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后妃杂识(出书版) 第40节(3 / 4)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宁安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宁安文史资料第一辑》,1983年,第73—74页。
城迁往新城宁安城,康熙十五年时,亦确有原宁古塔将军移驻吉林乌喇之事,加之宁安城当地人将惇怡皇贵妃称为“黑妃”,有许多相关传说,1故而目前认为惇怡皇贵妃确为宁古塔驻防镶红旗满洲出身,其父名为祜满,仕至三品协领,为当地驻防的中级官员,2惇怡皇贵妃是祜满行四之女。3从祜满后裔的情况来看,惇怡皇贵妃还有至少四位兄弟。
在清廷入关之后,随着京师禁旅八旗和东北驻防八旗各自的发展,其制度、风俗、文化等逐渐产生差异。至乾隆十一年,清廷规定驻防旗人内只有将军、都统、副都统之女需要参选秀女,其余驻防旗人之女一律不予挑选。于是,似惇怡皇贵妃这等出身东北驻防八旗的后宫主位,即成为清初至清中叶这一阶段所特有之情况。
[宫廷生活]
圣祖惇怡皇贵妃入宫的时间目前尚不明确。惇怡皇贵妃出身宁古塔驻防镶红旗满洲,故而应该参加挑选八旗秀女。根据其年龄及康熙朝已知的几次挑选八旗秀女之年届推算,惇怡皇贵妃有可能是在康熙三十六年作为八旗秀女被选中而入宫。
惇怡皇贵妃入宫之后,在康熙三十九年,作为第二批得到正式册封的后宫主位被封为嫔位。第二批得到正式册封的三位后宫主位中,一位是出身名门的忽惠皇贵妃,另一位是已经入宫二十余年且育有成年皇子的良妃。相比之下,惇怡皇贵妃并非名门出身,其家族亦无朝中高官,且入宫时间尚短,却能与慤惠皇贵妃和良妃同列。加之,根据内务府档案记载,康熙三十九年九月诏封为嫔之后,内务府并未提出为惇怡皇贵妃派出内管领之事,说明在此
————————————
1谨按,当地有许多关于“黑妃”的传说,见于县志以及文史资料,但受环境所限,这些传说大多荒诞不经,故而此处不录。
2谨按,清代八旗协领为从三品武职,在驻防当地,这是一个相当高的品级。清代驻防地采取分防制度,每防长官等级不同。如吉林驻防,统归吉林将军管理,吉林将军系从一品武职。吉林驻防系统内,还有许多驻防点,其中,宁古塔城、三姓城等地,驻防长官为副都统,系正二品武职;拉林城、双城堡等地,驻防长官为协领,系从三品武职;伊通、额穆赫索罗等地,驻防长官为佐领,系正四品武职。故而,协领若非将军、都统、副都统之辅佐官,即为某个小驻防点之“一把手”,在当地显然属于“高官”“名门”。但是,如果将其放在京旗或者整个八旗官僚体系内,则只能算作中级官员而已。而且,驻防官员中,除将军、都统等高级官员升转较易外,协领等中级官员大多没有升转途径,所以与京旗同品级官员相比门第有限。
3谨按,目前不知原谱中“行四”指的是第四女,还是男女大排行一共行四,抑或堂房大排行行四,故而仅写为“行四”。
之前,惇怡皇贵妃即已经享受嫔级待遇,分得有内管领。以上这些,均表明惇怡皇贵妃在入宫后不久,即得到圣祖相当的宠爱。1
