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曲艺团背后还有汪怀这样的高人直接写词谱曲,提炼了宁吴很多百姓在以往生活中遭遇的不公,被高官王室压迫的屈辱等等。
  这些戏曲明明讲述了差不多的事情,但主角的身份背景不同,出发的角度不同,有些让人看得潸然泪下,有些让人看得捧腹,有些又让人义愤填膺。
  对于以汪先生为首的文学大家而言,创作这样的戏曲信手拈来。
  戏曲的传播速度极快,范围极广,而且很快有宁吴当地的模仿者。
  五月中,宁吴经过短暂的震荡后,正式并入大虞,成为宁吴州。
  七月,按察使汪怀、市舶司使赵淩,奉旨在宁吴、海州两地开恩科,考试通过后的学子可以直接获取相当于进士的身份,并且直接在宁吴当官。
  科考难度适当降低,两地各招收共计六百人。
  八月,另在宁吴、海州两地公开招考吏员,第一届不限功名,只需要五人联保,针对宁吴不同的岗位,招收共计人数一千。
  对于生活在原两国边境的百姓而言,其实对海州并没有隔阂。让海州人来治理宁吴,对于宁吴人而言就相当于让大伯来管家,毕竟自己“亲爹”没了,感情上是能够比较能接受的。
  反对的声音也有,但都是原本宁吴的一些上层。
  并入大虞之后,他们本来以为能够凭借着自己在宁吴的势力,借机和大虞谈条件,争取更大的利益,结果大虞压根不搭理他们。
  于是整个四月,窦荣都在带兵扑灭宁吴冒出来的零星火苗。
  真的是小火苗。
  水军在宁吴这种河道密集的地方作战,实在是太具有优势了。
  在陆地上,敌方根本没法形成大规模的集团冲锋。
  更何况在陆地上作战,是窦荣的优势项。
  水面作战,凭借着数量不多的装载了火炮的蒸汽船,以及改良后能够适应浅滩作战的小艇,宁吴原本相对强势的水军溃不成军,更别说是一些地方势力拉扯起来的乌合之众。
  用窦荣的话来说:“土鸡瓦狗,比大虞的水匪还不如。”
  在窦荣的评价体系中,大虞当初大运河沿岸还有几个能称得上业余选手的匪寨。
  业余好手谈不上,业余好手起码得是赵淩、祝阳和以前的米希这种水平的。
  称得上规模的火星子扑灭后,接下来就是一段时间的高压强管理,确保整个宁吴都能够有效归入大虞版图。
  普通百姓的感受最深刻,有些偏远一点地方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换了国籍,只知道到年末收税的时候,缴纳的税少了很多。
  缴税少是好事啊。
  徭役还是有的。
  本地主要的徭役是疏浚河道和修桥铺路。
  现在他们还是干一样的活,区别是不用再自备粮食,而是由官府统一发放,并且使用的机械让他们的工作更加省力高效。
  学堂逐渐增多,和学堂同时铺开的还有大量的作坊。
  经过一年的修整后,宁吴的粮食开始大量往北方缺少粮食的地区输送,极大的缓解了北方的粮食压力。
  同时由于宁吴的开发程度很低,又适合种植粮食水果,大虞其他地区因为各种原因流离失所的百姓,在当地衙门的组织下前往宁吴。
  短短三年时间,整个宁吴已经彻底并入大虞。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