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户部荆中和荆侍郎倒是年年上奏要求重视此事,说若规章不作改动,必会养成隐患。
  可惜重要的事实在太多,先帝重视不过来了,一直没理。
  瞒报人口本该杖责六十,但这流民一路过来,早消瘦得皮包骨头,眼眶深凹,谁看了也不忍心再罚。
  且彼时彼刻,朝廷上下还是更重视边地实际的情况。
  先帝不召见,却有许多人几十年未发过半分半毫的爱民如子之心突然蓬**来,争先恐后去见这二人。
  听他们一遍遍讲几月中的见闻,随后都学惠王的模样,洒几滴泪,再三感慨:
  边地的百姓苦哇!
  回去就上更多的折子,与反战的那一派斗得更加激烈,誓要把我朝精壮都送到北边去卫民驱虏。
  不巧,兵部尚书年过七十,正走着乞骸骨的流程,要退下去了。
  当时在任的二把手余侍郎,是个不折不扣的反战派。
  三省之中,中书令空置,侍中和左仆射主战,右仆射虽也去探过流民,但维持中立态度;
  六部以内,多声称只听陛下的命令,随时准备着应对调动。
  尤其户部忙得满地乱爬,见人只闭口不言,说他们眼下说不出半句好听的话。
  主战派称他们并非目光短浅只为边境二三小事,而是陛下正是壮年,宜于磨砺兵甲,扬我国威,也是为子孙多做保障;
  反战派则说:兵者为凶器,此时并非万不得已,何意非要劳民伤财?
  两派斗争旷日持久,愈演愈烈,一时间竟容不下有人不选派别。
  保持中立是上面的大人物才能享受的奢侈,下面的小官只好各自选边依附。
  到了奉德十六年,闹市之中居然常常发生两派人士不愿同坐一桌,要请一边出去站着吃的荒唐事。
  先帝看着这场闹剧,面对着日日堆上来要求备战的折子,只冷笑:
  好哇!那你们说,谁来领兵?
  主战派装模作样地讨论了许多日,奉上一个他们以为最合适的人选:
  忠瑞侯,杨戎生。
  先帝又冷笑。
  都在这等着他呢。
  唉!这局势有些乱了,不妨停下来拆解拆解:
  驱逐外族,是天大的功劳,领兵的将军必要被大肆封赏,得万民仰望。
  此时距开国不久,武器尚锋锐,赢面实在很大。可以说是无论谁去,只要有点脑子,都不至于会输。
  杨戎生也是跟着先帝打过天下的。
  虽然当时年纪小,只颠颠跟在他爹后面,至少也沾了许多英勇血性,比后来武举上来的强上不少,能力上来说是个好人选。
  再者,说些不该说的,其他的那些开国武将,多是贬死的贬死,抄家的抄家……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