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2 / 3)
他的这个女儿,实在没什么心机。
“父亲您快坐下喝杯茶,这是您最爱喝的苍峰隐翠,”皇后还是十分有孝心的,“还有张妈做的点心,您也尝尝。”
“这茶的确很好,”董太师呷了一口茶说,“应杉在宫里还好吧?”
“自然是好,他年纪小,陛下和我也不想他读书太累,怕逼得他病了,反倒不好。”皇后当然记得父亲之前的叮嘱,要尽可能待这个孩子好,免得惹他人非议。
“正是这样,要读书什么时候用功也不迟,身体是最要紧的。”董太师点点头,“顶好再给他找两个年纪相当的伴读,小孩子一个不好养,多了反倒好。”
“是我们也想到这点了,现下就是宫家的老四和他在一处,两个孩子玩儿的很好。”皇后只当父亲是关心应杉在宫里的情形。
“说起来宫家那孩子我还从未近看过呢。”董太师不着声色地把话引向宫长安,“都说他是个神童。”
“正是,这孩子聪明绝顶,小小年纪却很老成,的确是难得的。”凡是见过宫长安的人没有不夸的,皇后也不例外。
“今日左右无事,不如把应杉和这个孩子都叫过来,我也许久没和小孩子说话了。”董太师说。
“那还不容易,除了他们两个,还有塞北王的两个孩子也在宫里。一并叫来吧!免得叫人觉得厚此薄彼。”皇后也觉得小孩子多了热闹,大约老父亲也常常觉得寂寞。
他们董家现在大房二房都没有孩子,这也是一件遗憾事。
“我每次来你这儿屋子里都是焚着香的,今天怎么没焚香呀?”董太师又问。
“我原来是神思不稳,常常要熏香求个凝神。如今精神好了,便也不怎么焚香了,父亲若是喜欢,我叫人过来焚上就是。”皇后笑着说。
“就是那个青桔味道的。”董太师又提了一句。
“这个香别人焚不好,只有鸣谦自己来。”皇后道,“偏偏她烫伤了手。”
“那就叫她在一旁指点着。”董太师务必要温鸣谦母子都在场。
第356章 认义子
董太师的眉毛胡子都已经是雪白的了,他的眉毛很长,几乎遮住了一半的眼睛。
虽然他的眼睛已经老去,可是眼神却并没有老。
他抬眼看着上前请安的几个孩子,脸上虽然挂着和蔼的笑,眸子却含着刀锋一样的寒意。
他先是夸赞裕朝兄妹两个:“二位在京城这几个月可都习惯吧?我瞧着各自都长高了不少。”
“京城自然是好的,只可惜跑马的地方少了些。”裕朝其实还有点想家,不过因为近来长公主进宫来陪端敏公主待产,桑珥也跟进宫来,他便觉得这里是天下最好的地方了。
“世子喜欢骑马,这是天性使然。就好像我们汉人走到哪里都想种庄稼一样。”董太师呵呵笑着说。
又拉着应杉的手问:“二公子近来读了什么书?读书虽然是好的,不过也要学着淘气些。”
“太师为什么要我淘气?夫子们天天讲的都是规矩。”应杉才六岁,自然童言无忌。
“小时候不淘气,长大了就更不能淘气啦。”董太师说,“你说是不是啊?等你长大了之后回头看自己的小时候都没有淘过几次气,那可是很不好的。”
众人都被逗笑了。
最后,董太师方才和宫长安说话:“宫四少近来都读什么书?”
“有劳太师动问,小子近来读的是前朝吴大学士所著的《文典》。”宫长安答道。
“哦,这可是大部头啊。”董太师捋着胡子说,“难怪你被称为神童,小小年纪就已经涉猎《文典》了。” ↑返回顶部↑
“父亲您快坐下喝杯茶,这是您最爱喝的苍峰隐翠,”皇后还是十分有孝心的,“还有张妈做的点心,您也尝尝。”
“这茶的确很好,”董太师呷了一口茶说,“应杉在宫里还好吧?”
“自然是好,他年纪小,陛下和我也不想他读书太累,怕逼得他病了,反倒不好。”皇后当然记得父亲之前的叮嘱,要尽可能待这个孩子好,免得惹他人非议。
“正是这样,要读书什么时候用功也不迟,身体是最要紧的。”董太师点点头,“顶好再给他找两个年纪相当的伴读,小孩子一个不好养,多了反倒好。”
“是我们也想到这点了,现下就是宫家的老四和他在一处,两个孩子玩儿的很好。”皇后只当父亲是关心应杉在宫里的情形。
“说起来宫家那孩子我还从未近看过呢。”董太师不着声色地把话引向宫长安,“都说他是个神童。”
“正是,这孩子聪明绝顶,小小年纪却很老成,的确是难得的。”凡是见过宫长安的人没有不夸的,皇后也不例外。
“今日左右无事,不如把应杉和这个孩子都叫过来,我也许久没和小孩子说话了。”董太师说。
“那还不容易,除了他们两个,还有塞北王的两个孩子也在宫里。一并叫来吧!免得叫人觉得厚此薄彼。”皇后也觉得小孩子多了热闹,大约老父亲也常常觉得寂寞。
他们董家现在大房二房都没有孩子,这也是一件遗憾事。
“我每次来你这儿屋子里都是焚着香的,今天怎么没焚香呀?”董太师又问。
“我原来是神思不稳,常常要熏香求个凝神。如今精神好了,便也不怎么焚香了,父亲若是喜欢,我叫人过来焚上就是。”皇后笑着说。
“就是那个青桔味道的。”董太师又提了一句。
“这个香别人焚不好,只有鸣谦自己来。”皇后道,“偏偏她烫伤了手。”
“那就叫她在一旁指点着。”董太师务必要温鸣谦母子都在场。
第356章 认义子
董太师的眉毛胡子都已经是雪白的了,他的眉毛很长,几乎遮住了一半的眼睛。
虽然他的眼睛已经老去,可是眼神却并没有老。
他抬眼看着上前请安的几个孩子,脸上虽然挂着和蔼的笑,眸子却含着刀锋一样的寒意。
他先是夸赞裕朝兄妹两个:“二位在京城这几个月可都习惯吧?我瞧着各自都长高了不少。”
“京城自然是好的,只可惜跑马的地方少了些。”裕朝其实还有点想家,不过因为近来长公主进宫来陪端敏公主待产,桑珥也跟进宫来,他便觉得这里是天下最好的地方了。
“世子喜欢骑马,这是天性使然。就好像我们汉人走到哪里都想种庄稼一样。”董太师呵呵笑着说。
又拉着应杉的手问:“二公子近来读了什么书?读书虽然是好的,不过也要学着淘气些。”
“太师为什么要我淘气?夫子们天天讲的都是规矩。”应杉才六岁,自然童言无忌。
“小时候不淘气,长大了就更不能淘气啦。”董太师说,“你说是不是啊?等你长大了之后回头看自己的小时候都没有淘过几次气,那可是很不好的。”
众人都被逗笑了。
最后,董太师方才和宫长安说话:“宫四少近来都读什么书?”
“有劳太师动问,小子近来读的是前朝吴大学士所著的《文典》。”宫长安答道。
“哦,这可是大部头啊。”董太师捋着胡子说,“难怪你被称为神童,小小年纪就已经涉猎《文典》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