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后妃杂识(出书版) 第57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宫廷生活]
  庆恭皇贵妃入宫之后,初封为常在,在乾隆十三年升为贵人。之后的十年中,作为没有为高宗生育过子女的后宫主位,依然得以晋嫔、晋妃,最后在四十五岁时晋位为贵妃。这种待遇在高宗朝后宫中极为少见,可知其受到高宗相当之宠爱。庆恭皇贵妃薨逝之后,嘉庆四年正月初四日,仁宗下旨称:“朕自冲龄,蒙庆贵妃养母抚育,与生母无异。理宜特隆典礼,加晋崇封。兹追封为庆恭皇贵妃。”“可知庆恭皇贵妃曾经抚育过仁宗,并因此获得追封。
  [封谥释义]
  庆恭皇贵妃的封号为“庆”,满文作“fengscngge”,意为“有福的”“有造化的”。后来获得的谥号为“庆恭”,满文作“fengsengge gungnecuke”3,意为“有福恭敬”。
  八、禄贵人
  [简介]
  高宗禄贵人,江南民籍陆氏。生年不详,生辰为九月二十三日。乾隆初年被送入宫中。乾隆二十五年十一月十四日,封为禄常在。乾隆四十年三月二十二日,晋封为禄贵人。乾隆五十四年闰五月初五日丑时(一说初三日)薨。乾隆五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奉安裕陵妃园寝。
  [家族背景]
  根据档案记载,高宗禄贵人出身的陆氏家族,原为江南民籍汉人,乾隆四十三年闰六月,当时出身民籍汉人的后宫主位明贵人(芳妃)胞兄陈济来
  ——————————
  1《为纂修玉牒咨查婉嫔等旗分及舒妃父家姓氏职名事致总管内务府》,乾隆二十二年十一月,档案号:05-13-002-000009-013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2《仁宗睿皇帝实录》卷37,嘉庆四年正月癸亥条,《清实录》,第28册 ,第412页。
  3《呈各皇帝位下妃嫔清单》,道光二年,档案号:03-2817-07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到京师,表明身份,恳求为朝廷当差。在处理此事的过程之中,高宗上谕提及:“陆常在系苏州籍贯,其有无亲属人等,亦当详悉查明,严加管束。”这里的“陆常在”即是禄贵人。在高宗上谕询问禄贵人亲属之后,苏州织舒文回奏道:“奴才于十六日回苏任事,即密行差人访查。陆常在现有亲母缪氏,同已经出嫁之长女并外甥女三人相依居住,此外并无亲属,平日亦颇安静。”“由此可知禄贵人家内人丁稀少,主要亲属除母亲之外只有一位胞姐。乾隆五十四年,在高宗的授意之下,禄贵人胞姐陆氏之夫周森一户入旗。3
  [入宫背景]
  如上所述,禄贵人是作为江南民籍汉人之女被送入宫中之后,被高宗纳为后宫主位。根据档案:“乾隆二十五年十一月十四日,封禄常在一位。”可知芳妃应该在乾隆二十五年之前已被送入宫中。
  [宫廷生活]
  禄贵人入宫之后,初封为常在。在常在位分上度过十五年之后,才于乾降四十年三月二十二日与明常在一起晋封为贵人。5虽然禄贵人与明常在(芳嫔)同为民籍汉人出身,但是明常在(芳嫔)比禄贵人晚六年入宫,却同时晋位,禄贵人之待遇可见一斑。根据清宫医案记载,从乾隆四十七年开始,禄贵人数次染上风寒。到乾隆四十九年,已经出现过“不省人事,神倦气弱”的情况。经相关学者分析,认为其体质虚弱,易于感冒。至乾隆五十四年禄贵人依然在调理疾病,同年闰五月初四日,禄贵人“脉息虚滑,系内有痰热,外受风热,以致神昏咽喉痰鸣不语。今急用通关散吹治不应,并灌牛黄清心丸,设法用星香化痰汤挽治”,但是并无成效。“初五日,张肇基、鲁瑾请得禄贵人脉息暴闭,神昏不语,痰雍气堵。急用通关散、牛黄清心丸、清金锭、星香化痰汤、十香返魂丹等药,灌治不应,于本日丑时薨逝。”经相
  ————————————
  1《宫中档乾隆朝奏折》,台北:台北“故宫博物院”,1985年,第44辑,第196、197页。《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44辑,第438——440页。
  2《呈为奉旨入旗清单》,乾隆五十八年九月十九日,档案号:05-0448-04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3《乾隆至嘉庆年添减底帐》,《国家图书馆藏清代孤本内阁六部档案续编》,第4册 ,第1369页。
  4《乾隆至嘉庆年添减底帐》,《国家图书馆藏清代孤本内阁六部档案续编》,第4册 ,第1584页。
  关学者分析认为可能是中风暴闭。1
  九、芳妃
  [简介]
  高宗芳妃陈氏(陈佳氏),原江南民籍后人镶黄旗包衣陈氏,陈廷纶之女。乾隆十五年九月二十四日生。乾隆年间被送入宫中。乾隆三十一年十月十六日,封为明常在。乾隆四十年三月二十二日,晋封为明贵人。乾隆四十一年前后,因故降为明常在。乾隆四十一年四月二十八日,复封为明贵人。乾隆五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诏晋为芳嫔。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以礼部尚书纪昀为正使,右侍郎刘跃云为副使,册封为芳嫔。嘉庆三年十月,尊封为芳妃。嘉庆六年八月三十日薨,年五十二岁。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奉安裕陵妃园寝。
  [家族背景]
  根据档案记载,高宗芳妃出身的陈氏家族原为民籍汉人,乾隆四十三年闰六月,芳妃胞兄陈济来到京师,表明身份,恳求为朝廷当差。关于此事,高宗在上谕中道:“据福隆安奏,有明贵人之兄陈济来京具呈,恳求当差。看来此人系不安本分之人。若驱令回籍,不免招摇生事等语。当令内务府大臣酌量将陈济留京,赏给差使安插,不许在外生事。并询知,其家属现在扬州伊岳母处,伊既已留京,家属不便仍居原籍,著交伊龄阿即行查明,遇便送京,交福隆安办理。再据陈济称,尚有伊兄在扬州管关。想此人必系普福管理盐政时荐伊在扬关管事。今陈济来京具呈,伊兄自必与闻,安知不借此名色在彼多事,亦未可定。朕于宫眷等亲属,管束极严,从不容其在外滋事。恐伊等不知谨饬,妄欲以国戚自居,则大不可。凡妃嫔之家,尚不得称为戚畹,即实系后族,朕亦不肯稍为假借,况若辈乎。著传谕伊龄阿,如陈济之兄在扬尚属安静,不妨仍令其在关管事,如有不安本分及借端生事之处,即当退其管关,交地方官严加管束,不得稍为姑容,致令在外生事。至四十五年朕巡幸江浙,不可令此等人沿途接驾,混行乞恩。”2伊龄阿则回奏说:“奴才
  ———————————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