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北府一丘八 第1324节(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白虎平静地说道:“战国在这个时候,各国之间交战频繁,战事不断,而战争导致的溃兵散卒也非常多,打了败仗,受了伤,脱离了军队的军士,不想再回故乡,受沉重的官府盘剥之苦,于是如果有一些地方豪强组成山寨这样的地方,他们是会去投奔的,就象刘牢之建立起自己的势力,就是用这种模式,以淮北山寨来吸引了不少淝水之战后的散兵游勇和盗贼马匪。但这种情况,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太常见,因为各国为了打仗,都是有战斗经验丰富的常备军,而且军士如果在军中逃亡,家人要连坐的,山寨的规模一大,会给官府派军剿灭,有了军功爵制度之后,这类山寨强人,就成了正常军人们晋升的最好道具,打他们,总比打强大的敌国正规军要容易。”
  第5382章 庶族地主来源考
  玄武微微一笑:“所以,白虎大人是想说,战国时代的国家,国力强大,尤其是官府朝廷对百姓的控制力很利害,所以要形成这种大规模的百姓间的串联,找个能组织起来他们的带头大哥,或者是找个他们的容身之处,并不容易。真要成事了,也会给国家派兵消灭?”
  白虎点了点头:“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吧,最主要的一条就是战国时代,各国能控制基层,乡村的,往往是直接听命于国家的吏,或者说,就算是楚国这样由贵族代管地方的,这些吏也是由贵族的门客,部曲们所担任,只不过贵族还要再继续听命于楚王罢了,总的来说,官府对于百姓,庶人的掌控力很强,除非是有一个大领主直接想要割据自立,不然很难有上万人规模的山寨存在,唯一的例外,也许只有墨家这种跨国存在的山中门派了。”
  青龙沉声道:“说一千道一万,战国时代,军队是开始大量由野人,庶民担任了,而以当时的战时为军,平时为民的保甲制度,是要由最基层的村长,保长们在平时控制民户,战时直接从民户中征发丁壮,以组成军队,白虎大人,你是想说因为士族不会住在乡村之中,脱离了这些庶民,所以跟他们有隔阂,这是你想表达的观点,对吗?”
  白虎微微一笑:“青龙大人说得很到位啊,因为战国间的战争进入到了灭国级别,所以所要用的兵力,远远多过春秋时期,而频繁的征发,只靠原来的士族,是根本不够了,以前也许可以通过士族再收养大量的门客,奴仆,以这些人成军来应付战争,但是晋国最后被上卿贵族所瓜分的教训,让所有战国的国家,不敢再通过大贵族来代管民众,分割土地,除了楚国之外,所有的其他国家,都进入了军国时代,通过各种变法图强,让国家可以直接管控民众,可以直接从庶民之中,征发出大军,或者是让他们交纳足够多的税赋,提供巨大的人力资源,所以,吏校一体,战时为伍长,什长,百夫长,平时为保长,村长,里正这些治民吏,就可以完成这样的征发模式,形成国家直接管控庶民的统治模式。”
  朱雀的眉头一皱:“所以,因为士族不愿意居住在乡村之中,不想跟庶民混居,所以就失去了平时对这些庶民的管理,也失去了战时对他们的控制?”
