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后妃杂识(出书版) 第69节(3 / 4)
2信修明:《宫廷琐记》,信修明等:《太监谈往录》,第9页。
3陈可冀主编:《清宫医案研究》,第2册 ,第747—851页。
4《德宗景皇帝实录》卷128,光绪七年三月壬申条,《清实录》,第53册 ,第843页。
进宫,当时孝贞显皇后已经崩逝了。进宫后,翁同龢看到了当日太医写的五张药方底单,其中显示,当日的午刻,孝贞显皇后“神识不清、牙紧”,开了药之后,未刻“虽可灌入,已遗尿……痰壅气闭”,到了酉刻,“六脉将脱”,大势已去,“戌刻仙逝”。1
正因为孝贞显皇后的病情急转直下,崩逝十分突然,所以民间有孝钦显皇后毒杀孝贞显皇后之说。从档案上进行分析的话,可知孝贞显皇后发病的确事属突然,但是这种病症是孝贞显皇后的常年疾病,曾经暴发过数次。早在同治二年二月初九日,翁同龢的日记中便有“慈安皇太后自正月十五日起圣躬违豫,有类肝厥,不能言语,至是始大安”2的记录。这一年孝贞显皇后发病后卧病近一个月才“大安”,可见其病症之严重。同治八年(1869年)十二月初四日,“昨日慈安太后旧疾作,厥逆半时许”。3两次发病,可以证明孝贞显皇后本身便患有厥症,相关学者认为这是脑血管疾病,很容易突然发作,并不是短期下毒所致。
孝贞显皇后薨逝后,孝钦显皇后以大病初愈之身主持了她的丧礼。孝贞显皇后于戌时薨逝,孝钦显皇后当时便召集重要大臣们入宫,集合之后,命内臣“去面幂令瞻仰”3,这既是为了让大臣们瞻仰孝贞显皇后的遗容,也是为了让大臣们验看作证。其后,孝钦显皇后也依礼为孝贞显皇后服丧,翁同龢在日记中写道:“三月十四日……恭闻慈禧皇太后容颜甚瘦,以白绢蒙首,簪以白金,《周礼》所谓‘首经’者也,缘情制礼,不胜钦服。”5
[封谥释义]
在孝贞显皇后崩逝之后,朝廷为其敬拟谥号,拟出了四种主谥、两种全谥,其内容为:
孝贞德性正固曰贞
孝钦威德悉备曰钦
孝肃摄下有礼曰肃
——————————
1《翁同龢日记》,光绪七年三月初九日、初十日、十一日条,第3册 ,第1554—1556页。
2《翁同龢日记》,同治八年十二月初四日条,第1册 ,第259页。
3《翁同龢日记》,同治八年十二月初四日条,第2册 ,第735页。
4《翁同龢日记》,光绪七年三月十一日条,第3册 ,第1555页。
5《翁同龢日记》,光绪七年三月十四日条,第3册 ,第1557页。
孝恪温恭不怠曰恪1
仪天祚圣
希天牖圣2
关于主谥的选择,大臣们当时有一些争议。时任工部尚书的翁同龢记录了这次争议。他提及,有不少大臣认为应该给予孝贞显皇后“钦”的主谥,这大概是因为孝贞显皇后垂帘听政的缘故,而翁同龢则支持用“贞”字,其理由是“贞字为始封嘉名,安字亦廿年徽号,此二字不可改”。大臣们又说,既然如此,就将“钦”字列在第一,“贞”字列在第二,翁同酥则坚持将“贞”字列为第一,并且提出了“贞者正也”的说法,再次强调孝贞显皇后应该谥为“贞”。3目前见到的档案的确是以“贞”字列为第一,而且孝钦显皇后和德宗也最终圈定了“贞”字。在后来的尊谥册文中这样解释这个谥号:“考周书之上谥,推薄海蒙庥之治本。孝与慈所以使民,体先皇锡号之初心,贞而安斯能应地。”4
孝贞显皇后原本的封号和最终的谥号均为“贞”。不过应该注意的是,封号的“贞”与谥号的“贞”的满文是不同的。封号的“贞”,满文作“gingguji”5,意为“恭敬”;而谥号的“贞”,满文作“jckdun”1,意为“贞节”。封号的“贞”体现的是文宗眼中对于孝贞显皇后的评价;而谥号的“贞”体现的则是大臣们眼中对孝贞显皇后的评价。
三、孝钦显皇后
[简介]
孝钦慈禧瑞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原镶蓝旗满洲后抬镶黄旗满洲叶赫纳喇氏,承恩公、安徽徽宁池太广道惠徵之女。道
——————————
1《呈谨拟尊谥四字单》,光绪七年三月二十一日,档案号:03-5535-03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2全谥依《翁同龢日记》补。见《翁同龢日记》,光绪七年三月十八日条,第3册 ,第1559页。
3《翁同龢日记》,光绪七年三月十八日条,第3册 ,第1559页。