康熙五十七年,惇怡皇贵妃又与宣妃、成妃、定妃、顺懿密妃、纯裕勤妃一起作为第三批得到正式册封的后宫主位被晋为妃位。对于此次册封,圣祖在上谕中说道:“王阿哥等之母,备位宫闱,俱年及六十、五十、四十有余。宫中虽称妃嫔,尚未受封。今封博尔济锦氏、和嫔瓜尔嘉氏、淳郡王允祐之母达甲氏为妃。封贝子允祹之母瓦刘哈氏、十五阿哥允禑、十六阿哥允禄之母王氏、十七阿哥允礼之母陈氏为嫔。”2此处提及的六位后宫主位中,除宣妃和惇怡皇贵妃之外,其余四位均是入宫多年,且为圣祖育有成年皇子。至于宣妃,为蒙古科尔沁部王公之女,入宫已达四十余年,且在此之前已经享受妃级待遇,此次只是获得正式册封而已。而惇怡皇贵妃从未生育皇子,其在康熙四十年曾生下一女,亦于同日夭折,却得以位列其中,晋为妃位,由此可知圣祖对惇怡皇贵妃的宠爱直到此时亦未衰减。甚至,高宗在十二岁时,“祗谒圣祖于圆明园之偻月开云,见即惊爱,命宫中养育,抚视周挚。……木兰从狝,入永安莽喀围场,命侍卫引射熊,取初围获熊兆。甫上马,熊突起,控辔自若,圣祖御枪殪之。事毕,人武帐,顾语温惠皇贵太妃曰:‘是命贵重,福将过予。”3高宗十二岁时即为康熙六十一年,可知至圣祖晚年时,惇怡皇贵妃依然是圣祖身边侍奉的后宫主位之一。
世宗即位后,称惇怡皇贵妃“奉事先帝最为谨慎”4,故而晋封为贵妃。其后,高宗即位,称“朕自幼龄,仰蒙皇祖慈爱笃挚,抚育宫中。太妃皇贵妃、贵妃,仰体皇祖圣心,提携看视,备极周至。朕心感念不忘。”遂给予惇恰皇贵妃“温惠”之徽号,并于乾隆八年晋封为皇贵妃。最终,惇怡皇贵妃在乾隆三十三年以八十六岁高龄薨逝。
[封谥释义]
惇怡皇贵妃的封号为“和”。因为当时制度尚未健全,所以此封号是取
————————————
1谨按,当时,已经育有成年皇子之成妃戴佳氏、定妃万琉哈氏等位,还均处于庶妃之身份。此亦可见惇怡皇贵妃颇获圣祖宠爱之一斑。
2《圣祖仁皇帝实录》卷278,康熙五十七年四月丁酉条,《清实录》,第6册 ,第730—731页。
3《高宗纯皇帝实录》卷1,《清实录》,第9册 ,第139—140页。
4《世宗宪皇帝实录》卷2,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丁巳条,《清实录》,第7册 ,第50页。
5《高宗纯皇帝实录》卷2,雍正十三年九月戊申条,《清实录》,第9册 ,第174页。
自汉文喻意,满文方面未作意译,仅音译作“ho”1。至乾隆年间,当时制度规定后宫主位封谥之满文必须意译,故而将惇怡皇贵妃之封号重新意译作“hwaliyasun”2,意为“温和”“和谐”。乾隆朝时,惇怡皇贵妃的徽号为“温惠”,满文作“nemgiyen fulchun”3,意为“温和恩惠”。谥号为“惇怡”,满文作“jingji urgun”4,意为“稳重喜庆”。
三、良妃
[简介]
圣祖良妃,正黄旗包衣觉禅氏(卫氏、魏氏),内管领阿布鼎之女,名双姐。康熙元年生。康熙十四年十二月初五日,参加挑选内务府秀女被选中,于同年十二月十三日入宫。康熙二十年二月初十日,生第十六子允禩。其间位分等级不明。康熙二十八年,晋封为嫔级。康熙三十九年九月二十八日,诏封为良嫔。同年十二月十七日,以内阁学士席哈纳为使,册封为良嫔。康熙四十八年左右,晋封为妃级。康熙五十年(1711年)十一月二十日薨,年五十岁。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奉安景陵妃园寝。5
[家族背景]
圣祖良妃出身正黄旗包衣觉禅氏,《圣祖仁皇帝实录》中记为“卫氏”,《皇清通志纲要》则记为“魏氏”,6可能均为其家族所使用之汉姓或是档案上之误写。7觉禅氏是满洲的一个小姓氏,散居满洲各地。根据《八旗满洲
————————————
