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北府一丘八 第1294节(2 / 3)
刘敬宣叹了口气:“是的,那一路千辛万苦,但我曾祖用他的武艺和智慧,甚至有时候假扮胡虏商队,骗过了胡人的搜查,就这样最后带着温峤平安到了东晋,只是东晋那时候忙于内斗,根本不想着北伐收复失地,只有祖逖一人率军在河南豫州一带苦战,于是我曾祖大人在把温峤送到东晋之后,就与之分别,自己留在了豫州,在祖将军手下,祖将军答应他,必会尽快派军去接应刘琨,但在这之前,需要先平定河南,打通前往幽州救援刘琨的通道。”
刘裕咬了咬牙:“太可惜了,当时祖将军几乎已经平定了河南,若不是鲜卑段氏背信弃义,害了刘琨,那两人南北呼应,石勒又岂是对手?”
刘敬宣恨声道:“刘琨以为段匹单是拓跋迤卢这样的好兄弟,没想到这个有雄武之名的鲜卑首领是个暗中勾结石勒的小人,害死刘琨之后,他的部下也因此人心离散,最后他也给石勒所灭,可谓报应,在南方这里,祖逖在形势大好,即将全力北伐河北的时候,也被司马睿派人夺军,因而忧愤吐血而亡,我曾祖大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对东晋灰心失望,于是没有留在豫州继续当官军,而是率部下去了江淮之间,最早是在淮南,后来,则是去了淮北的黑虎寨。”
刘裕有些意外,说道:“既然在淮南能安家,为何要去淮北呢,那里可是靠近胡人的地盘,不安全呢。”
刘敬宣叹了口气:“还不是因为后来晋国的内战吗。祖逖死后,部下大半如我爹那样不愿意被皇帝和世家高门所兼并,于是自行离去,少部分人则跟着祖约,继续打着朝廷的旗号在豫州自立。一时间倒也是相安无事,可是这司马氏皇家还有世家大族,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在王敦叛乱之后,居然把主意打到了另一个流民大帅苏峻的身上,要他交出兵权和军队。”
刘裕无奈地摇头道:“听到这些历史,我都不知道这些人的脑子怎么长的,手中没有实力,却要去夺天下战斗力最强的北府军的部队,真的是疯掉了。只是苏峻这家伙可不是祖逖将军这样的忠臣,他直接就反了。还差点就打进建康,灭了司马氏的晋国,要不是你曾祖护送回来的那个温峤,领着江州兵马回援,还跟原先他要防备的陶侃合兵一处救援建康,恐怕晋国早就亡了。”
说到这里,刘裕笑了起来:“想当年,王敦之乱后,陶侃接任了荆州刺史,天下皆以为陶侃会是王敦一样的人物,据荆州作乱,进图建康,于是让温峤出镇江州,防备陶侃,当时温峤还声称不可让陶侃越雷池一步,结果百年之后,反而是我们今天在这雷池要与妖贼决战,真的是造化弄人啊。”
刘敬宣点了点头,说道:“是的,本来是用于拱卫京城,进而北伐的苏峻,祖约所部,居然反过来给逼反,而了叛军,而原来作为叛军防备着的陶侃,倒成了忠臣,我曾祖就是对晋国内部这些争权夺利,无心北伐彻底地失望,加之看到自己身为流民帅,有可能会因为苏峻之乱给牵联,起码是给夺军,所以虽然他在内战时站在朝廷一边,没有被苏峻所拉拢,但还是主动提出离开淮南,去淮北边境守边,这也是让朝廷安心之举。”
“于是朝廷给了他征虏将军的一个虚号,乐得让他远离,从此我曾祖就在淮北黑虎寨安家落户,带着数千部下,占山为王。”
第5219章 编外军队互结亲
刘敬宣的声音越来越低沉,回局着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从我曾祖大人到我爹,整整三代人,五六十年间,就是不停地与胡人战斗,在冉闵之乱时,也曾经出兵接应过一些南下的汉人,象田洛,诸葛侃,高素这些人,就是在冉闵之乱时九死一生南下的,当时是我祖父在半路上救下的他们,所以,也结下了几代人的交情。”
刘裕的眉头深锁,想起了当年的那段往事,长叹道:“可惜了这苏峻,祖约之乱,其实说白了就是开国之初,皇帝和世家想要不劳而获,白白地夺取流民帅的军队,甚至是因为之前有了把流民送往南方的世家庄园里,充为奴仆的先例,所以这些身在江北的流民军队既不愿意为奴,也不愿意被朝廷的庸将蠢材所指挥,于是酿成这样的悲剧。本应用于北伐的精兵强将,却这样憋屈地毁在了这无意义的内战之中,那些当年的权势之人,真的是万死不得偿其罪!”
