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后妃杂识(出书版) 第50节(3 / 4)
孝贤纯皇后的主谥为“贤”,满文作“erdemungge”6,意为“有贤德的”
————————————
1《高宗纯皇帝实录》卷317,乾隆十三年六月甲戌条,《清实录》,第13册 ,第207—209页。
2《高宗纯皇帝实录》卷321,乾隆十三年闰七月庚午条,《清实录》,第13册 ,第280、281页。
3《高宗纯皇帝实录》卷321,乾隆十三年闰七月癸酉条,《清实录》,第13册 ,第286页。
4《高宗纯皇帝实录》卷320,乾隆十三年闰七月丁巳条,《清实录》,第13册 ,第262页。
5《高宗纯皇帝实录》卷327,乾隆十三年十月辛丑条,《清实录》,第13册 ,第404页。
6綦中明:《满语名号研究》,第76页。
“有德才的”。按照清代的制度,皇后谥号一般是由内阁拟出数种,然后由皇帝在其中钦定。但是根据史料,孝贤纯皇后的谥号未经内阁拟出,即由高宗直接钦定。关于此谥号的由来,史料中有两种记载。一是高宗在给礼部的上谕中称:“从来,知臣者莫如君,知子者莫如父,则知妻者莫如夫。朕昨赋皇后挽诗,有‘圣慈深忆孝,宫壶尽称贤’之句。思惟孝贤二字之嘉名,实该皇后一生之淑德,应谥为孝贤皇后。”1二是《清史稿》中记载:“初,皇贵妃高佳氏薨,上谥以‘慧贤’。后在侧,曰:‘吾他日期以“孝贤”可乎?’至是,上遂用为谥。”2无论是哪一种记载,均体现高宗对于孝贤纯皇后贤淑的认可。在孝贤纯皇后的册文中,亦有“追思皇后之淑德,惟朕知之为最深。畴咨谥典之隆称,自朕衡之而允协。惟贤与孝,实乃兼优。曰孝且贤,词无溢美”。3这在清代所有皇后的评价之中,亦属名列前茅。
二、继皇后
[简介]
高宗继皇后,原镶蓝旗满洲后抬正黄旗满洲辉发纳喇氏,4佐领讷尔布之女。康熙五十七年二月初十日生。在雍正十二年正月二十八日参加八旗选秀,于二月十四日被世宗指与皇四子高宗为侧福晋。同年十一月初八日,入宫成婚。雍正十三年九月,高宗即位,诏封为妃。乾隆二年十二月初四日,以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三泰为正使,内阁学士岱奇为副使,册封为娴妃。乾隆十年正月二十三日,诏晋为娴贵妃。同年十一月十七日,以大学士史贻直为正使,礼部右侍郎觉罗勒尔森为副使,册封为娴贵妃。乾隆十三年三月,孝贤纯皇后崩逝。同年七月初一日,诏晋为皇贵妃,摄六宫事。乾隆十四年四月初五日,以大学士来保为正使,礼部尚书海望为副使,册封为皇贵妃。乾隆十五年八月初二日,以大学士公傅恒为正使,大学士史贻直为副使,册立为皇后。乾隆十七年四月二十五日,生第十二子多罗贝勒永璂。乾隆十八年六月二十三日,生第五女。乾隆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生第十三
——————————
1《高宗纯皇帝实录》卷311,乾隆十三年三月丙午条,《清实录》,第13册 ,第88、89页。
2《清史稿》卷214,第30册 ,第8916页。
3《高宗纯皇帝实录》卷315,乾隆十三年五月甲辰条,《清实录》,第13册 ,第171、172页。
4谨按,在继皇后事出之后,其家族又从正黄旗满洲拨回镶蓝旗满洲。
子永璟。乾隆三十年正月,随高宗南巡。因故自行剪发,忤上旨。同年闰二月十八日,单独被送回京城。五月初十日,收缴宝册。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七月十四日未时崩,年四十九岁。诏以皇贵妃之礼殡葬,奉安于裕陵妃园寝纯惠皇贵妃宝顶内。
[家族背景]
成书于民国时期的《清史稿》称高宗继皇后姓乌喇纳喇氏1,但是根据乾隆年间成书的《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继皇后并非姓乌喇纳喇氏,而是出身辉发国主系辉发纳喇氏,是辉发国主之后代。
