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北府一丘八 第1301节(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刘裕点了点头:“是的,天下人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一个人能几十年如一日地为民众效力,服务,不为自己,不为自己家族谋私利,那是装不出来的。其实你说的那种私结势力,提拔和重用自己的学生,下属,重用那些听自己话的,为自己办事的,这样的规模一大,如果是在一个郡,一个县,甚至一个大州,全是这样任人惟亲,那天下人都会看在眼里的。”
  刘敬宣眼珠子一转,笑了起来:“这倒也是,要是一个人为官一任,只会提拔那些自己的学生,弟子,或者是跟班随从之类的,那别说进政事堂当长老了,恐怕在任上就要给弹劾,不能升职呢,而且按寄奴你的说法,当官不让他久任一方,过几年就要调离,这样也不给他培植势力的机会,不过…………”
  说到这里,刘敬宣的眉头皱了起来,看着刘裕:“当官是可以调来调去的,可是在军中为将,这样就不太好吧,军队是需要上下一心,号令如一,如果是战场上的军令传得稍慢了一点点,可能就会葬送成千上万人的性命,如果不是跟自己非常熟悉,传令和执行军令不会有半点误会和犹豫的多年部下,又怎么能做到这点呢?”
  刘裕平静地说道:“军中是有军中的特殊情况,但也不是说因为要照顾到这种传令的熟练程度,就要允许一个人从小兵到将军,从小将到大帅,这几十年间就呆在一支部队不动,战友之情,同袍之谊,即使是换了部队也会保持,就象我们也不是一直呆在一支部队中,难道影响我们之间的关系了吗?”
  “至于军令的传播,不是说非要有旧部,老兄弟才能传播的,最多只是旧部用的顺手一点,如果我们能把兵为将有,军阀化的这种趋势改变,军令统一,那不管是谁当部下,都能准确迅速地传达命令,而且,如果让将领在军中长期领兵,一支军队,一个军团从上到下都只惟他命是从,那是有巨大的风险的,如果这个将军起了不臣之心,想要谋反,那全军上下岂不是一呼百应吗?我们大晋这百年来的多次动乱,不就是这样来的吗?”
  刘敬宣点了点头:“若是军队归于朝廷,归于国家,而不是成为将领的私产,那确实可以做到这点。不过,我还是那句话,这可是将军们的命根子,也是京八党的规矩,如何让大家信服,肯主动交出兵权,不是容易的事,寄奴啊,我劝你在做到收回兵权之前,不要轻易地提政事堂之事呢。”
  刘裕淡然道:“这点我自有分寸,到时候可以以妖贼消灭之名,裁撤掉大部份的军队,以此来稀释大家手中的军队,后面再以北伐备战的名义,让诸将们分屯各方,再以升官晋爵的名义,将他们尽可能地调离原部队,拆分重组新的军团,如此,经历了几次增兵作战,战后散兵,再重组军团的过程,那些原来的旧部会用各种名义和理由,调往他部,而熟悉的旧部下,会越来越少,用这种渐进式的分离,来剥夺希乐,长民他们这些不那么肯放弃军权的老兄弟们的部队,也许是个好的办法,不过,这需要阿寿你的率先配合呢。”
  第5259章 长安之行识人心
  刘敬宣笑了起来:“这点我早就答应过你了,这次作战我已经同意接受王镇恶的指挥,自己只挂个前军大将的名义罢了。至于这战后,你说要我交出手中的军团,解甲归田,我也是没有问题的。”
  刘裕摇了摇头:“阿寿,我的意思不止是这样,我想你以后也进入政事堂,成为德高望众的长老,来监控军中之事。”
  刘敬宣收起了笑容,正色道:“寄奴,这点我可能不能答应你,不是我不想帮你实现心中所想,而是我确实不能胜任这个职务。强行让我到这个位置上,恐怕会误了你的大事。”
  刘裕轻轻地“哦”了一声:“难道是你德行不够,或者是你不够熟悉军中之事,不知道那些个将校们不法之事吗?”
  刘敬宣叹了口气,眼中闪过一丝落莫之色:“这不是德行或者是对军务是否熟悉的事,而是我没这个能力,按你刚才的说法,这个政事堂的长老,需要对文官或者是武将的情况,他们现职在任时的明里暗里的操作,一清二楚,是需要大量的耳目,眼线作为情报来源的。你觉得我有这个本事?”
  刘裕笑了起来:“这倒是我疏忽了,阿寿你是战场上的猛将,指挥千军万马的统帅,可并不喜欢遍布耳目,监控军队,不过,你也不是完全不掌握情报啊,我记得你掌军之后,一向是喜欢和士卒们同甘共苦,一个锅里吃饭,一个帐里睡觉,甚至是收了一些义子,让他们当基层的军官,为你掌握军中的动向呢。话说我一直很好奇,为啥你要收人当义子,而不是和我一样结拜兄弟呢?”