刘敬宣咬了咬牙:“是的,这些事情有两个可怕的后果,一是北方南下的流民,从此不再信任朝廷,宁可是投身于我们淮北的山寨坞堡之中,也不愿意南下了,象檀凭之,魏咏之,孟昶这些人,也就是因为淝水之战,东晋要重组自己的大军,这才肯南下,要是换了十年前,那是宁可入山寨,也不愿意过江的。”
“这第二嘛,就是朝廷也不再信任北方的流民了,原则上不让他们再过江,而是宁可让他们在我们这些山寨,坞堡里容身,就算过江的,也是要仔细筛选,找那些士族,拖家带口,不敢作乱的,才会放到京口安置,而妇孺则允许过江,安置于世家的庄园里,把小孩子从小养大,也容易驯化,至于成年男丁,尤其是战斗过的人,要么是分散收编成庄园的庄丁护卫,要么大多数人干脆不许过江,让他们在淮北山寨容身,而代价则是需要交出妻儿到世家庄园里,名为养活,实为人质,也是防止我们这些山寨真的叛晋投胡。”
刘裕倒吸一口冷气:“什么?你是说你们的家人,实际上一直是被世家当成人质,甚至是奴仆来控制的?”
刘敬宣长叹一声:“是的,因为冉闵之乱后,世家高门也加强了对于边境的控制,那些新来投奔的北方流民,他们不愿意让成年男丁到南方,因为按大晋上,丁男是要入籍注册的,还要分给田地,虽然世家高门有很多办法可以隐户藏丁,但终归是违背国法之举,面子上过不去,而且世家之间的权力争斗,也往往会拿这些作为攻击对手的武器,所以,能避免的话还是尽量避免的好。”
“至于成年的男丁,世家并不是一开始就看得上的,因为南下逃难的往往是普通的农夫百姓,并不是现成的战士,如果是流民帅那种聚团而战的人,又往往难以制约,如以前的苏峻这种,所以,最好是放在淮北的山寨里,一方面让其经历一些战斗,历练一下,顺便能为国守边,另一方面,在吴地的庄园里,这些人一时也难有用武之地,反而可能成为致乱的根源。”
“所以,把他们的妻儿带回吴地庄园,从小培养,儿子成丁之后,可以去淮北山寨轮换父亲,再去积累战斗经验,等于是世家出钱出粮养活其家人,而其本人要在淮北的山寨里,以朝廷编外人马的身份守边,成为准军事人员,这点,是几十年来淮北的流民好汉们,和世家高门之间的一个秘密约定。”
刘裕的眉头深锁:“这样的约定,等于你们成为世家的编外庄客,还要在北方的山寨,坞堡里冒着生命危险战斗,杀了胡虏,立了功劳也不能得到正常的朝廷兵将的赏赐,尤其是爵位与田地的回报,这样你们也愿意吗?”
刘敬宣无奈地摇了摇头:“其实我们这样,跟你们京口人又有何区别呢?表面上看,京口人有自己的田地,产业,可以不交税赋,看起来很自由,人人习武,但是一方面你们得自力更生,自己种地捕鱼,只不过是免税而已。另一方面,这个免税权也不是白来的,一旦朝廷有战事,第一个就是征发京口人,你们都必须要成年男丁上战场,一场战事下来,可能整个京口家家有人战死,村村哭声不绝于耳,对吧。”
刘裕想起了自己少年时经历过的那些事,即使是北府军成立后,历次战斗之后,尤其是五桥泽之役那次,也是家家户户披麻带孝,哭声号声持续数月之久,就连自己,也一度给误以为阵亡,办了丧事呢,想来国有战事,每次最伤最苦的,还是京口,这个以勇武能战之名的地方,背后是无数人的血泪所铸就。
刘敬宣看着刘裕那哀伤的眼神,也长叹一声:“京口人起码是为国而战,堂堂正正,我们淮北男儿,则是给视为山贼土匪,死了也只能在自己的寨子里哭哭,慢慢地,我们也不把这些战死沙场当成荣誉的事,更不会当成悲伤的事,而当成跟吃饭睡觉一样寻常之事,这就是我们的生存之道。”
“淮北的山寨,本就土地贫瘠,难以耕作,加上胡虏不断地来袭扰,想从来农耕,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的吃穿用度,完全是需要吴地世家来供应,所以,我们也不得不接受这些苛刻的条件,把妻儿送到吴地,在世家庄园中寄养,男丁成年之后要回来轮换父祖辈,女儿长大后要许配给别的山寨男子成家,以为姻亲,因为如果不这样做,那恐怕就得成为世家庄园的仆妇,成为他们公子哥儿的庶妾,这是我们不能接受的。”
