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当县令 第446节(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可空口挽留,肯定是没用的。
  就算签订了契约,那也不能隔这么远打官司吧。
  多数商贾第一个想法,便是自己解决,出门在外威逼肯定不行,只剩利诱了。
  外来的伙计们,倒成了昌河州丰收的第一批受益者。
  “涨工钱,涨工钱还不行吗。”
  “这地方虽好,可也冷啊,还离家那么远,还是回咱们老家好。”
  “大家都涨工钱,放心吧。”
  有了这个插曲,不少做完买卖的商贾,立刻赶着牛羊离开。
  纪大人虽然好,可跟他们抢人啊。
  这可不行。
  这些走的商贾,自然错过了棉花摘下来的盛况。
  他们虽然知道昌河州棉花产量极高,也知道这质量很好,可滇州棉在全国各地,基本能种成,无非是产量高低的问题,所以并未太在意。
  却没想到,这昌河州的棉花,才是最适合织布。
  估计这个宝库,要等下次过来才能发现了。
  一批批商贾离开,留下来价值四五百万两的物资,除了草原各部生活水平提高。
  昌河州,岐州同样跟着受益。
  而且卖给自己人的东西,肯定更便宜,几乎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事。
  自然也为了投桃报李,感谢纪大人带来这么好的牛皮。
  不过这些商贾是离开了,昌河州的丰收却被他们一路传到平临国各地。
  即将离开的宋大人都道:“明年,来投奔昌河州的人肯定更多。”
  其中原因很是复杂。
  混迹官场时间长的官吏,几乎一眼能看出原因。
  宋大人的三叔,纪楚之前也很熟悉,宋三叔在闽地做学政,那地方称作“人满为患”都不为过。
  本来就是山多地少,又信奉多子多福。
  资源就那么点,人多了,每个人分的就少了,士族们还想多拿多占,自然显得“拥挤。”
  就拿科举名额来说,人口多的地方,科举的艰难程度,便上一个台阶。
  中原豫州鲁地一带更不用讲,甚至闽地不少人,都是因为中原“太挤”而搬迁到那里的。
  平临国承平时间长。
  加上这些年经济科技有所发展,人口自然越来越多。
  根据宋三叔的推测,棉花尚且算平价且普及,就在这五年十年内。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