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3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不仅如此,冬天吃狗肉,吃了就浑身暖和,不怕冻,这对于有暖气的前世来说,也许吃不吃狗肉无所谓,都暖和;但在大秦,取暖全靠一身正气的时代,李卉恨不得将那一锅的狗肉汤都喝完,一锅的狗肉都吃完!
  “浑身暖是暖了,但耳朵始终露在外头的啊,不如我和面再做些饺子?”
  尤其是那些爱在冰天雪地里玩耍的娃娃们来说,耳朵不生冻疮,怕是他们最大的心愿。可饺子是前世的叫法,这样一说,爹娘和阿嫂都不懂。
  “跟肉夹馍差不多,就是和了面,加上馅儿,形状像人的耳朵,所以叫饺子。”
  这样一解释,李卉自己也弄得稀里糊涂的,因为阿爹问她:
  “形状像耳朵?那不就是耳朵肉包嘛?”
  于是阿爹凭着他那淳朴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就把家喻户晓的饺子,改了个说法。
  改就改吧,反正她也是个意外的穿越者。
  最早的饺子也要在东汉时期才会出现。被后世称为“医圣”的张仲景,将饺子皮里包上些药材,再添上些羊肉、胡椒等,吃了以后能让病人的耳朵不生冻疮。
  倒是也和阿爹的想法不谋而合——
  “那,我去宰只童子鸡,把肉剁碎了,包在面皮里,做一锅耳朵肉包来。”
  李卉的养鸡事业倒是做得不错,基本上满足了阿嫂的整个孕期营养和随时想要打牙祭的需求。
  不过半个时辰的功夫,阿爹把鸡收拾利落了,鸡肉也剁了,她还学了前世的法子,把两个鸡蛋也加了进来,一下子鸡肉团子就高大上起来。
  而另一边,她擀皮,阿嫂和阿娘就帮着包。她不得不再一次感叹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她只示范了一次,她们便包得有模有样,有时候捏得还像个小福袋。
  李卉见了便道:“也好也好,反正我们小福娃也要吃。”
  谈笑间,狗肉煲出锅,耳朵肉包也好了,李卉紧锣密鼓地舀了一盆给屠户樊娘子家送去,回来时,手上又多了一个红包:
  “我坚决说不要,但樊娘子说不是给我的,她晓得我不会收。”
  李卉把那个红包给了阿嫂,全家人自是明白是给谁的了。
  阿嫂摸了摸她圆滚滚的肚子,感动地道:
  “小福娃呀,你还未出生,就有阿婆给你红包了哦,阿娘先替你攒着,等你出来了再给你哦。”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