刘裕点了点头:“这是你们比那些世家的庄客佃户们优越的地方,起码人身上还是自由的,并不是真正地成为了他们的奴仆,你们刘家和何家联姻结亲,就是这样的方式吧。”
第5220章 战斗为生强人本
刘敬宣点了点头,说道:“是的,我们很清楚,淮北的流民兄弟们,被迫依附于吴地的世家高门,吃穿用度由他们供应,也被迫交出妻儿子侄让他们养活,同时作为人质,而我们,则成为有一些官方名号下的流民集团的寨主,堡主们。”
“其实说白了,这是吴地的世家高门,鉴于苏峻祖约之乱后,把我们这些北方流人,进一步地拆分,细化的一个过程,他们不会再允许那种拥兵数万,有数千,上万户军户的武装战斗集团存在,更不会让这样的集团,听命于一人号令,苏峻也好,祖逖也罢,那种他们无法控制的流民部队的首领,是不会再允许存在了。”
“但是,没了这种战斗能力强悍的北方流民武装,别说江北六郡和豫州淮南之地难以维持,就是江南,也未必安全,胡虏在北方一旦能统一,必会大举南下,所以,朝廷是需要一支能打的部队长期在淮北守边的,这就是我们这些淮北强人存在的价值,最后双方妥协的结果,就是流民集团分散在各个山寨,坞堡,互不统属,不让他们形成合力,但允许他们平时不需要朝廷的号令,就能和青州,兖州一带的胡虏势力,不停地发生冲突,接应流民南下,掳掠胡虏国家的人口与粮草,军械,尤其是战马,我们就象是古之长城的守军,只不过没有官方的身份,战斗,就是我们的日常。”
刘裕深吸了一口气,看着刘敬宣那一身发达的腱子肉,感慨道:“其实,这是我们京口男儿们一直想要过的生活,但是,真要是过上你们这种生活,长年在北方守边作战,又没有名份,没有回报,那我估计绝大多数人,是不愿意的。”
刘敬宣叹了口气:“所以在我们淮北的兄弟们,很多后来都走了,宁可到世家大族的庄园里,去当个家将,私兵,因为我们不能大规模地出兵青州,只能和胡人的一些马帮,盗匪去打一些你来我往的战斗,今天他打过来,明天我们打过去,即使是攻破了这些盗匪的巢穴,也不能久留,以免落下胡虏举国之兵来袭的口实。所以,双方心照不宣地维持这种地下的暗战,长达三十多年。” ↑返回顶部↑
刘裕咬了咬牙:“太可惜了,当时祖将军几乎已经平定了河南,若不是鲜卑段氏背信弃义,害了刘琨,那两人南北呼应,石勒又岂是对手?”
刘敬宣恨声道:“刘琨以为段匹单是拓跋迤卢这样的好兄弟,没想到这个有雄武之名的鲜卑首领是个暗中勾结石勒的小人,害死刘琨之后,他的部下也因此人心离散,最后他也给石勒所灭,可谓报应,在南方这里,祖逖在形势大好,即将全力北伐河北的时候,也被司马睿派人夺军,因而忧愤吐血而亡,我曾祖大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对东晋灰心失望,于是没有留在豫州继续当官军,而是率部下去了江淮之间,最早是在淮南,后来,则是去了淮北的黑虎寨。”
刘裕有些意外,说道:“既然在淮南能安家,为何要去淮北呢,那里可是靠近胡人的地盘,不安全呢。”
刘敬宣叹了口气:“还不是因为后来晋国的内战吗。祖逖死后,部下大半如我爹那样不愿意被皇帝和世家高门所兼并,于是自行离去,少部分人则跟着祖约,继续打着朝廷的旗号在豫州自立。一时间倒也是相安无事,可是这司马氏皇家还有世家大族,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在王敦叛乱之后,居然把主意打到了另一个流民大帅苏峻的身上,要他交出兵权和军队。”
刘裕无奈地摇头道:“听到这些历史,我都不知道这些人的脑子怎么长的,手中没有实力,却要去夺天下战斗力最强的北府军的部队,真的是疯掉了。只是苏峻这家伙可不是祖逖将军这样的忠臣,他直接就反了。还差点就打进建康,灭了司马氏的晋国,要不是你曾祖护送回来的那个温峤,领着江州兵马回援,还跟原先他要防备的陶侃合兵一处救援建康,恐怕晋国早就亡了。”
说到这里,刘裕笑了起来:“想当年,王敦之乱后,陶侃接任了荆州刺史,天下皆以为陶侃会是王敦一样的人物,据荆州作乱,进图建康,于是让温峤出镇江州,防备陶侃,当时温峤还声称不可让陶侃越雷池一步,结果百年之后,反而是我们今天在这雷池要与妖贼决战,真的是造化弄人啊。”