  白虎叹了口气:“其实,士族也不是完全不进入乡村定居,很多士族的子孙并不止一个,嫡子继承家业和爵位,而其他的庶子,就未必能留在城中了,有些就是去自己家族名下控制的乡村封地之中,当个小地主,下等士族,就象我们现在庄园里的庄头,管事一样,只不过,这些管事是由士族庶子来担任。”
  玄武沉声道:“我们今天其实也是这种模式,没有太大的区别,很多小庄园的庄主,就是由我们世家的支流,庶子们去担任,而庄头,管事这些,是作为熟悉农事,知晓庄中内情的人,来协助管理,或者说,是实管实操作的人。”
  白虎点了点头:“是的,只不过这种情况下,到了乡村之中,时间久了,过了两三代人之后,出五服之后,这些士族庶子们,往往也成了庶人,只不过,是有些家业田产的庶人,或者说小地主。这就是庶民的地位慢慢提高的根本原因,一些穷苦贫困的庶民,因为战死或者是娶不到老婆,没有后代,而断子绝孙了,而这些下层士族则慢慢地变成了庶族地主,以至于一个村里后来很多都只有一个姓了,很多村子举村都是百十年前的某个士族庶子的后代,最后村长就成了这个士族庶子的嫡子嫡孙,这种既有血缘关系,又在一个地方相居百年,知根知底的情况,非常有利于这些家族掌控整个乡村。这就是小地主,庶族地主的由来。”
  “而本就出身于士族的这些庶族地主,并不象以前的庶民和野人那样,没有文化,大字不识,他们虽然是庶子,但起码也曾经是士族家庭出来的,基本的教育会有,也会分得一些藏书,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通过这些家中的藏书,来教育自己的子孙后代,于是,对于庶民来说,最头疼的一项,就是文化和管理能力的问题,也得以解决了,秦国之所以能灭六国顺利,就在于秦始皇对于各地的这些庶族地主,给予了安抚的政策,允诺他们如果不战而降,就可以保留在当地为吏的权力,所以象刘邦,吴芮这样的本地豪强,庶族地主,就成了当地的吏员,这也是秦朝后来基层控制力缺失,无力应付陈胜吴广他们起义的根本原因。”
  玄武的双眼一亮,说道:“所以,你的意思是,其实是士族的一部分,或者说大部分庶子分化了出来,变成的新的庶人地主,甚至是庶人百姓,这些人比起退伍老兵为主的,没有文化的那些吏员来说,更有管理能力,渐渐地也掌握了基层的乡村,而原来的士族嫡子们所继承的士族,则是因为长期留在城镇之中,不下基层,反而对于这些乡村失控了?”
  白虎点了点头,说道:“是的,差不多就是这个过程,而且战国之后,各国变法图强,开始限制和缩小大贵族,大领主的封地,大量原来属于士族的家族田地,给收回国有,连同着那些原本还属于这些士族分支庶流的下等士族,一下子彻底成了庶族地主,只向国家效忠,而不是向原来的家族效忠,于是国家可以直接通过这些人来掌握基层,士族的势力大大缩小,当然,这是在残酷的战国之中,得以生存的必然措施,不变法图强的国家,都给人消灭了。”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战国时的大贵族,大地主越来越少。就算是四大公子这样的大贵族,他们的门客也是寄养在城中,不是分散在乡村之间。”
  第5383章 推恩收地千古谋
  白虎的眼中冷芒闪闪,继续说道:“而出现大贵族,大公子之类的国家,则往往内部不够集权统一,甚至君主的权力和这些大贵族的权力会有激烈的冲突,终将为秦国这种没有大贵族,庶民为吏的国家所灭。最后,就是秦始皇灭六国,以中央集权的皇帝制度取代了原来的分封模式,是划时代的一大变化!”
  玄武点了点头:“是的,大一统不止是结束了分封制度,而且郡县制度,是让中央朝廷直接任命的官吏,到地方上掌权施政,避免了以前的那种封爵诸侯实控地方,最后子孙世袭,尾大不掉的情况,象周天子,最后只剩下了巴掌一块的地盘,任何一个存活到战国时的诸侯国都比他们有力,实际上,周朝的天下,从东周初期开始就是名存实亡了,秦始皇搞大一统,其实就是吸取了这个历史教训,不再让诸侯坐大,反过来消灭君主。”
  说到这里,玄武顿了顿:“然后,说到军制,你继续讲讲秦朝开始的文武之分,还有就是士族,或者说贵族,怎么就在秦汉时代失掉了军权了呢?”