纳喇氏是一个古老的女真姓氏,在唐代末年就有此氏族的相关记录。后来纳喇氏族逐步发展,在明代形成海西四部,因为四部部长均姓纳喇氏所以也被称为“纳喇四部”。此四部根据地域不同,分别被称为叶赫、哈达乌喇、辉发。从传统上讲,纳喇四部可以算作一个整体,均由纳喇氏作为部长掌控,但实际上,这四支纳喇氏中有两支是外来的血统。
根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的说法,纳喇四部之中形成最早的是乌喇部,部长姓纳喇氏,后来乌喇国主的旁支迁徙到哈达地方,形成哈达部,所以乌喇部长纳喇氏家族与哈达部长纳喇氏家族同源,本书中称其为“乌哈国主系纳喇氏”。叶赫部,源于一位姓土默特氏,名为星恳达尔汉的蒙古人。他带领自己的人马灭掉“张”地方的纳喇氏部落,又发现当地部落有把“纳喇氏”视为部落首领的传统,于是他们虽然灭掉当地的纳喇氏,却继承他们的姓氏,改姓纳喇氏,以统治当地。后来这支“土默特-纳喇氏”率领部众迁徙到叶赫地方,形成叶赫部,本书中称其为“叶赫国主系叶赫纳喇氏(星恳达尔汉系叶赫纳喇氏)”。至于辉发部,则源于黑龙江女真尼马察部的昂古里和星古力。这对兄弟姓益克得里氏,带着族人迁到“张”地方。当地有个大的领主,姓纳喇氏,名为噶扬噶土墨图。昂古里和星古力受到他的帮助,因此宰七牛祭天,跟随噶扬噶土墨图改姓纳喇氏。后来,星古力的后裔征服辉发地区的诸部,形成辉发部,其家族即是“辉发国主系辉发纳喇氏”。
因此,纳喇四部的四支纳喇氏,虽然只有两支是血统上真正的纳喇氏,但是他们都标榜自己是纳喇氏的后裔。另外,清代满洲人在姓氏的使用上
——————————
1《清史稿》卷214,第30册 ,第8917页。
有许多攀附或错写的情况。例如觉罗氏,有爱新觉罗氏、伊尔根觉罗氏、西林觉罗氏、舒舒觉罗氏、嘉木湖觉罗氏等分支,其中除爱新觉罗氏为皇族之外,以伊尔根觉罗氏人口最多,故而在清代档册或者传记中,舒舒觉罗氏、嘉木湖觉罗氏的后裔,经常自称或被误写为伊尔根觉罗氏。由此亦可知清代满洲旗人姓氏复杂的一面。
继皇后的高祖父名为莽科,是辉发国贝勒王吉努之孙,与末代辉发贝勒拜音达里同辈。莽科带领兄弟和族人归入八旗,被编入镶蓝旗满洲,拥有两个世管佐领。莽科之孙名为罗和,承袭世管佐领,仕至副都统。罗和生有两子,一子名为罗多,仕至右卫副都统;一子名为讷尔布,承袭世管佐领,即是继皇后之父。
根据谱牒信息,讷尔布在乾隆初年去世,其嫡妻为郎佳氏,在乾隆二十二年二月初一日故去。讷尔布生有数位子女,除继皇后之外,至少还有一子一女,一子名为讷礼,承袭世管佐领,亦在乾隆初年去世;一女则嫁给太祖第一子广略贝勒褚英的玄孙奉恩辅国公富增为嫡夫人。从目前已知的信息来看,讷礼可能比继皇后年长不少。而奉恩辅国公富增生于康熙三十一年,在乾隆十六年去世,其嫡夫人应该与其年纪相仿,故而继皇后可能在讷尔布的子女之中排行比较靠后。
继皇后出身辉发国主旁支,拥有世管佐领,如孝诚仁皇后条所述,在清初的旗人社会中,尤其注重“国主后裔”以及“世管佐领”,将其视为女真旧族势力的代表,是衡量门第的重要标准之一。但是,随着入关之后情况的变化,这种推崇“国主后裔”的习惯逐渐减弱,而更多地以“爵位”和“官员品级”来衡量门第。继皇后家族虽然为国主后裔,但是在入关战争中没有立下军功,未能获得世爵世职,在仕宦上,最高也只仕至副都统,其门第虽然还能保持在世家范围内,却已经略显颓势。
在继皇后被晋封为皇贵妃,并被册立为皇后之后,其家族作为“后族”,从镶蓝旗满洲被抬入正黄旗满洲,获得承恩侯爵位。继皇后之侄讷苏肯也被高宗派到边疆历练,准备在之后加以重用,似乎其家族复兴指日可待。但是,随着继皇后在乾隆三十年发生变故,这些恩荣也瞬间失去。获封的承恩侯爵位被剥夺,抬入正黄旗的佐领不仅被勒令退回原旗,顺带连世管的身份亦被剥夺,失去世袭性,成为公中佐领,这也导致继皇后家族就此彻底没落。1 ↑返回顶部↑
