人,他把我和爷爷从野狼的口中救出,还给我家送了东西。”
  循声望去,是一个只有五六岁的垂髫小童,正咬着指尖,说着童言稚语。
  他的旁边跟着一个头发灰白的农夫,似是他的家人,见他吮手,连忙将他的小手按下。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