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2 / 3)
等赵川走出谢府时,失魂落魄,自嘲地大笑,随后吐出一口老血,晕死过去。
他终有一天,要比肩谢泊淮。晕过去之前,赵川心里这么想。
而此时的谢泊淮,已经和周尚书到了淮州的新田,正常来说,这个时候稻苗已经种下一段时候,但田地里空了许多,也没人在耕种。
周尚书找到一个路过的农民问,“小哥,你们这里的地都空着不种,是为什么啊?”
“谁种得起啊?我们这地方……你们是外乡来的吧?我劝你们别好奇,该干嘛就干嘛去。”过路小哥左右看了看,似乎怕被人看到,很快就跑了。
周尚书还想找人问,但被谢泊淮拦了下来,“你问再多人,也是没用的。”
“不问怎么知道为什么?”
“我们一看就是外乡人,谁会信任我们?”谢泊淮不加掩饰地嘲讽,“尚书大人真是老了,许久没回乡里看看了吧?”
“你!”周尚书瞪了谢泊淮一眼,“行行行,那你自己去办,我倒要看看,你怎么弄清楚!”
谢泊淮没说话,而是带着周尚书去了附近的村子里,随便进了一家院子,“你好,我们是过路的,能不能用两个铜板,和你们换点吃的?”
院子里的老妇人看到有铜板,眼睛瞬间亮了,但是很快又暗了下去,“实在不好意思,我家只有一些野菜,不值得你这两个铜板。”
“没事,我们一整天没吃东西,赶路太累了,有野菜饱腹也行。”谢泊淮把铜板递了过去,老妇人犹豫片刻,还是接了过去,欢喜地说给他们煮野菜去。
青山把院子看了一圈,回来道,“一共三间房,粮仓里只有一袋谷子。”
谢泊淮“嗯”了一声,等老妇人端来一盆煮野菜,他大口吃了起来。
周尚书犹豫了一会,看谢泊淮真的像很饿的样子,才动筷子。只是野菜没加盐有,也没有油,实在是寡淡难吃,他吃了几口,转头去看谢泊淮时,谢泊淮已经吃了好些,心想这个谢泊淮还算有点本事,这都能忍下去。
很快,一盆野菜见了底,老妇人看谢泊淮喝汤,面露不好意思,“是不是不够吃?”
“够了够了,多谢啊。我和您打听个事,桃花村怎么走?”谢泊淮问。
“你说的是淮山往北的那个桃花村吧,那可要走上七八个时辰。从我们村子一路往北,遇到第一个岔路口,走西边那个,再翻过两个山头,才能到。”老妇人道。
谢泊淮作为为难样子,“那不是今天到不了?”
老妇人说是,又问他们去干嘛。
“去看我远嫁的妹妹,她出嫁五年,没个音讯,我和我爹都不放心,想去看看。”
在谢泊淮说话时,周尚书心想这人撒谎真厉害,能面不改色地编出这种谎言。
而老妇人也就把谢泊淮一行当作是父子三人,看他们和和气气,这时她家老头子和儿子回来,她过去说了两个铜板的事。
大爷听了责怪老妇人贪钱,不应该收人铜板,谢泊淮听到后,坚持说是应该给的,又问能不能借住一晚上,大爷立马答应了,从而拉进了关系。
下午谢泊淮和青山帮着这家人砍柴,又是垒墙,干了一下午的活,到了吃晚饭时,谢泊淮随口说了句,“我看你们都没下地去,这时候不应该下地伺候庄稼吗?”
“哼,我们哪里有地种。原本的地被山洪冲了,县太爷带着徭役重新挖渠开荒,我们以为遇到了好官,结果在本来就是我们自己的田地挖出来的新田,还要我们另外交税。一亩良田二两银子的税收,寻常农家哪里拿得出来?”
“老头子。”老妇人示意男人别说了,怕隔墙有耳。
“干什么?这是我自己家,难道在自家还要憋着气?”大爷哼了哼,不管老妇人的提醒,继续道,“不仅原本的田地要税收才能买回来,河道两边的新田地,也要花钱买下三年的时间,并不是买了就属于我们,说是由一位姓孟的官人管。有人不满,想要拿回自己的田地,反而被打一顿。咱们平头老板姓,哪里斗得过当官的,这不,拿不出钱的,只能看着田地空在那里。”
说到这个,大爷更气了,官府宁愿田地空着,也不肯少收一点税。
而且挖渠时,每家每户都是出了人当徭役,那会儿免费使唤他们。到了最后,田挖出来了,却要他们花钱买回去种。 ↑返回顶部↑
他终有一天,要比肩谢泊淮。晕过去之前,赵川心里这么想。
而此时的谢泊淮,已经和周尚书到了淮州的新田,正常来说,这个时候稻苗已经种下一段时候,但田地里空了许多,也没人在耕种。
周尚书找到一个路过的农民问,“小哥,你们这里的地都空着不种,是为什么啊?”
