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会更好 第42节(3 / 4)
还是三天后的深夜,依旧是一辆厢式卡车摸黑驶进了村子,何运全同样没见到传闻中那位神秘的北京大老板。
这回跟车的是一位年轻男人,他也在大半夜着戴墨镜,这种古怪的习惯和钟老板如出一辙。清冷的路灯衬得他细皮嫩肉的,这让常年风吹日晒的何运全很羡慕。
很快,这位年轻男人和两个帮手一起把87个铁桶卸下了车。
何运全在一旁打听道:“小于,那个北京的大客户,很大吧?”
小于戴着手套卖力地干活,回答得也很干脆:“是呢,侯总人家可是大老板,公司在昌平,做得风生水起。”
“小于,你可真爽快,当年钟老板就不肯告诉我客户的身份,其实哪有那么多避讳。对了,你的好多习惯都跟钟老板一模一样呢。”
“我毕竟是他的徒弟嘛。”小于笑着说。
天色再次微亮,在晨曦的微光下,小于抬了抬墨镜,交给何运全一个信封:“何大哥,接下来就拜托你了。”
厢式卡车扬长而去,乡间小路泛起的尘土又复归平静。何运全拿着信封掂了掂,这种手感是记忆抹不去的:相比十三年前的信封,这沓的厚度差不多是之前的三倍。
午后阴沉的天空响起几声雷鸣,乌云在田间巷尾的上空聚集了起来。几个村民正在平房屋顶烫着油毡,时而讨论着近日来进驻到村子里的专案组。
通过容器内的残液和污染土壤样本,87个铁桶里的废品成分终于检测出了结果:那根本不是什么煤气管道检测用液,而是液体烧碱、正丁醇和充当气体燃料警告剂的四氢噻吩,它们作为易燃有毒的危化品,必须严格按照危险废物标准进行处置。
而“钟老板”和“小于”这两个代号,让胡新华产生了兴趣。
胡新华细细盘问了他们二人的联系方式,但结果却大失所望:因为年代久远,“钟老板”的通讯方式早就没有了,倒是“小于”的来电号码被何运全记录在香烟盒上。只是专案组一路追踪过去,发现那是张虚拟运营商的黑卡。
铁桶上没有留下小于和两位帮手的指纹,这与何运全供述他们全程“戴手套”的行为不谋而合。至于那辆厢式卡车的牌照,何运全想破脑袋也只记得一个“鲁a”。
最后就是视频监控系统,胡新华早在接到专案组任命时就没抱希望:全县每年建设3000个监控点位标准,预计三年实现新增农村地区视频监控点位9000个。可眼下,这浩浩荡荡的“小天网”工程才刚刚建设第一年。
就在专案组一筹莫展之际,何运全突然提供了一条信息:“小于倒是跟我提起过北京那位大客户的信息,你们需要吗?”
胡新华眼前一亮:“当然。”
“听说他公司设在北京昌平,老板姓侯。”何运全恳切地问道:“我这算戴罪立功吗?”
第55章 10、繁荣群众文化,致力扶贫攻坚
2016年初春,北京。
这天晚上,昌平区文化活动中心灯火通明,一台由区文化馆承办的群众晚会刚刚落下帷幕,现场观众的反响很不错。很快,区领导和市民们有序离场了。广场上停着各单位的大巴车,准备满载歌舞演员动身返程。
郑美玲是此台晚会快板节目的负责人,这个节目讲的是昌平区的乡村扶贫建设。此时,三位表演快板的男同志已经换好便装,准备骑自行车回单位。郑美玲和他们告别后走出剧场,计划拦辆出租车回家。
这些年,郑美玲和侯兴林的女儿侯萍萍在安徽读大学。女儿长得很俊俏,也继承了郑美玲能歌善舞的才艺基因。郑美玲在群艺馆的工作很清闲,日常能操心劳神的对象只有老公侯兴林。
可自从过完今年春节,郑美玲总觉得老公有种说不出的古怪:他先是从正月初五起就把自己关在书房,和其他人一宿宿地通着电话;再就是留心天气预报,似乎格外关注鲁南地区的气象情况。
每次当郑美玲问什么,侯兴林总是三缄其口,糊弄些老生常谈的“没什么”和“想多了”。只有当郑美玲问起公司滞销的那些危化品去向时,侯兴林才会回答一句“找绿洁处置了”,可每当郑美玲想进一步问下去,侯兴林又是一副拒绝交流的样子。
此时郑美玲走出文化中心,她的身后突然响起一声“美玲姐”。
郑美玲回过头,只见路边站着一位皮肤白皙的年轻女子,郑美玲隐约记得她是本台晚会服装组的负责人,但怎么都记不清她的名字了。
吴霜似乎看穿了郑美玲的心思,笑着说道:“美玲姐,我叫魏无霜。现在太晚了不好打车,不然我送您吧?车就在停车场。”
“你开车了吗?”郑美玲有些心动。
“有司机。”吴霜浅浅地笑了。 ↑返回顶部↑
这回跟车的是一位年轻男人,他也在大半夜着戴墨镜,这种古怪的习惯和钟老板如出一辙。清冷的路灯衬得他细皮嫩肉的,这让常年风吹日晒的何运全很羡慕。
很快,这位年轻男人和两个帮手一起把87个铁桶卸下了车。
何运全在一旁打听道:“小于,那个北京的大客户,很大吧?”