————————————
1《高宗纯皇帝实录》卷317,乾隆十三年六月甲戌条,《清实录》,第13册 ,第207—209页。
2《高宗纯皇帝实录》卷321,乾隆十三年闰七月庚午条,《清实录》,第13册 ,第280、281页。
3《高宗纯皇帝实录》卷321,乾隆十三年闰七月癸酉条,《清实录》,第13册 ,第286页。
4《高宗纯皇帝实录》卷320,乾隆十三年闰七月丁巳条,《清实录》,第13册 ,第262页。
5《高宗纯皇帝实录》卷327,乾隆十三年十月辛丑条,《清实录》,第13册 ,第404页。
6綦中明:《满语名号研究》,第76页。
“有德才的”。按照清代的制度,皇后谥号一般是由内阁拟出数种,然后由皇帝在其中钦定。但是根据史料,孝贤纯皇后的谥号未经内阁拟出,即由高宗直接钦定。关于此谥号的由来,史料中有两种记载。一是高宗在给礼部的上谕中称:“从来,知臣者莫如君,知子者莫如父,则知妻者莫如夫。朕昨赋皇后挽诗,有‘圣慈深忆孝,宫壶尽称贤’之句。思惟孝贤二字之嘉名,实该皇后一生之淑德,应谥为孝贤皇后。”1二是《清史稿》中记载:“初,皇贵妃高佳氏薨,上谥以‘慧贤’。后在侧,曰:‘吾他日期以“孝贤”可乎?’至是,上遂用为谥。”2无论是哪一种记载,均体现高宗对于孝贤纯皇后贤淑的认可。在孝贤纯皇后的册文中,亦有“追思皇后之淑德,惟朕知之为最深。畴咨谥典之隆称,自朕衡之而允协。惟贤与孝,实乃兼优。曰孝且贤,词无溢美”。3这在清代所有皇后的评价之中,亦属名列前茅。
二、继皇后
[简介]
高宗继皇后,原镶蓝旗满洲后抬正黄旗满洲辉发纳喇氏,4佐领讷尔布之女。康熙五十七年二月初十日生。在雍正十二年正月二十八日参加八旗选秀,于二月十四日被世宗指与皇四子高宗为侧福晋。同年十一月初八日,入宫成婚。雍正十三年九月,高宗即位,诏封为妃。乾隆二年十二月初四日,以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三泰为正使,内阁学士岱奇为副使,册封为娴妃。乾隆十年正月二十三日,诏晋为娴贵妃。同年十一月十七日,以大学士史贻直为正使,礼部右侍郎觉罗勒尔森为副使,册封为娴贵妃。乾隆十三年三月,孝贤纯皇后崩逝。同年七月初一日,诏晋为皇贵妃,摄六宫事。乾隆十四年四月初五日,以大学士来保为正使,礼部尚书海望为副使,册封为皇贵妃。乾隆十五年八月初二日,以大学士公傅恒为正使,大学士史贻直为副使,册立为皇后。乾隆十七年四月二十五日,生第十二子多罗贝勒永璂。乾隆十八年六月二十三日,生第五女。乾隆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生第十三
——————————
1《高宗纯皇帝实录》卷311,乾隆十三年三月丙午条,《清实录》,第13册 ,第88、89页。
2《清史稿》卷214,第30册 ,第8916页。
3《高宗纯皇帝实录》卷315,乾隆十三年五月甲辰条,《清实录》,第13册 ,第171、172页。
4谨按,在继皇后事出之后,其家族又从正黄旗满洲拨回镶蓝旗满洲。
子永璟。乾隆三十年正月,随高宗南巡。因故自行剪发,忤上旨。同年闰二月十八日,单独被送回京城。五月初十日,收缴宝册。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七月十四日未时崩,年四十九岁。诏以皇贵妃之礼殡葬,奉安于裕陵妃园寝纯惠皇贵妃宝顶内。
[家族背景]
成书于民国时期的《清史稿》称高宗继皇后姓乌喇纳喇氏1,但是根据乾隆年间成书的《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继皇后并非姓乌喇纳喇氏,而是出身辉发国主系辉发纳喇氏,是辉发国主之后代。
