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2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处罚不可谓不重,有小心思的商人也的要掂量一二。
  徐京墨并不打算用距离太远的商人,日后有问题,他找人都不好找。
  来参加“招标大会”的人,还真不算少,除了九州的、还有金陵和京都的商人。徐京墨纳闷儿,怎么这么多人来参加。
  京都的商人直接说,“徐大人开了先例,日后其他地方也许都会如此。我等总要先摸清楚门道,才好做这生意,我们不会做亏本买卖,也不敢挑衅朝廷的权威,能不能做成自然还看缘分。”
  徐京墨要的就是这种商人。
  这次的招标大会,备受关注,最后徐京墨对采购量超过一万两的东西,定下两个商家,三七分。一万两以下的,则只选了一个商家。
  每个被选中的商家,都与官府签了很详细的契子,对所提供的商品有非常明确的描述。官府则是与他们约定阶段性付款,在完工以后还会预留一成的质保金,一年后不出问题,才会结清所有的账款。
  有的中标的商人看到这一系列要求,当即反悔。
  徐京墨让人记下这些商家,然后从未中选的商户中按排名去选。别以为他就这么算了,临到跟前反悔,只能说明他们心里有鬼,所以他专程将这些人的所作所为送去了他们原籍所在的官府。
  这一年的渔阳,所有人都在辛勤劳动中度过。没有大事,但是小事不断。
  “大人,渔阳的耕地颇多,眼下又有许多的壮丁在服劳役,秋耕之事恐怕力有不逮。”
  泗阳县的知县潘大人专程来找他,就是为了这事,潘大人也是寒门出门,之前在洛城当知县,得了机会自请到九州。他笃定九州为官,只要肯干一定有前途。
  徐京墨也发愁,缺人怎么办,“潘大人,可有什么想法?”
  “徐大人,若是有耕牛,此事不难。”一头耕牛相当于七到九个人力,九州是地多、牛少。
  徐京墨心里盘算了一下,一头耕牛六十两银子,一般能活15-20年,等于一年三四两银子,其实也算不得贵。但是渔阳的老百姓是真的穷,别说一户人家买不起一头牛,便是一个村也不见得能凑出来一头牛。
  若是官府出钱买牛,要怎么分呢?
  徐京墨永远不觉得平均主义是什么好主意。若是不劳而获,那么时日久了,他们就不会再珍惜,更有甚至会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渔阳的土地终究还是会有一部分属于老百姓自己,那么那个时候这耕牛的使用又要怎么分配呢。他想让每个人都过的轻松些,但是他知道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他看潘大人那似有不解的眼神,只能多解释一句,“潘大人,朝廷拨的银子,足够修建粮仓,但是修路却是有些捉襟见肘的。若是再拨大笔的银子去买牛,恐怕是不行的。”
  “徐大人,咱们渔阳的耕地可都是朝廷的,官府出钱买牛并无不可,要是钱不够少买一点想来也是有大用的。
  “潘大人误会了,本官说的是买耕牛的银子有限,不是不买耕牛。不过耕牛买多少、怎么分尚需仔细考虑一下。渔阳下辖十四个县,每个县又有数个村,一村一头倒是好分,就是不好用。”
  潘大人心里一琢磨,是这个理,一个头牛给谁
  用?他又想到这次拍卖码头筹集银子的事情,试探着问了一句,“咱们渔阳也有不少空地……”
  “但是渔阳没有码头。”徐京墨顶着压力修路,为的就是改变渔阳的经济环境,他要让这里的东西流动起来。多些小生意,就能多些进项,先有小生意,以后说不定就变成大生意了呢。
  他的想法,也只有南宫云辞能看明白,其他人只以为他是为了政绩。比起费口舌的解释,不如等到日后让今日质疑的人亲眼看看,渔阳一定会发展起来。
  耕牛,说到底还是缺人、缺钱,不过以后渔阳缓过来了,人口肯定也会增多的,那时就不会发愁没人种地,只会发愁人多地不够分。
  “潘大人,一事不烦二人,本官想请你去统计一下到底需要多少耕牛。”
  “下官明日就办。”
  “不,潘大人,我要的数据不是一个简单的汇总数据,而是有效的汇总数据。”最重要的两个数据,一是,正常情况下,渔阳的耕地需要多少人,渔阳是地多人少,本就有劳动力缺口;二是,征去修路的人有多少。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