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挽歌 第1089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一边被骚扰,一边又缺乏攻城器械,导致攻城战很不顺利。
  大半个月过去了,不仅达扎路恭要求的“速攻沙州”没有实现,尚息东赞部反倒是被沙州子城那边出来的唐军游骑,用弓箭日常骚扰。
  部曲屡有折损,不胜其扰,这种战法很恶心人。
  派大部队去追吧,行动迟缓等于是被人遛狗,部队疲劳无法换防。派小部队去追,尚息东赞也试过两次,每次都是有去无回被人全歼了。
  那为什么尚息东赞不派人把甘泉河(即党河)对岸的沙州子城也围起来呢?
  其实也不是尚息东赞不想,而是第一次半夜渡河,打算悄咪咪围城的时候,被人伏击了。如同被毒蛇咬过一口的人,看到井绳就会胆怯一般,尚息东赞就不敢再尝试了。
  他已经知道,沙州唐军高层中有厉害角色,不好对付,最好是别再浪了,稳扎稳打为好。
  本来一军分两部,隔着一条河,围困分别位于河两边的两座城,这就是兵家大忌,极容易被守军逐个击破。
  隔着河,不方便组织进攻,不方便联络沟通,一旦遇到大事,很可能就会迎来颠覆性溃败。
  尚息东赞虽然不是打老了仗的兵油子,但这点军事常识还是有的。
  既然强攻不下,那就暂时苟且吧。
  尚息东赞写了一封战报给达扎路恭,说“唐军兵多无法速胜,本地府库物资充盈,建议围而不打”。
  其实吧,这也不是尚息东赞在瞎说。
  因为和西域贸易的需要,沙州本地大户跟仓鼠的习惯差不多,喜欢习惯性的囤积大量粮食以备不时之需。
  所以“城中多粮”倒也不是不能理解。
  可是,当这份战报递到达扎路恭手中以后,这位吐蕃大论却不这么想。
  达扎路恭认为,唐军如何且不去说,但尚息东赞这个人,很可能是有反心,是故意在给他找茬。
  “尚”姓本就是赞普母族出身的贵戚(但不一定是同一个大家族),而达扎路恭出身于吐蕃国内不太显赫的“恩兰氏”,两者之间天然就有矛盾。
  有点类似于长安天龙人和长安郊区天龙人的区别。
  之前几年,达扎路恭就借着争权的机会,收拾了一大票“尚”氏的吐蕃贵族。
  尚息东赞是因为家族和现在这位赞普的母族关系不大,所以才得以幸免,同时也是作为“新朝”的政治势力代表,参与这场战争。
  所以,对于达扎路恭来说,尚息东赞究竟是打不过唐军,还是故意在送,故意摆烂,可就要两说了。
  一纸军令,达扎路恭让尚息东赞速速来凉州禀告军情!而后者刚刚进入凉州城,他与随行亲卫,就被达扎路恭下令逮捕。
  后者当天便以“通敌畏战”的罪名,将尚息东赞斩首。同时任命与尚息东赞同一家族的尚赞摩顶替对方的位置,让对方返回沙州主持大局。
  作战方针,也从原来的“速攻沙州”,变成了尚息东赞所建议的“围而不打”。
  可是,既然尚息东赞的建议没有错,那他为什么要被斩首示众呢?
  这个问题吐蕃军高层不敢问,也没多大兴趣深究,他们只知道尚息东赞死得不冤。
  因为在吐蕃国内,一个贵族不会打仗,就是天然的原罪,与他个人的秉性和行事风格无关。不会打仗的贵族,就等同于他应该早点死。
  尚息东赞攻打沙州屡屡受挫,于是他就该死,道理就是这样的简单直白。而用什么理由将其处死,反而不重要了。
  历史上吐蕃国内中后期的一系列动乱,都与这个弱肉强食的直线思维有关。不善战者皆可杀,在生如夏花死如秋叶的高原吐蕃,或许本身就是一种天然的生存之道吧。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