  刘敬宣微微一笑:“因为兄弟不能太多,这是平起平坐的关系,而义子么,是有一种明确的上下级关系,一方面我比那些义子要年长十岁以上,另一方面,我为大将时,他们也不过是幢主,旅帅这样的级别,差别还是不小的。到目前为止,他们当我的义子,也是心甘情愿,非常高兴,可没觉得有什么委屈啊。”
  说到这里,刘敬宣顿了顿:“这是从我爹那辈开始,早就流行于淮北山寨中的一种关系,年龄,地位相仿的同辈之人,以兄弟相称,而上下有异的,则会收为义父子,传授武艺的这种关系,你若不是进入北府军,而是进了我爹的淮北山寨,恐怕也大概率会成为我爹的义子呢。”
  刘裕平静地说道:“我并不想通过这种特殊的关系来往上爬,就象我跟妙音是两情相悦,而不是图了谢家的关系和好处。所以,我也从来不会为谢家去做那些私人之事,尤其是有违我道德和良知的事情。”
  刘敬宣笑道:“那当年你和慕容兰奉了谢玄的命令,偷偷去长安取回传国玉玺,难道就不是私下为谢家服务吗?”
  刘裕摇了摇头:“那是谢玄以北府军主帅给我的将令,虽然是密令,但并不是谢家私下的请求。如果不是这样,我是不会接受这样的命令的,而且谢玄当时还拿出了圣旨,说这是大晋天子的命令,我是为了大晋,而不是谢家取回这传国玉玺,若非如此,我怎么会答应和当时仍是敌对关系的慕容兰,一起去长安呢?”
  刘敬宣的眉头一皱:“当时慕容兰已经背叛过你,你怎么会跟她又言归于好,成为伙伴了呢?而且这传国玉玺,难道慕容氏就没有想法,就这样肯给你?”
  刘裕平静地说道:“我第一次见到慕容兰回来的时候,恨不得杀了她,结果谢玄阻止了,说是慕容氏跟大晋有合作关系,那时候慕容垂已经起兵背叛了前秦,和淝水之战前的约定一样,这是大局。而慕容兰去长安的任务,不是为了玉玺,而是为了救出名义上的前燕皇帝慕容玮,或者是从他的手中,取得传位于慕容垂,而不是慕容冲这个西燕首领的实据。”
  刘敬宣点了点头:“就是说对于慕容兰,对于慕容垂来说,这个燕国皇帝的身份,比中原自秦以来的传国玉玺,更加重要。不过,就算如此,慕容兰难道就对传国玉玺没有想法?拿了这个,就可以号令中原,有正统的身份和资格了,而不止是一个燕国之主呢。”
  刘裕微微一笑:“这是我们合作之前就说好的事,慕容家因为在长安当了多年的俘虏,所以慕容垂在长安有不少眼线,旧部,可以助我们潜入长安,这是我们大晋自己做不到的,但谢玄当时也跟我密约过,若是慕容兰再有背叛之举,想要抢夺玉玺,那就当即将之斩杀,无论如何要保护玉玺,正是因为谢玄相信我的武功足以斩杀慕容兰,所以才会派我去。而且,我曾经给慕容兰背叛过一次,又是绝不会给美色所吸引,所以他对我很放心。”
  刘敬宣正色道:“可是慕容兰的武艺也非常高强,在长安有众多手下相助,这种情况下,她想要制服你,抢夺玉玺,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为何她最后放弃了呢?”
  刘裕平静地说道:“长安之行,其实是我和慕容兰真正相互了解的一次,在这之前,我恨她是个慕容氏燕国的探子,为了她大哥可以出卖我,害死无数的晋国百姓,但在长安,我真正认识了慕容兰,她的心底是善良的,爱民的,为了保护那些素不相识的长安民众,甚至可以放弃自己的任务,留下来和我一起守城救民。与她本来要救的慕容玮,清河公主这些慕容氏的皇帝,公主对比,那真的是天上地下,我相信慕容兰,才是这个乱世中真正的善良之人。”
  刘敬宣点了点头:“你不止是对她,甚至是对苻坚的看法也改变了,也相信苻坚是个爱国如子的皇帝,所以你拿到玉玺后也主动守城保他,这点成为了你后来给郗超说成叛国的罪名,老实说,当时我都不知道如何为你辩护呢。”
  第5260章 拯救苍生献自身
  刘裕沉声道:“这有何好辩护的?让我去长安取玉玺是谢玄的决定,也是天子的决定,既然可以和那慕容氏合作,为何就不能和前秦合作一回呢?更何况后来长安城破,前秦的太子苻宏率领残部跑到大晋来寻求庇护,即使是这些人,大晋都赦免了,安置了,还给与了官职和地方供其居住,那我为何就不能跟苻坚建立某种程度的合作了?”
  刘敬宣笑道:“可是当时郗超却一直说,你是被慕容兰的美色所引诱,成了她的裙下之臣,甚至是为此抛弃了王妙音呢。而且,事实也证明,你拿了玉玺的同时,是和苻坚有过合作的,很多从关中回来的人证明,你是帮着苻坚守卫长安呢,这和投敌无异啊。”
  刘裕冷笑道:“我守长安不是为了他苻坚,而是为了长安城的父老百姓,尤其是长安城中的几十万汉人百姓,我们大晋北伐,难道要的是遍地尸体,千里无人烟的地盘吗?难道不是王师是为了陷于北方胡虏之手的百姓而出动的吗?如果让西燕的那些杀人魔王占了长安,那最后长安能有几人存活?最后的结果不也证明了这点,整个长安最后被屠戮洗劫一空,几无人烟,我的守城起码争取了时间,让不少长安军民有机会突围了出去,难道这不应该吗?”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