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十日之后,在太和殿举行禅让大典,皇帝退位,移居万春园养老。而四王爷登基为新帝,暂时依旧沿用盛元年号,等到明年再改年。
  新帝登基,头一件事自然是尊父亲为太上皇,德贵妃为太上皇后。其余嫔妃也加封太妃。
  其次便是册封四王妃为皇后,嫡长子团哥儿为太子。
  关于是否要立太子,新帝也曾犹豫过。并非对团哥儿有什么不满,只是见过前朝夺嫡之惨烈,在新帝看来,太子便是一个活生生的靶子,稍不注意便可能被人扑上来撕碎。
  相比之下,可能换一种立储方式更妥当。
  但考虑过后,皇帝还是决定立团哥儿为太子。虽说大庆皇位贤者居之,但嫡长子继承制乃是传统,团哥儿既是嫡长子,表现得也足够聪慧能为,还得到太上皇的喜欢,若不立为太子,只怕旁人多有揣测,认为新帝对团哥儿甚至皇后有意见,更有甚者以为他在以此对抗太上皇便不好了。
  大不了他注意些,不给其他皇子机会便是了。
  封完后宫与皇亲宗室,接下来便是大臣了。
  薛虯第一批收到圣旨,新帝封他为文远伯,五代始降。
  第98章 第98章薛虯封爵
  薛虯封伯的消息一出,众人自是看到了新帝对他的看重,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心生不满。
  在他们看来,薛虯虽是皇帝的心腹,且或许在夺位过程中帮了皇帝一些忙,但他于朝政上并没有太大的功劳,之前倒是有个记账法,但不是给他升官作为赏赐了吗?
  薛虯于朝政上无有大功、入朝时间又短,还没有家族势力支持,凭他的功劳,给他升官或者多赏些钱财也就罢了,何至于直接给出一个伯爵?
  若皇帝只凭喜好封赏臣子,那他们可要好好说道说道了!
  朝堂上议论纷纷,要皇帝给个说法。
  没有人想到新帝登基后与朝臣的第一次交锋居然是因为薛虯,向来君与臣的关系都是此消彼长,不是东风压倒西风,便是西风压倒东风。倘若君王强势,便是君主大权独揽,臣子安安分分当个好下属;若君王立不起来,那大臣们也不介意分薄皇帝的权柄,做个风风光光的权臣呢!
  新帝刚刚登基,众人对他还不够了解,自然要先试探一二,正好出了薛虯这件事,便被他们拿来大做文章。
  倘若此次皇帝能够弹压住百官,他便能初步树立威严,倘若不能,便是他在这场交锋中落入下风,以后要多花费许多心思才能挽回这次的损失。
  好在皇帝早有准备,并不惊慌。
  他先是任由百官议论了几日,借此好好观察了一下众人的立场,心里有数后才给出封薛虯为伯的理由:玻璃和轮种法!
  轮种法古已有之,看过农书或者对农业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一些,这法子能有效提高产量、保持地力,如果用得好,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在薛虯梦里的那个世界,轮种法在农业历史中一直起着巨大作用,但不知为何这个世界却很少有相关痕迹。
  或许百姓凭借经验在做着类似的事,但一来不够系统专业,二来普及范围非常小。而农书上虽然有相关记载,但多半只是一笔带过,并没有详细的操作方法,而能看到农书的多半是不用做农活的人,不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愿意费心思的百姓又看不到珍贵的农书。
  如今四王爷在薛虯的帮助下,耗费几年时间研究出科学的轮种方法,一经推广,粮食产量必然大幅度增长!
  至于说玻璃……比起轮种法它没那么重要,但也只是与轮种法相比罢了。
  玻璃同样非常要紧,别的不说,只挽回上国体面便是大功一件。
  西洋人借着玻璃器大庆捋走多少真金白银?这些也就罢了,但作为曾经的天朝上国,四海臣服、万邦来朝,只有别人求他们的好东西,从来没有他们求而不得的,却被西洋用玻璃器打了脸。
  没想到如今他们也能做了!
  且据皇帝与薛虯所说,他们不仅可以制造琉璃器,还可以制造大块玻璃——这可是比玻璃器更难得的好东西。
  虽然没有见过,但很多人都听说过皇宫里的玻璃窗,谁能不羡慕?他们也想要一块呢。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