  白虎平静地说道:“秦朝的军制,严格来说是商鞅变法后的普遍军政制度,先是趁着野人从军,变成庶人的这种历史改变,让士族中的庶子分离出去的下等士族,跟在战争中立功得赏的庶人一起,成为了第一批庶人地主,这些庶人地主不再听命于以前的士族本家,而是听命于朝廷,他们手中掌握的土地,也都收归国有,这其实是战国时各国变法的核心所在,因为一切的改革,变法,说白了,最后还是土地制度的改变,所有的人,都是依附在土地之上的。”
  玄武满意地点头道:“说得非常好,白虎大人,庶族地主的爵位是要由国家来发放,这些基层的权力,也是国家通过爵位给与相应的基层吏职,也就是说,这些庶族地主,他们的土地,权力都是国家给的,因此只能效命于国家,而不是听命于原来的士族主家,对吧。”
  白虎正色道:“是的,因为商鞅的爵位制度的设计,是除了秦君以外,士爵也会有所降低,这注定了大贵族也不可能长期保有大量的爵位,进而占有大量的土地,反而是因为自己的子嗣众多,要分出现有的土地,给一些孩子继承,不然没有爵位在身,也没有士族身份的这些子嗣,就会面临无地可以生存,甚至给饿死的危险,所以,大贵族的地是越分越少,而国家手上掌握的地是越来越多,这点在汉朝时期,有个最厉害,也是最有名的政策。”
  青龙抢答道:“是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千古第一阳谋的那个,对吧。”
  白虎微微一笑,说道:“青龙大人果然厉害,一下子就说对了,不错,推恩令就是让汉朝王爷,宗室的所有儿子,都有资格去继承父亲的一块封地,这招实在是太狠了,本来庶子还可以寄养在嫡子家中,作为一个不占有土地资源,但衣食无忧的同宗存在,属于这一家族的土地,仍然可以延续继承下来,只要爵位不降,那土地就不会少。”
  “可是推恩令一出,所有的世子们,不管是嫡子还是庶子,都可以分一块父王的封地,嫡子可以继承父王的爵位,继续占有这些地,而庶子们如果无爵,那死后这些地就收回国有,以这种方式,汉武帝可以迅速地把绝大多数属于汉朝宗室亲王们的封国,收回国有,重新设立郡县,以朝廷委派的官吏进行治理。其实,这招在秦朝时也被用过,商鞅变法之所以成功,就是在于严厉地打击了秦朝宗室贵族的利益,把这些宗室田地收回了国有,以此作为收买秦国庶民的本钱。秦国之前的百年时间,几代公室作乱,弄得国家差点灭亡,所以商鞅此举,得到了秦孝公的坚决支持,但副作用就是秦国的宗室从此一直无力。”
  “一直到胡亥登基后,这种削弱宗室的做法,到了极致,胡亥杀光了自己的兄弟姐妹,以确保自己的皇位不受来自宗室的威胁,却也因此成为了给赵高随意玩弄直到杀害的傀儡。汉朝有鉴于此,加上开国时的几个异姓王作乱,给刘邦除掉,所以刘邦开国时分封自己的子侄成为藩王,分镇各地,虽然这样确保了刘汉政权的稳定,但也让天下有走周朝老路,重新分裂的风险,七国之乱,就是这种分封制度,结出来的一个大恶果。”
  青龙沉声道:“是的,这些历史的教训,不断地重复,直到汉武帝用了推恩令,彻底地解决了藩王作乱的问题,不过,这些扯得有点远了,秦汉的军制变化,士族作为整体和庶民为主的军队之间的关系,我想听听白虎大人详细说说这个。其实,这个军制方面的转变,我也不是非常了解,很想听你理一理顺序。”
  白虎点了点头,正色道:“秦军其实是以关中的老秦,或者说庶民为主体进行征发的军制,经过了商鞅的变法后,迅速地以老兵还乡后担任的基层吏,按军队的那套组织模式直接套用在平时的生活中,平时为民,战时为兵,五户一保,战时就是出五个丁男结为一伍,一村则往往百户成为一队,以一百夫长,也往往是村长或者是村里三老之一来带队,打完仗后,立功最多的人得爵也高,回去之后往往可以继任村吏,这首先就决定了村长为了保自己的吏位,得带头上阵或者是让子侄从军,有这个积极性,那秦人征发的动员力,就非常强了。”
  朱雀笑了起来:“是啊,你前面说过,这些庶族地主,或者说秦吏,在地方上都是一手遮天的角色,平时横行乡间,若是让别人顶了自己的位置,那会给清算得很惨,就算冲着这个,他们也得积极响应,带头参军,真真是保国护家啊。”
  第5384章 秦国之崩缘于军
  白虎平静地说道:“是的,但当带队军官是有足够的好处的,全队在战斗中的斩获,都会算到他的名下,比起个人去斩首得功,要有利地多,所以除非是打了败仗,或者是战死沙场,不然的话,打完仗后,这村官之职,大概率是能保下来的,甚至可以得以提升,如果是能给自己的其他子侄再挣新爵的话,那就有到他乡为吏,占新的地方的好处了,所以其实秦军将士,有不少是通过战争而开枝散叶,能到异地占据地盘为吏,这才是他们热衷于战争的动力所在。只不过,这套模式是需要秦国不停地对外战争,占据新地盘。”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