刘敬宣点了点头,说道:“是的,本来是用于拱卫京城,进而北伐的苏峻,祖约所部,居然反过来给逼反,而了叛军,而原来作为叛军防备着的陶侃,倒成了忠臣,我曾祖就是对晋国内部这些争权夺利,无心北伐彻底地失望,加之看到自己身为流民帅,有可能会因为苏峻之乱给牵联,起码是给夺军,所以虽然他在内战时站在朝廷一边,没有被苏峻所拉拢,但还是主动提出离开淮南,去淮北边境守边,这也是让朝廷安心之举。”
“于是朝廷给了他征虏将军的一个虚号,乐得让他远离,从此我曾祖就在淮北黑虎寨安家落户,带着数千部下,占山为王。”
第5219章 编外军队互结亲
刘敬宣的声音越来越低沉,回局着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从我曾祖大人到我爹,整整三代人,五六十年间,就是不停地与胡人战斗,在冉闵之乱时,也曾经出兵接应过一些南下的汉人,象田洛,诸葛侃,高素这些人,就是在冉闵之乱时九死一生南下的,当时是我祖父在半路上救下的他们,所以,也结下了几代人的交情。”
刘裕的眉头深锁,想起了当年的那段往事,长叹道:“可惜了这苏峻,祖约之乱,其实说白了就是开国之初,皇帝和世家想要不劳而获,白白地夺取流民帅的军队,甚至是因为之前有了把流民送往南方的世家庄园里,充为奴仆的先例,所以这些身在江北的流民军队既不愿意为奴,也不愿意被朝廷的庸将蠢材所指挥,于是酿成这样的悲剧。本应用于北伐的精兵强将,却这样憋屈地毁在了这无意义的内战之中,那些当年的权势之人,真的是万死不得偿其罪!”
刘敬宣咬了咬牙:“是的,这些事情有两个可怕的后果,一是北方南下的流民,从此不再信任朝廷,宁可是投身于我们淮北的山寨坞堡之中,也不愿意南下了,象檀凭之,魏咏之,孟昶这些人,也就是因为淝水之战,东晋要重组自己的大军,这才肯南下,要是换了十年前,那是宁可入山寨,也不愿意过江的。”
“这第二嘛,就是朝廷也不再信任北方的流民了,原则上不让他们再过江,而是宁可让他们在我们这些山寨,坞堡里容身,就算过江的,也是要仔细筛选,找那些士族,拖家带口,不敢作乱的,才会放到京口安置,而妇孺则允许过江,安置于世家的庄园里,把小孩子从小养大,也容易驯化,至于成年男丁,尤其是战斗过的人,要么是分散收编成庄园的庄丁护卫,要么大多数人干脆不许过江,让他们在淮北山寨容身,而代价则是需要交出妻儿到世家庄园里,名为养活,实为人质,也是防止我们这些山寨真的叛晋投胡。”
刘裕倒吸一口冷气:“什么?你是说你们的家人,实际上一直是被世家当成人质,甚至是奴仆来控制的?”
刘敬宣长叹一声:“是的,因为冉闵之乱后,世家高门也加强了对于边境的控制,那些新来投奔的北方流民,他们不愿意让成年男丁到南方,因为按大晋上,丁男是要入籍注册的,还要分给田地,虽然世家高门有很多办法可以隐户藏丁,但终归是违背国法之举,面子上过不去,而且世家之间的权力争斗,也往往会拿这些作为攻击对手的武器,所以,能避免的话还是尽量避免的好。”
“至于成年的男丁,世家并不是一开始就看得上的,因为南下逃难的往往是普通的农夫百姓,并不是现成的战士,如果是流民帅那种聚团而战的人,又往往难以制约,如以前的苏峻这种,所以,最好是放在淮北的山寨里,一方面让其经历一些战斗,历练一下,顺便能为国守边,另一方面,在吴地的庄园里,这些人一时也难有用武之地,反而可能成为致乱的根源。”
“所以,把他们的妻儿带回吴地庄园,从小培养,儿子成丁之后,可以去淮北山寨轮换父亲,再去积累战斗经验,等于是世家出钱出粮养活其家人,而其本人要在淮北的山寨里,以朝廷编外人马的身份守边,成为准军事人员,这点,是几十年来淮北的流民好汉们,和世家高门之间的一个秘密约定。”
刘裕的眉头深锁:“这样的约定,等于你们成为世家的编外庄客,还要在北方的山寨,坞堡里冒着生命危险战斗,杀了胡虏,立了功劳也不能得到正常的朝廷兵将的赏赐,尤其是爵位与田地的回报,这样你们也愿意吗?”
