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1 / 3)
对于月霖的友人,不论关系远近,程放一概是温和的态度,见礼后,请魏琳琅在花梨木八仙桌前就座,“魏大小姐为何事前来?”
魏琳琅笑得明快,“叔父,我心里一直把您当长辈的,您唤我的名字琳琅即可。”稍稍一顿,有点儿郁闷地道,“最开始到如今,我都把月霖当成手足,可惜不能如愿。”
程放莞尔,亲手给她斟了一盏茶,“好,琳琅,找我什么事儿?”
“书院的事。”魏琳琅说了原委,“我偶尔也觉得,打一开始就四处求人不好,但月霖说过,舍近求远要不得。”
“这话对,要强得分什么事儿。”程放笑若春风,“这么看来,你想让我帮你参详院舍相关事宜?譬如风水。”
“是。月霖如今已精于营造,读通了奇门遁甲——他自己不肯承认罢了,而您在这些方面的修为要胜过他,他平日又忙于公务,我就——”
程放颔首,“情理中事,有没有备选的地方?”
“有,有的。”魏琳琅面上一喜,从随行的丫鬟手里接过几幅宅邸的堪舆图,“您是现在看,还是我过些日子再来听您教诲?”
“这就瞧瞧。”程放将图接到手里。
魏琳琅起身,将桌面清理出足够用的地方,又仔细擦拭。
程放认认真真地看堪舆图,魏琳琅在一旁告诉他地皮或宅院所在的位置。
程放唤人取来京城舆图,两相里比照一番,只留下两幅堪舆图,“信我的话,你在这两处里头选一个。”
“那么……选哪个?”魏琳琅眼巴巴地望着他。
“我亲眼去瞧瞧。”程放转眼看看天色,“今日来不及了,迟一些我还有事,明日午后能给你答复。”
“意思是您明日上午亲自去看?我能不能随行,跟着长些见识?”
程放微笑,“那样最好,毕竟是你的书院。”
“多谢叔父!明儿我来接您。”魏琳琅深施一礼,笑容灿若秋华。
翌日,两人一同前往两个备选之处,选定相对来讲最相宜的地方,是一个近城郊的偌大的宅院,建造时便很注重风水相关的细节,用来做院舍也很适合,非要说不足之处,不过是年久失修,修时要多花些精力。
短时间里,程放就算有心,也不可能让魏琳琅出科,便只给她讲解一些于他很浅显但寻常的算命先生、尼姑、道士不懂的门道。
魏琳琅全程啧啧称奇,就此对这门学问有了浓厚的兴趣,送程放回兰园之际,借走几本与之相关的书籍,要求日后得以时常登门,请教不懂之处。程放和每一个做长辈的人一样,欣赏求知若渴的小辈,自是没有不应的。
初步的问题得到解决,接下来的修、添置一应陈设,就是魏琳琅在行的了。
主持魏家中馈这些年,自从当初得了月霖、君若的提醒与点拨,她敢说已是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平素有些事是故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那对兄妹说了,水至清无鱼,她亦深以为然。
对于女儿着手的事,魏阁老一向是无条件支持,这次只是担心她累到自己,偏偏他也不比皇帝和月霖清闲一分,只好命亲信时时观望着,但凡能腾出一半天的时间,便和女儿坐到一起,专心商讨种种事宜,要么就结伴到书院里转一转,完善诸多细节。
时年九月,书院建成,取的名字有些意思:霖琅。
随着应允教学的名士相继入驻各司其职,诸多闺秀踊跃报名入学,年龄从五岁到十几岁不等,年岁的差异倒不算什么,魏琳琅早做了充分的准备。
顾月霖那边,名为严格执行官员考评制,实为肃清官场的差事,终是到了尾声。
皇帝下旨,升任顾月霖为兵部尚书,前兵部尚书因办差不利外放,外调两名官员,补上顾月霖和高太傅的缺——到此时,太傅大人几乎每月递交一次的辞呈才被准奏。
到年底,顾月霖官居次辅。这一年,他二十六岁。
至此,皇帝今年给自己和顾月霖的差事,才画上句点。
转过年来,帝王与首辅、次辅齐心协力,竭力打压地主恶霸,减低务农百姓的赋税,让百姓种地的目标不再只是糊口,而有余力种植可以换取银钱的作物。 ↑返回顶部↑
魏琳琅笑得明快,“叔父,我心里一直把您当长辈的,您唤我的名字琳琅即可。”稍稍一顿,有点儿郁闷地道,“最开始到如今,我都把月霖当成手足,可惜不能如愿。”
程放莞尔,亲手给她斟了一盏茶,“好,琳琅,找我什么事儿?”