小于戴着手套卖力地干活,回答得也很干脆:“是呢,侯总人家可是大老板,公司在昌平,做得风生水起。”
“小于,你可真爽快,当年钟老板就不肯告诉我客户的身份,其实哪有那么多避讳。对了,你的好多习惯都跟钟老板一模一样呢。”
“我毕竟是他的徒弟嘛。”小于笑着说。
天色再次微亮,在晨曦的微光下,小于抬了抬墨镜,交给何运全一个信封:“何大哥,接下来就拜托你了。”
厢式卡车扬长而去,乡间小路泛起的尘土又复归平静。何运全拿着信封掂了掂,这种手感是记忆抹不去的:相比十三年前的信封,这沓的厚度差不多是之前的三倍。
午后阴沉的天空响起几声雷鸣,乌云在田间巷尾的上空聚集了起来。几个村民正在平房屋顶烫着油毡,时而讨论着近日来进驻到村子里的专案组。
通过容器内的残液和污染土壤样本,87个铁桶里的废品成分终于检测出了结果:那根本不是什么煤气管道检测用液,而是液体烧碱、正丁醇和充当气体燃料警告剂的四氢噻吩,它们作为易燃有毒的危化品,必须严格按照危险废物标准进行处置。
而“钟老板”和“小于”这两个代号,让胡新华产生了兴趣。
胡新华细细盘问了他们二人的联系方式,但结果却大失所望:因为年代久远,“钟老板”的通讯方式早就没有了,倒是“小于”的来电号码被何运全记录在香烟盒上。只是专案组一路追踪过去,发现那是张虚拟运营商的黑卡。
铁桶上没有留下小于和两位帮手的指纹,这与何运全供述他们全程“戴手套”的行为不谋而合。至于那辆厢式卡车的牌照,何运全想破脑袋也只记得一个“鲁a”。
最后就是视频监控系统,胡新华早在接到专案组任命时就没抱希望:全县每年建设3000个监控点位标准,预计三年实现新增农村地区视频监控点位9000个。可眼下,这浩浩荡荡的“小天网”工程才刚刚建设第一年。
就在专案组一筹莫展之际,何运全突然提供了一条信息:“小于倒是跟我提起过北京那位大客户的信息,你们需要吗?”
胡新华眼前一亮:“当然。”
“听说他公司设在北京昌平,老板姓侯。”何运全恳切地问道:“我这算戴罪立功吗?”
第55章 10、繁荣群众文化,致力扶贫攻坚
2016年初春,北京。
这天晚上,昌平区文化活动中心灯火通明,一台由区文化馆承办的群众晚会刚刚落下帷幕,现场观众的反响很不错。很快,区领导和市民们有序离场了。广场上停着各单位的大巴车,准备满载歌舞演员动身返程。
郑美玲是此台晚会快板节目的负责人,这个节目讲的是昌平区的乡村扶贫建设。此时,三位表演快板的男同志已经换好便装,准备骑自行车回单位。郑美玲和他们告别后走出剧场,计划拦辆出租车回家。
这些年,郑美玲和侯兴林的女儿侯萍萍在安徽读大学。女儿长得很俊俏,也继承了郑美玲能歌善舞的才艺基因。郑美玲在群艺馆的工作很清闲,日常能操心劳神的对象只有老公侯兴林。
可自从过完今年春节,郑美玲总觉得老公有种说不出的古怪:他先是从正月初五起就把自己关在书房,和其他人一宿宿地通着电话;再就是留心天气预报,似乎格外关注鲁南地区的气象情况。
每次当郑美玲问什么,侯兴林总是三缄其口,糊弄些老生常谈的“没什么”和“想多了”。只有当郑美玲问起公司滞销的那些危化品去向时,侯兴林才会回答一句“找绿洁处置了”,可每当郑美玲想进一步问下去,侯兴林又是一副拒绝交流的样子。
此时郑美玲走出文化中心,她的身后突然响起一声“美玲姐”。
郑美玲回过头,只见路边站着一位皮肤白皙的年轻女子,郑美玲隐约记得她是本台晚会服装组的负责人,但怎么都记不清她的名字了。
吴霜似乎看穿了郑美玲的心思,笑着说道:“美玲姐,我叫魏无霜。现在太晚了不好打车,不然我送您吧?车就在停车场。”
“你开车了吗?”郑美玲有些心动。
“有司机。”吴霜浅浅地笑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