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北府一丘八 第1321节(3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朱雀笑道:“确实如此,只不过最后我们在军队的控制上出了问题,轻易地把军队的主导权让给了刘牢之到刘裕的北府一系平民出身的将领,以后,我们还是得想办法夺回来。让子侄从军,从参军做到主将,走前人的路,是个办法。”
  白虎叹了口气:“且不谈从军夺权之事,只说一点,现在是刘裕可以在扑灭天师道的战争中得到了荆州,在北伐南燕的战争中得到了青州,而豫州,江州这些地方的控制力,他也大大加强了,现在,他会用这些州郡的权力,官职和庄园田地,吸引我们吴地世家外流,如此一来,吴地这里会出现权力到庄园的空白,必会为刘裕所占!”
  第5366章 随军文武新北府
  玄武点了点头,说道:“是的,你说得没错,白虎大人,刘裕现在确实是要把这些已经占了的州郡,这些地方的当地豪强,和吴地的世家高门作些流动,交换,不过,吴地这里的地价,庄园的经营费用,五倍以上于外州郡,要来换的话,得卖五换一,你确定他们愿意?”
  白虎微微一笑:“很多外州郡的豪族,削尖了脑袋想进京城为官,毕竟在地方上再有势力,甚至是可以称霸一方,也不代表着可以掌握中央权力,现在不同以往,以前是地方州郡处于半独立的状态,只要搞好跟当刺史,驻军大将的关系就行了,可是现在,谁都知道,刘裕是真正地以朝廷的名义一统四方,以后各州的刺史,郡守,县令,都会是中央朝廷直接派官员过来了,甚至不会再承认他们以前的田契和各种特权,那要保住现有的利益,只有做到朝中有人材行。”
  朱雀冷笑道:“所以,这些地方豪强不能只当地头蛇了,得想办法在朝中有人,或者是结交朝中的官员,总之,得表现得对刘裕恭顺,表现出愿意为国效力的态度,这才能保住自己的富贵,这就是他们愿意入朝为官的原因吧。”
  白虎点了点头:“是的,以前吴地是吴地,吴地之外,皆为外地,我们世家高门不去动这些地方豪强的利益,他们也别跑来朝中企图染指权力。因为当官是要举荐制度,只要举荐之人和审核官员的吏部是在我们手中,就不会让外人进来担任实权高官。但现在不一样了,有了军功得爵,以爵为官的这套模式,不少外州郡的豪族子侄,同样可以从军征战,和我们的子侄混军功当官一样,他们也可以捐献军粮,贡献人力,从而保子侄的功劳,让他们可以为官或者是为军校,就算战后,也可以留在军中,随大军来到建康附近,以军职身份在建康一带生活,自然就得在建康城中或者是吴地购置产业,安家落户。”
  青龙猛地一拍桌子:“哎呀,我都差点忽视了这点,白虎大人,还是你的眼光高啊,本来我想着靠吏部是我们的人,把想来中央朝廷为官的卡掉就行,可是要是在军中为将校,随军回建康,那可就无法控制了。不过,非吴地或者是京口的将校,难道不应该是在战后裁撤退伍吗,为何会带来京城一带呢?”
  玄武勾了勾嘴角,说道:“如果刘裕有意让外地的豪强子弟,或者是在外地参军的精兵猛士们也成为北府军的一员,那他就会这样做。以前京口民风强悍,是因为有不断南下的北方流民,尤其是有着丰富战斗经验的淮北一带的武装集团,山寨强人们进行补充,加上京口民风尚武,参军之人又可以全家免除赋役,甚至是我们吴地的世家会给他们很多米粮补助,这才让京口人可以安心习武,但这样的产强兵之地,整个大晋只有一个京口,最多再算上以前淮北的那些山寨,所以国家有事,京口出兵,已经成为了定式。”
  “可是现在北伐南燕灭国成功,让大晋多了一个大州之地的同时,也意味着北方流民南下只会越来越少了,实际上,这十年以来,几乎就不再象以前的北方混战时代那样,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百姓南下投晋,十中挑一,也能选出真正的可以战斗的强者了,京口本地虽然还是不断地再产兵,可是整体的兵员素质和武功,比起二十多年前刘裕从军时那阵,已经差了不少了。”
  白虎点了点头,说道:“而且,京口人为主体组建的北府军,为了大晋南征北战二十多年,很多人战死,更多的人立功得了爵,现在成为将校级别的军官,有了富贵的这些人,很多已经不想再住在京口了,那意味着子孙辈还要代代去参战,冒着生命的危险,本身为将为校,或者说当官之人,也是免税的,又何必要在京口这个乡下地方呢?进建康京城为官,不是更能享受生活吗?所以,这十多年来,包括刘裕在内的京口老弟兄们,也纷纷迁离京口,入京城或者是去了别的大城市,京口的本地的军户世兵,是越来越少,而不是越来越多。”
  “刘裕肯定不能坐视这种情况发生,要在各次的战事中,寻找新的能征善战的猛士,无论是青州的鲜卑铁骑,还是荆州的楚兵精锐,又或者是岭南的山越蛮夷,都是新鲜血液,可以补充进未来的北府军。或者说,未来的朝廷官军,也是要在整个大晋范围内挑选精兵猛士,并不再局限于京口一地出产的北府军了。”
  朱雀叹了一口气,沉声道:“刘裕也够狠的,要换是一起换,连他的京口老乡都要靠外来户进行换血了,这么说,这些军户将校们,会先在京口落户,以北府军团的身份长期驻扎了?”
