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一开始还是暗戳戳的借着讽古喻今的话术引导嘲讽当年的太子欲学唐李太子登基,囚禁太上皇。
  而等皇帝与太子相继去世,新帝登基后,宋时那一系列推广开来的官吏制度和村学,严重阻碍了江南地区的人士把控朝政,而随之而来的清账田亩和放奴制度,无一不是刀刀割在江南官阀、学阀、以及士绅身上。
  到了商税推进的时候,已经不是割肉而是要命了。
  随着养蚕厂和纺织厂在江南以及沿海地区的扩大,原本的全家务农养蚕的经历也渐渐成为过去。
  主要是大规模的养殖桑蚕几乎垄断了桑叶的产出,有了控温室,春夏秋三季都能养蚕,桑蚕丝的价格已经被打了下来,虽然还有不少的散户还在进行独门独户的养殖,但是不管从质量还是数量上都不是和工厂的出品能比拟的。
  而稳步推进的桑蚕工厂,如同一只巨兽,轻而易举就垄断了整个江南的桑蚕业,有了稳定且品质可控的蚕丝来源后,市面上的桑蚕丝价格大跌,但是卖的人却并不多。
  因为对接的纺织厂就能全部吃下,而改良的机器不管是纺纱速度还是纺织速度都不是原始的家庭模式能对抗的,即使是有一定实力的小纺织厂,也经不起这样的对冲。
  除了少部分能在工厂当值的百姓以外,大部分都失去了原本的生计,而不得加入车马行,基建,修路,修船之类的工程,即使如此也导致大量的人员背井离乡,脱离原本的依附关系,让那些当地的宗族势力开始不满……
  江南地区兴起的各种民报无疑就开始借题发挥,引导民众,处处与宋时的新生政策做对,导致宋时在江南的布置推进不时受挫。
  其中最为针对宋时的移民政策。
  第169章 移民政策三更
  江南地区的稳定关乎着大魏一半的税收,他们虽然不至于起兵造反,但是利用当地的本土优势,进行负隅顽抗还是轻而易举的。
  因此宋时自然不会掉以轻心,前世那些用惯的媒体套路一套一套的往这些江南士绅身上招呼。
  比如标题党,连载小说,钓鱼啊,反转啊,以及在报纸上设置的有奖问答填空。
  不过最简单最管用的,还是推行简体字。
  简体字的说法其实并不完全正确,因为所谓的简体大多都是行书的简化书写方式,从古至今汉字一直都在进行简化,能大大降低百姓的学习门坎。
  对此文人之间的意见自然是沸反盈天,不过宋时也没有在意,官方的文书还是用的繁体,但是和百姓生活贴近的通告大多采用简体,尤其是皇城日报和大魏军报。
  反正这玩意也不是给那些文人用的,繁体字有一定的美学在,就留给文人去研究保存吧。
  茴字的四种写法,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实在没有必要。
  推行了简体字以后,民间的识字率一下大幅度提升了,尤其是在北方的归化城和西南山区。
  不过宋时倒没有直接推广白话文,步子迈的太大容易出问题,只是推动了说书先生这个行业曲线宣传。
  一整套的组合拳打下来,那些文人的报纸不断的开始销量萎缩,而同时皇城日报的江南版,开始在江南地区风行,影响力越来越深。
  其中推广阿拉伯数字反而并不顺利,因为江南地区早有苏州草码,这种草码在大魏早已经有了深厚的百姓基础,即使是一些目不识丁的码头工人也能认全。
  而这些草码相比阿拉伯数字无疑增加了数倍的书写量。
  随着宋时对于吏员必须精通算术,否则要送去矿区体验生活的政策,越来越多的吏员们将随身的物品从文雅的折扇改用成了算盘。
  算盘无疑是先进的一种计算工具,但是某些时刻也会成为桎梏华夏数学体系成长的障碍。
  宋时想要推行阿拉伯数字不仅仅因为它的简洁,也不是因为后世被广泛的运用,想要随波逐流。
  而是因为宋时需要大力发展华夏的数学体系,因为不管算盘多么先进,哪怕是当年大佬们做核弹的时候也能派上用场,但是算盘无论如何也无法保留运算的过程。
  华夏的数学通常都是由实在的例子所构建的,比如最基础的鸡兔同笼,和割圆术。
  长此以往,华夏人民就会下意识的认为世界的道理都蕴含在自然规整和谐的秩序之中,无法超脱自然。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