“谁种得起啊?我们这地方……你们是外乡来的吧?我劝你们别好奇,该干嘛就干嘛去。”过路小哥左右看了看,似乎怕被人看到,很快就跑了。
周尚书还想找人问,但被谢泊淮拦了下来,“你问再多人,也是没用的。”
“不问怎么知道为什么?”
“我们一看就是外乡人,谁会信任我们?”谢泊淮不加掩饰地嘲讽,“尚书大人真是老了,许久没回乡里看看了吧?”
“你!”周尚书瞪了谢泊淮一眼,“行行行,那你自己去办,我倒要看看,你怎么弄清楚!”
谢泊淮没说话,而是带着周尚书去了附近的村子里,随便进了一家院子,“你好,我们是过路的,能不能用两个铜板,和你们换点吃的?”
院子里的老妇人看到有铜板,眼睛瞬间亮了,但是很快又暗了下去,“实在不好意思,我家只有一些野菜,不值得你这两个铜板。”
“没事,我们一整天没吃东西,赶路太累了,有野菜饱腹也行。”谢泊淮把铜板递了过去,老妇人犹豫片刻,还是接了过去,欢喜地说给他们煮野菜去。
青山把院子看了一圈,回来道,“一共三间房,粮仓里只有一袋谷子。”
谢泊淮“嗯”了一声,等老妇人端来一盆煮野菜,他大口吃了起来。
周尚书犹豫了一会,看谢泊淮真的像很饿的样子,才动筷子。只是野菜没加盐有,也没有油,实在是寡淡难吃,他吃了几口,转头去看谢泊淮时,谢泊淮已经吃了好些,心想这个谢泊淮还算有点本事,这都能忍下去。
很快,一盆野菜见了底,老妇人看谢泊淮喝汤,面露不好意思,“是不是不够吃?”
“够了够了,多谢啊。我和您打听个事,桃花村怎么走?”谢泊淮问。
“你说的是淮山往北的那个桃花村吧,那可要走上七八个时辰。从我们村子一路往北,遇到第一个岔路口,走西边那个,再翻过两个山头,才能到。”老妇人道。
谢泊淮作为为难样子,“那不是今天到不了?”
老妇人说是,又问他们去干嘛。
“去看我远嫁的妹妹,她出嫁五年,没个音讯,我和我爹都不放心,想去看看。”
在谢泊淮说话时,周尚书心想这人撒谎真厉害,能面不改色地编出这种谎言。
而老妇人也就把谢泊淮一行当作是父子三人,看他们和和气气,这时她家老头子和儿子回来,她过去说了两个铜板的事。
大爷听了责怪老妇人贪钱,不应该收人铜板,谢泊淮听到后,坚持说是应该给的,又问能不能借住一晚上,大爷立马答应了,从而拉进了关系。
下午谢泊淮和青山帮着这家人砍柴,又是垒墙,干了一下午的活,到了吃晚饭时,谢泊淮随口说了句,“我看你们都没下地去,这时候不应该下地伺候庄稼吗?”
“哼,我们哪里有地种。原本的地被山洪冲了,县太爷带着徭役重新挖渠开荒,我们以为遇到了好官,结果在本来就是我们自己的田地挖出来的新田,还要我们另外交税。一亩良田二两银子的税收,寻常农家哪里拿得出来?”
“老头子。”老妇人示意男人别说了,怕隔墙有耳。
“干什么?这是我自己家,难道在自家还要憋着气?”大爷哼了哼,不管老妇人的提醒,继续道,“不仅原本的田地要税收才能买回来,河道两边的新田地,也要花钱买下三年的时间,并不是买了就属于我们,说是由一位姓孟的官人管。有人不满,想要拿回自己的田地,反而被打一顿。咱们平头老板姓,哪里斗得过当官的,这不,拿不出钱的,只能看着田地空在那里。”
说到这个,大爷更气了,官府宁愿田地空着,也不肯少收一点税。
而且挖渠时,每家每户都是出了人当徭役,那会儿免费使唤他们。到了最后,田挖出来了,却要他们花钱买回去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