  白虎平静地说道:“是的,他们在历次战事中立了功,证明了自己的军事能力和武功,就会先以大晋驻京常备军的身份,即使是在未来的裁军退伍过程中,身为基层军官的他们,也能留在军中,各地的州郡兵马会大量裁撤,但随时可以出击打仗的京营大军,或者说是北府军,仍然还会大量保留,这支军队的规模,不会小于五万人,甚至是十万人,也是刘裕可以用来随时平定各州的割据兵马,或者是北伐,或者是迎击胡人入侵的王牌主力。”
  玄武勾了勾嘴角:“于是,他就通过这种在军中开放名额,让天下有力豪勇之士加入,继而让这些人以爵位在京口,在吴地占据田产的方式,悄悄地在我们吴地的世家庄园里掺入他的人?”
  白虎点了点头:“是的,不仅如此,我想他的那个什么蓝翔吏校一旦运转起来,会产生大量的吏员,不仅是治理地方,也可以从军为军吏,一旦立功,这些人也能跟着大军回到京城附近,安家落户。”
  第5367章 就怕丘八有文化
  说到这里,白虎顿了顿,又继续开口道:“而且,以刘裕的计划,是想要在军中开设学堂,以后直接在军中教军士们识文认字,一旦要是整个军队都有文化,那我们世家子弟的优势,可就彻底没了。”
  玄武的脸色微微一变:“还有这个事?你确定属实吗?”
  白虎看了一眼朱雀,说道:“朱雀大人应该能证实这点吧。”
  朱雀咬了咬牙,沉声道:“是的,刘裕确实提过此事,他说以前在京口搞庠序,公学,因为世家高门的极力反对,作为北伐南燕时他们提供支持的交易结果,被迫放弃了这些计划,可是,要让天下的普通百姓普及教育这个大前提,是不会改变和动摇的,一旦让平民百姓甚至是庄客佃户这些农奴们也有了知识,也有了治国的能力,那世家高门甚至是整个士族的文化,管理的优势,就不复存在了,这样刘裕才能做到真正的不依赖于我们,只靠穷人百姓就能治天下。”
  玄武叹了口气:“所以,刘裕想到的办法就不止是在青州这种边远州郡,靠着什么蓝翔吏校来推广文化教育,而是准备悄悄地先在军中就这么搞?”
  朱雀点了点头,说道:“正是如此,军队本身就是大多数人出身贫寒,是大字不识的农夫们招募而来,可以借口他们需要看懂军令,或者说需要担任基层军官的指挥能力,从会书写自己的名字,能看明白军令条文甚至是兵法战策开始,这些都是需要识字的,这就有名正言顺地教育他们的理由。”
  “先从幢主,队正,旅帅,百夫长,甚至是什长,伍长这些最基层的军校们开始,让军中随军的文吏们,不管是吏校出身的士族,或者是随军的世家子侄,划出固定的时间,在军士们每天操练阵列习武之余,花上一两个时辰,让这些大老粗们集中在一起学习文字,把军官们给教会了,回头这些人再回自己的部队上,教给普通的士卒们,三年下来,不说他们多有文化,起码粗通文墨,能看懂四书五经,是没有问题的。”
  青龙喃喃地说道:“是啊,把这些十七八岁,二十出头却没有文化的军士们,当成四五岁的孩童,从小草千字文这些最基本的蒙学开始教授,而且,现在刘穆之不是搞出那些活字印刷之法了吗,可以把书籍大量地印刷,变成人手一册的那些读物,哎呀,如此一来,那打完仗后,一两年内,全军上下人人识字,就不再是梦想了吧。”
  玄武的眉头紧紧地锁着,跟着说道:“一旦这些人识了字,那退伍还乡之后,就有了文化,加上军中的历练,学会了管理,又能看懂朝廷的法令,那回老家后,就可以有效地治理起当地的民众了,甚至,他自己都可以去教育当地的乡亲们去识文认字了,就算教不会成年人,但可以从小孩子教起啊,以前我们士族子弟,也有这种回乡后办乡学,搞私塾,以教同族子侄识字的先例,但那些规模不大,也只是看个人兴趣,但是刘裕…………”
  说到这里,他的眉头拧得更深了,直接形成了一个“川”字。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