1《口奏绿头牌白本档案》,康熙四十三年四月二十一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2《呈各皇帝位下妃嫔清单》,道光二年,档案号:03-2817-07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返回顶部↑
城迁往新城宁安城,康熙十五年时,亦确有原宁古塔将军移驻吉林乌喇之事,加之宁安城当地人将惇怡皇贵妃称为“黑妃”,有许多相关传说,1故而目前认为惇怡皇贵妃确为宁古塔驻防镶红旗满洲出身,其父名为祜满,仕至三品协领,为当地驻防的中级官员,2惇怡皇贵妃是祜满行四之女。3从祜满后裔的情况来看,惇怡皇贵妃还有至少四位兄弟。
在清廷入关之后,随着京师禁旅八旗和东北驻防八旗各自的发展,其制度、风俗、文化等逐渐产生差异。至乾隆十一年,清廷规定驻防旗人内只有将军、都统、副都统之女需要参选秀女,其余驻防旗人之女一律不予挑选。于是,似惇怡皇贵妃这等出身东北驻防八旗的后宫主位,即成为清初至清中叶这一阶段所特有之情况。
[宫廷生活]
圣祖惇怡皇贵妃入宫的时间目前尚不明确。惇怡皇贵妃出身宁古塔驻防镶红旗满洲,故而应该参加挑选八旗秀女。根据其年龄及康熙朝已知的几次挑选八旗秀女之年届推算,惇怡皇贵妃有可能是在康熙三十六年作为八旗秀女被选中而入宫。
惇怡皇贵妃入宫之后,在康熙三十九年,作为第二批得到正式册封的后宫主位被封为嫔位。第二批得到正式册封的三位后宫主位中,一位是出身名门的忽惠皇贵妃,另一位是已经入宫二十余年且育有成年皇子的良妃。相比之下,惇怡皇贵妃并非名门出身,其家族亦无朝中高官,且入宫时间尚短,却能与慤惠皇贵妃和良妃同列。加之,根据内务府档案记载,康熙三十九年九月诏封为嫔之后,内务府并未提出为惇怡皇贵妃派出内管领之事,说明在此
————————————
1谨按,当地有许多关于“黑妃”的传说,见于县志以及文史资料,但受环境所限,这些传说大多荒诞不经,故而此处不录。
2谨按,清代八旗协领为从三品武职,在驻防当地,这是一个相当高的品级。清代驻防地采取分防制度,每防长官等级不同。如吉林驻防,统归吉林将军管理,吉林将军系从一品武职。吉林驻防系统内,还有许多驻防点,其中,宁古塔城、三姓城等地,驻防长官为副都统,系正二品武职;拉林城、双城堡等地,驻防长官为协领,系从三品武职;伊通、额穆赫索罗等地,驻防长官为佐领,系正四品武职。故而,协领若非将军、都统、副都统之辅佐官,即为某个小驻防点之“一把手”,在当地显然属于“高官”“名门”。但是,如果将其放在京旗或者整个八旗官僚体系内,则只能算作中级官员而已。而且,驻防官员中,除将军、都统等高级官员升转较易外,协领等中级官员大多没有升转途径,所以与京旗同品级官员相比门第有限。
3谨按,目前不知原谱中“行四”指的是第四女,还是男女大排行一共行四,抑或堂房大排行行四,故而仅写为“行四”。
之前,惇怡皇贵妃即已经享受嫔级待遇,分得有内管领。以上这些,均表明惇怡皇贵妃在入宫后不久,即得到圣祖相当的宠爱。1
康熙五十七年,惇怡皇贵妃又与宣妃、成妃、定妃、顺懿密妃、纯裕勤妃一起作为第三批得到正式册封的后宫主位被晋为妃位。对于此次册封,圣祖在上谕中说道:“王阿哥等之母,备位宫闱,俱年及六十、五十、四十有余。宫中虽称妃嫔,尚未受封。今封博尔济锦氏、和嫔瓜尔嘉氏、淳郡王允祐之母达甲氏为妃。封贝子允祹之母瓦刘哈氏、十五阿哥允禑、十六阿哥允禄之母王氏、十七阿哥允礼之母陈氏为嫔。”2此处提及的六位后宫主位中,除宣妃和惇怡皇贵妃之外,其余四位均是入宫多年,且为圣祖育有成年皇子。