4《德宗景皇帝实录》卷130,光绪七年五月甲戌条,《清实录》,第53册 ,第872页。 ↑返回顶部↑
3陈可冀主编:《清宫医案研究》,第2册 ,第747—851页。
4《德宗景皇帝实录》卷128,光绪七年三月壬申条,《清实录》,第53册 ,第843页。
进宫,当时孝贞显皇后已经崩逝了。进宫后,翁同龢看到了当日太医写的五张药方底单,其中显示,当日的午刻,孝贞显皇后“神识不清、牙紧”,开了药之后,未刻“虽可灌入,已遗尿……痰壅气闭”,到了酉刻,“六脉将脱”,大势已去,“戌刻仙逝”。1
正因为孝贞显皇后的病情急转直下,崩逝十分突然,所以民间有孝钦显皇后毒杀孝贞显皇后之说。从档案上进行分析的话,可知孝贞显皇后发病的确事属突然,但是这种病症是孝贞显皇后的常年疾病,曾经暴发过数次。早在同治二年二月初九日,翁同龢的日记中便有“慈安皇太后自正月十五日起圣躬违豫,有类肝厥,不能言语,至是始大安”2的记录。这一年孝贞显皇后发病后卧病近一个月才“大安”,可见其病症之严重。同治八年(1869年)十二月初四日,“昨日慈安太后旧疾作,厥逆半时许”。3两次发病,可以证明孝贞显皇后本身便患有厥症,相关学者认为这是脑血管疾病,很容易突然发作,并不是短期下毒所致。
孝贞显皇后薨逝后,孝钦显皇后以大病初愈之身主持了她的丧礼。孝贞显皇后于戌时薨逝,孝钦显皇后当时便召集重要大臣们入宫,集合之后,命内臣“去面幂令瞻仰”3,这既是为了让大臣们瞻仰孝贞显皇后的遗容,也是为了让大臣们验看作证。其后,孝钦显皇后也依礼为孝贞显皇后服丧,翁同龢在日记中写道:“三月十四日……恭闻慈禧皇太后容颜甚瘦,以白绢蒙首,簪以白金,《周礼》所谓‘首经’者也,缘情制礼,不胜钦服。”5
[封谥释义]
在孝贞显皇后崩逝之后,朝廷为其敬拟谥号,拟出了四种主谥、两种全谥,其内容为:
孝贞德性正固曰贞
孝钦威德悉备曰钦
孝肃摄下有礼曰肃
——————————
1《翁同龢日记》,光绪七年三月初九日、初十日、十一日条,第3册 ,第1554—1556页。
2《翁同龢日记》,同治八年十二月初四日条,第1册 ,第259页。
3《翁同龢日记》,同治八年十二月初四日条,第2册 ,第735页。
4《翁同龢日记》,光绪七年三月十一日条,第3册 ,第1555页。
5《翁同龢日记》,光绪七年三月十四日条,第3册 ,第1557页。
孝恪温恭不怠曰恪1
仪天祚圣
希天牖圣2
关于主谥的选择,大臣们当时有一些争议。时任工部尚书的翁同龢记录了这次争议。他提及,有不少大臣认为应该给予孝贞显皇后“钦”的主谥,这大概是因为孝贞显皇后垂帘听政的缘故,而翁同龢则支持用“贞”字,其理由是“贞字为始封嘉名,安字亦廿年徽号,此二字不可改”。大臣们又说,既然如此,就将“钦”字列在第一,“贞”字列在第二,翁同酥则坚持将“贞”字列为第一,并且提出了“贞者正也”的说法,再次强调孝贞显皇后应该谥为“贞”。3目前见到的档案的确是以“贞”字列为第一,而且孝钦显皇后和德宗也最终圈定了“贞”字。在后来的尊谥册文中这样解释这个谥号:“考周书之上谥,推薄海蒙庥之治本。孝与慈所以使民,体先皇锡号之初心,贞而安斯能应地。”4
孝贞显皇后原本的封号和最终的谥号均为“贞”。不过应该注意的是,封号的“贞”与谥号的“贞”的满文是不同的。封号的“贞”,满文作“gingguji”5,意为“恭敬”;而谥号的“贞”,满文作“jckdun”1,意为“贞节”。封号的“贞”体现的是文宗眼中对于孝贞显皇后的评价;而谥号的“贞”体现的则是大臣们眼中对孝贞显皇后的评价。
三、孝钦显皇后
[简介]
孝钦慈禧瑞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原镶蓝旗满洲后抬镶黄旗满洲叶赫纳喇氏,承恩公、安徽徽宁池太广道惠徵之女。道
——————————
1《呈谨拟尊谥四字单》,光绪七年三月二十一日,档案号:03-5535-03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2全谥依《翁同龢日记》补。见《翁同龢日记》,光绪七年三月十八日条,第3册 ,第1559页。
3《翁同龢日记》,光绪七年三月十八日条,第3册 ,第1559页。
4《德宗景皇帝实录》卷130,光绪七年五月甲戌条,《清实录》,第53册 ,第872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