刘敬宣无奈地摇了摇头:“其实我们这样,跟你们京口人又有何区别呢?表面上看,京口人有自己的田地,产业,可以不交税赋,看起来很自由,人人习武,但是一方面你们得自力更生,自己种地捕鱼,只不过是免税而已。另一方面,这个免税权也不是白来的,一旦朝廷有战事,第一个就是征发京口人,你们都必须要成年男丁上战场,一场战事下来,可能整个京口家家有人战死,村村哭声不绝于耳,对吧。”
刘裕想起了自己少年时经历过的那些事,即使是北府军成立后,历次战斗之后,尤其是五桥泽之役那次,也是家家户户披麻带孝,哭声号声持续数月之久,就连自己,也一度给误以为阵亡,办了丧事呢,想来国有战事,每次最伤最苦的,还是京口,这个以勇武能战之名的地方,背后是无数人的血泪所铸就。
刘敬宣看着刘裕那哀伤的眼神,也长叹一声:“京口人起码是为国而战,堂堂正正,我们淮北男儿,则是给视为山贼土匪,死了也只能在自己的寨子里哭哭,慢慢地,我们也不把这些战死沙场当成荣誉的事,更不会当成悲伤的事,而当成跟吃饭睡觉一样寻常之事,这就是我们的生存之道。”
“淮北的山寨,本就土地贫瘠,难以耕作,加上胡虏不断地来袭扰,想从来农耕,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的吃穿用度,完全是需要吴地世家来供应,所以,我们也不得不接受这些苛刻的条件,把妻儿送到吴地,在世家庄园中寄养,男丁成年之后要回来轮换父祖辈,女儿长大后要许配给别的山寨男子成家,以为姻亲,因为如果不这样做,那恐怕就得成为世家庄园的仆妇,成为他们公子哥儿的庶妾,这是我们不能接受的。”
刘裕点了点头:“这是你们比那些世家的庄客佃户们优越的地方,起码人身上还是自由的,并不是真正地成为了他们的奴仆,你们刘家和何家联姻结亲,就是这样的方式吧。”
第5220章 战斗为生强人本
刘敬宣点了点头,说道:“是的,我们很清楚,淮北的流民兄弟们,被迫依附于吴地的世家高门,吃穿用度由他们供应,也被迫交出妻儿子侄让他们养活,同时作为人质,而我们,则成为有一些官方名号下的流民集团的寨主,堡主们。”
“其实说白了,这是吴地的世家高门,鉴于苏峻祖约之乱后,把我们这些北方流人,进一步地拆分,细化的一个过程,他们不会再允许那种拥兵数万,有数千,上万户军户的武装战斗集团存在,更不会让这样的集团,听命于一人号令,苏峻也好,祖逖也罢,那种他们无法控制的流民部队的首领,是不会再允许存在了。”
“但是,没了这种战斗能力强悍的北方流民武装,别说江北六郡和豫州淮南之地难以维持,就是江南,也未必安全,胡虏在北方一旦能统一,必会大举南下,所以,朝廷是需要一支能打的部队长期在淮北守边的,这就是我们这些淮北强人存在的价值,最后双方妥协的结果,就是流民集团分散在各个山寨,坞堡,互不统属,不让他们形成合力,但允许他们平时不需要朝廷的号令,就能和青州,兖州一带的胡虏势力,不停地发生冲突,接应流民南下,掳掠胡虏国家的人口与粮草,军械,尤其是战马,我们就象是古之长城的守军,只不过没有官方的身份,战斗,就是我们的日常。”
刘裕深吸了一口气,看着刘敬宣那一身发达的腱子肉,感慨道:“其实,这是我们京口男儿们一直想要过的生活,但是,真要是过上你们这种生活,长年在北方守边作战,又没有名份,没有回报,那我估计绝大多数人,是不愿意的。”
刘敬宣叹了口气:“所以在我们淮北的兄弟们,很多后来都走了,宁可到世家大族的庄园里,去当个家将,私兵,因为我们不能大规模地出兵青州,只能和胡人的一些马帮,盗匪去打一些你来我往的战斗,今天他打过来,明天我们打过去,即使是攻破了这些盗匪的巢穴,也不能久留,以免落下胡虏举国之兵来袭的口实。所以,双方心照不宣地维持这种地下的暗战,长达三十多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