至于宣妃,为蒙古科尔沁部王公之女,入宫已达四十余年,且在此之前已经享受妃级待遇,此次只是获得正式册封而已。而惇怡皇贵妃从未生育皇子,其在康熙四十年曾生下一女,亦于同日夭折,却得以位列其中,晋为妃位,由此可知圣祖对惇怡皇贵妃的宠爱直到此时亦未衰减。甚至,高宗在十二岁时,“祗谒圣祖于圆明园之偻月开云,见即惊爱,命宫中养育,抚视周挚。……木兰从狝,入永安莽喀围场,命侍卫引射熊,取初围获熊兆。甫上马,熊突起,控辔自若,圣祖御枪殪之。事毕,人武帐,顾语温惠皇贵太妃曰:‘是命贵重,福将过予。”3高宗十二岁时即为康熙六十一年,可知至圣祖晚年时,惇怡皇贵妃依然是圣祖身边侍奉的后宫主位之一。
世宗即位后,称惇怡皇贵妃“奉事先帝最为谨慎”4,故而晋封为贵妃。其后,高宗即位,称“朕自幼龄,仰蒙皇祖慈爱笃挚,抚育宫中。太妃皇贵妃、贵妃,仰体皇祖圣心,提携看视,备极周至。朕心感念不忘。”遂给予惇恰皇贵妃“温惠”之徽号,并于乾隆八年晋封为皇贵妃。最终,惇怡皇贵妃在乾隆三十三年以八十六岁高龄薨逝。
[封谥释义]
惇怡皇贵妃的封号为“和”。因为当时制度尚未健全,所以此封号是取
————————————
1谨按,当时,已经育有成年皇子之成妃戴佳氏、定妃万琉哈氏等位,还均处于庶妃之身份。此亦可见惇怡皇贵妃颇获圣祖宠爱之一斑。
2《圣祖仁皇帝实录》卷278,康熙五十七年四月丁酉条,《清实录》,第6册 ,第730—731页。
3《高宗纯皇帝实录》卷1,《清实录》,第9册 ,第139—140页。
4《世宗宪皇帝实录》卷2,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丁巳条,《清实录》,第7册 ,第50页。
5《高宗纯皇帝实录》卷2,雍正十三年九月戊申条,《清实录》,第9册 ,第174页。
自汉文喻意,满文方面未作意译,仅音译作“ho”1。至乾隆年间,当时制度规定后宫主位封谥之满文必须意译,故而将惇怡皇贵妃之封号重新意译作“hwaliyasun”2,意为“温和”“和谐”。乾隆朝时,惇怡皇贵妃的徽号为“温惠”,满文作“nemgiyen fulchun”3,意为“温和恩惠”。谥号为“惇怡”,满文作“jingji urgun”4,意为“稳重喜庆”。
三、良妃
[简介]
圣祖良妃,正黄旗包衣觉禅氏(卫氏、魏氏),内管领阿布鼎之女,名双姐。康熙元年生。康熙十四年十二月初五日,参加挑选内务府秀女被选中,于同年十二月十三日入宫。康熙二十年二月初十日,生第十六子允禩。其间位分等级不明。康熙二十八年,晋封为嫔级。康熙三十九年九月二十八日,诏封为良嫔。同年十二月十七日,以内阁学士席哈纳为使,册封为良嫔。康熙四十八年左右,晋封为妃级。康熙五十年(1711年)十一月二十日薨,年五十岁。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奉安景陵妃园寝。5
[家族背景]
圣祖良妃出身正黄旗包衣觉禅氏,《圣祖仁皇帝实录》中记为“卫氏”,《皇清通志纲要》则记为“魏氏”,6可能均为其家族所使用之汉姓或是档案上之误写。7觉禅氏是满洲的一个小姓氏,散居满洲各地。根据《八旗满洲
————————————
1《口奏绿头牌白本档案》,康熙四十三年四月二十一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2《呈各皇帝位下妃嫔清单》,道光二年,档案号:03-2817-07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