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3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毕竟对于小孩子来说,接受教育是很重要的。
  窦荣说他:“你汪先生还没当上祭酒,你已经是山长了。”
  赵淩瞥他一眼:“有意见啊?有意见你也开个教打仗的。不是有些东西不方便放国子监里教吗?你跟陛下说,让他给你开一个?”
  窦荣还真的认真思考起来:“有戏?”然后自己摇摇头,“这种事情让我表嫂去做吧,反正表哥身边有侍卫。小轮胎又不难带。”
  顾朻和余姝的儿子顾恒小名稳稳,有一次赵淩嘴瓢说了一句顾轮胎,窦荣从此就再也回不去了。
  “你兵书写得怎么样了?”赵淩好奇。
  “仗都没怎么打,能写什么?济国你又不让打,等大海船造好了,去打海外?”窦荣拔剑四顾心茫然,“就现在了解到的情况,去海外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食水和航行安全。不过去还是得去的,总不能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明年应该有空了吧?”
  “我这边是没什么事情了,就是不知道陛下怎么想。”其实皇后去年已经绕着宁吴的海岸线转了一圈,只是考虑到补给问题,没再一路往南。
  想要按照他的设想寻找橡胶树,必须得用大船,小飞船的安全性不够高,能够带的补给也不够多。
  宁吴打下来之后,他已经在宁吴沿海修建了一些市舶司码头用于补给,但总不能探索到哪里就把码头修建到哪里。
  不是每个地方都有修建码头的价值,也不是每个地方都有适合修建码头的港口。
  哪怕修建码头的成本可控,但长期维持码头正常运行的成本很高。
  慈幼院的新址现在就是两个小破院子,里面的人刚清退,施工队还没入场,两人转了一圈出来,踏进学堂就被一群人认了出来。
  “窦先生!”
  “赵山长!”
  “赵山长!”
  “赵山长好!”
  “窦先生好!”
  学生们的问好打断了两人的聊天。
  赵淩和窦荣跟这些年龄不一的学生们一一招呼。
  他们这次来,是给过去一年表现优异的学生和老师们发放新年福利,奖励他们过去一年获得的好成绩。
  来弘瑞学堂读书的学生们,普遍家庭条件都相对不怎么好。
  真正家境好的家庭是看不上弘瑞学堂的,都是去读“正经书”,准备科举走仕途,哪怕是考个吏员,也比去作坊工作要体面。
  很大一部分家庭能够支撑自己的子女到学堂,也就是上个一两年,能够认字和简单算术。
  剩下的学生们,有相当一部分是靠着奖学金和勤工俭学来继续学业的。
  学堂的学生们年龄参差不齐,很多十几岁的学生,很可能才读三四年级,读书可能都是断断续续的。
  其实赵淩只是个名誉山长,平时真正当山长的另有其人。
  而且哪怕他年底没法亲自过来,这些奖学金和奖品也会一文不差地发放到该获得的人手中,但师生们看到赵淩明显更高兴。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