纳喇氏是一个古老的女真姓氏,在唐代末年就有此氏族的相关记录。后来纳喇氏族逐步发展,在明代形成海西四部,因为四部部长均姓纳喇氏所以也被称为“纳喇四部”。此四部根据地域不同,分别被称为叶赫、哈达乌喇、辉发。从传统上讲,纳喇四部可以算作一个整体,均由纳喇氏作为部长掌控,但实际上,这四支纳喇氏中有两支是外来的血统。
根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的说法,纳喇四部之中形成最早的是乌喇部,部长姓纳喇氏,后来乌喇国主的旁支迁徙到哈达地方,形成哈达部,所以乌喇部长纳喇氏家族与哈达部长纳喇氏家族同源,本书中称其为“乌哈国主系纳喇氏”。叶赫部,源于一位姓土默特氏,名为星恳达尔汉的蒙古人。他带领自己的人马灭掉“张”地方的纳喇氏部落,又发现当地部落有把“纳喇氏”视为部落首领的传统,于是他们虽然灭掉当地的纳喇氏,却继承他们的姓氏,改姓纳喇氏,以统治当地。后来这支“土默特-纳喇氏”率领部众迁徙到叶赫地方,形成叶赫部,本书中称其为“叶赫国主系叶赫纳喇氏(星恳达尔汉系叶赫纳喇氏)”。至于辉发部,则源于黑龙江女真尼马察部的昂古里和星古力。这对兄弟姓益克得里氏,带着族人迁到“张”地方。当地有个大的领主,姓纳喇氏,名为噶扬噶土墨图。昂古里和星古力受到他的帮助,因此宰七牛祭天,跟随噶扬噶土墨图改姓纳喇氏。后来,星古力的后裔征服辉发地区的诸部,形成辉发部,其家族即是“辉发国主系辉发纳喇氏”。
因此,纳喇四部的四支纳喇氏,虽然只有两支是血统上真正的纳喇氏,但是他们都标榜自己是纳喇氏的后裔。另外,清代满洲人在姓氏的使用上
——————————
1《清史稿》卷214,第30册 ,第8917页。
有许多攀附或错写的情况。例如觉罗氏,有爱新觉罗氏、伊尔根觉罗氏、西林觉罗氏、舒舒觉罗氏、嘉木湖觉罗氏等分支,其中除爱新觉罗氏为皇族之外,以伊尔根觉罗氏人口最多,故而在清代档册或者传记中,舒舒觉罗氏、嘉木湖觉罗氏的后裔,经常自称或被误写为伊尔根觉罗氏。由此亦可知清代满洲旗人姓氏复杂的一面。
继皇后的高祖父名为莽科,是辉发国贝勒王吉努之孙,与末代辉发贝勒拜音达里同辈。莽科带领兄弟和族人归入八旗,被编入镶蓝旗满洲,拥有两个世管佐领。莽科之孙名为罗和,承袭世管佐领,仕至副都统。罗和生有两子,一子名为罗多,仕至右卫副都统;一子名为讷尔布,承袭世管佐领,即是继皇后之父。
根据谱牒信息,讷尔布在乾隆初年去世,其嫡妻为郎佳氏,在乾隆二十二年二月初一日故去。讷尔布生有数位子女,除继皇后之外,至少还有一子一女,一子名为讷礼,承袭世管佐领,亦在乾隆初年去世;一女则嫁给太祖第一子广略贝勒褚英的玄孙奉恩辅国公富增为嫡夫人。从目前已知的信息来看,讷礼可能比继皇后年长不少。而奉恩辅国公富增生于康熙三十一年,在乾隆十六年去世,其嫡夫人应该与其年纪相仿,故而继皇后可能在讷尔布的子女之中排行比较靠后。
继皇后出身辉发国主旁支,拥有世管佐领,如孝诚仁皇后条所述,在清初的旗人社会中,尤其注重“国主后裔”以及“世管佐领”,将其视为女真旧族势力的代表,是衡量门第的重要标准之一。但是,随着入关之后情况的变化,这种推崇“国主后裔”的习惯逐渐减弱,而更多地以“爵位”和“官员品级”来衡量门第。继皇后家族虽然为国主后裔,但是在入关战争中没有立下军功,未能获得世爵世职,在仕宦上,最高也只仕至副都统,其门第虽然还能保持在世家范围内,却已经略显颓势。
在继皇后被晋封为皇贵妃,并被册立为皇后之后,其家族作为“后族”,从镶蓝旗满洲被抬入正黄旗满洲,获得承恩侯爵位。继皇后之侄讷苏肯也被高宗派到边疆历练,准备在之后加以重用,似乎其家族复兴指日可待。但是,随着继皇后在乾隆三十年发生变故,这些恩荣也瞬间失去。获封的承恩侯爵位被剥夺,抬入正黄旗的佐领不仅被勒令退回原旗,顺带连世管的身份亦被剥夺,失去世袭性,成为公中佐领,这也导致继皇后家族就此彻底没落。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