“书院的事。”魏琳琅说了原委,“我偶尔也觉得,打一开始就四处求人不好,但月霖说过,舍近求远要不得。”
“这话对,要强得分什么事儿。”程放笑若春风,“这么看来,你想让我帮你参详院舍相关事宜?譬如风水。”
“是。月霖如今已精于营造,读通了奇门遁甲——他自己不肯承认罢了,而您在这些方面的修为要胜过他,他平日又忙于公务,我就——”
程放颔首,“情理中事,有没有备选的地方?”
“有,有的。”魏琳琅面上一喜,从随行的丫鬟手里接过几幅宅邸的堪舆图,“您是现在看,还是我过些日子再来听您教诲?”
“这就瞧瞧。”程放将图接到手里。
魏琳琅起身,将桌面清理出足够用的地方,又仔细擦拭。
程放认认真真地看堪舆图,魏琳琅在一旁告诉他地皮或宅院所在的位置。
程放唤人取来京城舆图,两相里比照一番,只留下两幅堪舆图,“信我的话,你在这两处里头选一个。”
“那么……选哪个?”魏琳琅眼巴巴地望着他。
“我亲眼去瞧瞧。”程放转眼看看天色,“今日来不及了,迟一些我还有事,明日午后能给你答复。”
“意思是您明日上午亲自去看?我能不能随行,跟着长些见识?”
程放微笑,“那样最好,毕竟是你的书院。”
“多谢叔父!明儿我来接您。”魏琳琅深施一礼,笑容灿若秋华。
翌日,两人一同前往两个备选之处,选定相对来讲最相宜的地方,是一个近城郊的偌大的宅院,建造时便很注重风水相关的细节,用来做院舍也很适合,非要说不足之处,不过是年久失修,修时要多花些精力。
短时间里,程放就算有心,也不可能让魏琳琅出科,便只给她讲解一些于他很浅显但寻常的算命先生、尼姑、道士不懂的门道。
魏琳琅全程啧啧称奇,就此对这门学问有了浓厚的兴趣,送程放回兰园之际,借走几本与之相关的书籍,要求日后得以时常登门,请教不懂之处。程放和每一个做长辈的人一样,欣赏求知若渴的小辈,自是没有不应的。
初步的问题得到解决,接下来的修、添置一应陈设,就是魏琳琅在行的了。
主持魏家中馈这些年,自从当初得了月霖、君若的提醒与点拨,她敢说已是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平素有些事是故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那对兄妹说了,水至清无鱼,她亦深以为然。
对于女儿着手的事,魏阁老一向是无条件支持,这次只是担心她累到自己,偏偏他也不比皇帝和月霖清闲一分,只好命亲信时时观望着,但凡能腾出一半天的时间,便和女儿坐到一起,专心商讨种种事宜,要么就结伴到书院里转一转,完善诸多细节。
时年九月,书院建成,取的名字有些意思:霖琅。
随着应允教学的名士相继入驻各司其职,诸多闺秀踊跃报名入学,年龄从五岁到十几岁不等,年岁的差异倒不算什么,魏琳琅早做了充分的准备。
顾月霖那边,名为严格执行官员考评制,实为肃清官场的差事,终是到了尾声。
皇帝下旨,升任顾月霖为兵部尚书,前兵部尚书因办差不利外放,外调两名官员,补上顾月霖和高太傅的缺——到此时,太傅大人几乎每月递交一次的辞呈才被准奏。
到年底,顾月霖官居次辅。这一年,他二十六岁。
至此,皇帝今年给自己和顾月霖的差事,才画上句点。
转过年来,帝王与首辅、次辅齐心协力,竭力打压地主恶霸,减低务农百姓的赋税,让百姓种地的目标不再只是糊口,而有余力种植可以换取银钱的作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