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樊秋鹏见徐京墨看他,大大方方地站了出来,“学生见过徐大人。”
  “你喜欢我的文章?”
  “是的,徐大人,您的文章文笔虽然温和,但是内容犀利。您是一位真的为朝廷、为百姓在着想的官员。”
  樊老板说的是实话,樊秋鹏是真的想见见徐京墨,他虽然不是最年轻的状元,也不是什么连中六元的文魁。但是他的经历、他的视野、他的想法都让人钦佩。
  “你为什么读书?”
  “孟子有云,人不学,不知道。学生越是读书,越是发现这样。”
  死读书可不是好习惯,徐京墨又问他,“你可曾随着你父亲去各地看看?”
  樊秋鹏低声回道,“没有出过远门。”
  虽然他不是独子,但是樊家只有他们兄弟两个,大哥要继承家业,必须要跟着父亲在四处奔波,他只能一直待在家里。这次若是能去崇山书院读书,就是他第一次远行。
  没有太多解释的话,但是也不妨碍徐京墨听明白他的意思。“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走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你若是有心继续考下去,一定不能死读书。”
  “是我的问题,家里就这两个儿子,长子天天东奔西走的,就不敢再让幼子也这样了。”樊老板也听出来他的意思,他其实也知道不该困住儿子,只是为人父亲,心态终究是不一样的。
  “比起华丽的辞藻,陛下更看重务实的见解。务实一事只能靠着个人体会才能获得,多跟在你身边,都会对他大有益处。”
  樊老板重重地点点头,拍拍儿子的肩,“孩子长大了,我这个当爹的也概要学着放手了。他之前就是听他夫子说要行万里路,所以一直歪缠着我想要去南边的书院读书。”
  徐京墨心道,来了。“若是不怕吃苦,倒是可以去崇山书院学习几年。”
  “读书还会吃苦?”
  “读书本来就要吃苦。当年幸得袁院长赏识,我曾短暂的在书院当过夫子,崇山书院有月考的传统,所以那里的学子读书是一刻不敢怠慢。不仅如此,后面还多了些实践的课程,比如烧火做饭、木工瓦工等。”
  这些东西都是樊秋鹏从未接触过的,但是樊老板这个心疼儿子的父亲可是都清楚的。他知道有些苦是必须吃的,“徐大人的胸襟令某等佩服,崇山书院这些年的考取率远超其他书院,不能否认是您当年那些奇思妙想的功劳。”
  “不过是些许捷径罢了,科举还要看学子自身的本事。”
  樊秋鹏是有读书的天赋的,只要他肯努力,至少考中举人是没有问题的。
  樊老板欣慰地看着儿子,“某等听说渔阳要兴修官道,以后说的不得渔阳就是新的商贸汇聚地,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我们这些商人也没什么旁的本事,就是有点银子,无论怎样,樊某都想为渔阳尽一点心意。”
  樊老板的话说的很艺术,为什么呢?他说自己有银子,也说要为渔阳尽点心意,意思是给银子,然而这银子可以给官府、可以给百姓、更可以给徐京墨。
  不知道他这是试探,还是与其他官员打交道得出的结论,徐京墨哈哈一笑,“渔阳眼下倒是不缺银子,缺的是人和耕牛。”
  他的诉求很明确,既然是谈判,那就认认真真谈。
  “徐大人,你要耕牛是为了解燃眉之急,还是为了一劳永逸?”
  耕牛的寿命可达二十年,为何会有此一问?“还请樊老板赐教。”
  “不敢。牛虽好,但是终究是肉体凡胎,生老病死总是寻常。若是您为了解燃眉之急,买上些耕牛,牛死了再重买便是。”
  重买就又是一笔支出,所以说这是应急的办法。徐京墨若是只求一时之功,大可如此,因为花费更少,短期内的效果更是一样的。
  “若是本官想要一劳永逸呢?”
  “需要有专长的人在此处建个庄子,他们这些人都有些看家本事,不能说保证每头牛都不生病、不意外死去,但是总能让牛活的更久些。”
  第90章 多多益善的耕……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