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1 / 2)
也不是不想去,刚到苏州时也曾亲自登门拜访,被管家请进偏厅等了半日,只等到了匆匆而来的大表哥罗成。听说当年父亲在苏州公干时对母亲一见钟情,欲上门求娶,可祖父母自
诩诗书世家,瞧不起世代经商的外祖家,不许父亲上门提亲,虽然后来在父亲的坚持下同意了婚事,可对外祖父一家还是没有好脸色。外祖父硬气,不想被人瞧不起,因此也渐渐减少了与母亲的往来。
大表哥很是客气,解释说是去庄子收账才来晚了,几番留自己在家中小住一段时日,表兄妹之间好好亲近亲近。但荣茵和哥哥自小就没有来过苏州,也没有见过母亲的亲人们,更没有听母亲提起过,想来隔阂已深,外祖一家怕是不愿见到自己,荣茵也不想强求。
原本以为不会与外祖家再有任何往来,不想大表哥对自己照顾周到。听说自己要在道观禅修,亲自帮自己打点好一切事宜,还派小厮长安隔三差五上山来看看,差些什么都能及时送来,荣茵心里充满了感激。在这陌生的苏州府,至少还有人关心自己,与表哥也渐渐亲近起来。
回京前,大表哥曾特意到道观找她说话,问她熟不熟悉家中的生意。
荣茵的祖父生前虽然有几房妾室,可都没有生下孩子,祖母就只生下了父亲二叔还有一位姑姑。父亲在世时,因身处官场多有不便,家中的生意就一直交给二叔打理,因此,荣茵对此一点都不知情。
见荣茵表情迷茫,罗成只能直说:“不瞒表妹,罗家这几年在苏州生意场上被一个外来的泰兴商号挤兑得厉害,如今更是到了举步维艰的境地。表哥今天之所以告诉你,是因为表哥多方打听到,该商号的二当家是京城人士,姓荣。”
荣茵这才反应过来,大表哥怀疑这商号背后是荣家,这怎么可能!
“表哥,家中的铺子和生意都是二叔在打理,可二叔不可能故意欺压外祖父的铺子……”荣罗两家虽为姻亲,早年却互生龃龉,私下早就断绝了往来,祖母至今言语中都还存着不满,荣茵想到二叔冷硬的脸,对罗氏商号动手也不是不可能。
可是罗氏商号盘踞苏州多年,父亲在世时又严禁二叔借着自己的官威做生意,荣家祖上也没有出过巨贾富商,断不可能有这个能力,这其中会不会有误会?
荣茵实在不愿两家关系进一步恶化,于是又问:“大表哥,荣家在京城虽然也算有头有脸的人家,可是父亲在世时不过四品府丞,且也没有这个能力将手伸到南方来,你打听到的这个消息属实吗?”
这也是罗成觉得蹊跷的地方,泰兴商号出现时间不过五载,却横行无忌,扩张极快,这背后定有官场势力相护,荣茵说的极是,荣家自大姑父去世后,是不可能有能力做到的。
“表妹勿急,表哥也不确定就是你二叔,所以此次是想请表妹回京之后帮忙打听打听。只是……,若表妹为难,表哥另想他法。”
荣茵颔首,大表哥能想到的,她也猜到了,这个事恐怕不简单,她一个闺阁女子,能做的也不多。虽然如此她还是答应了表哥尽量帮忙查查,她也不忍心让祖父的一生心血付之东流。
第二天范妈妈来的时候,荣茵正坐在西次间的炕上给香囊缝边,窗户开着,一抬头就看得到院中的丹桂。这香囊是用黛色锦缎做的,荣茵觉得单调,还在上面绣了读书人都爱的“四君子”之一的墨竹。
“昨儿秋燕回去就跟我说姑娘的女红比以前长进了不少,今日一看,果真如此,不错,不错。”范妈妈赞不绝口。
荣茵知道范妈妈这是鼓励她呢,反正也要等桂花晒干,就先把绣绷放到一旁,把范妈妈拉到自己身旁坐下,叫琴棋沏一壶六安瓜片上来。
“妈妈请坐,我昨天想了想,女红还是要跟着专门的师傅学,也不知道如今四妹妹和婉清表妹有没有师傅?”荣茵想过了,单独找一位师傅挺兴师动众的,不如跟着四妹妹和婉莹表妹一起学。
范妈妈感到很欣慰,姑娘经此一遭,人懂事了不少,小时候不知道气走了多少个师傅,如今竟也能耐住性子学女红了。
“有呢,府上请了一位擅长苏绣的沈娘子,住在西跨院,奴婢这就去帮您问问。”
“妈妈不急,我还有些事要问。”琴棋这时把茶端了上来,荣茵倒了一杯茶递给范妈妈,接着说,“我昨儿听秋燕姐姐说,祖母要把兰姨娘的华哥儿记到二婶名下,等二叔回来就办,二叔出远门了吗?”
范妈妈没有多想,回道:“福建的铺子上出事儿了,正月就出的门,前不久来信说会回来过仲秋,应该也快到了。”如今都七月底了,算算日子,确实也就十几天的功夫了。
“我怎么不记得府上在福建还有铺子……”荣茵端起茶杯,啜了口。
“是二爷前几年捣鼓来的,做的什么营生奴婢也不清楚,想来是大生意,不然二爷不会亲自去。”
岂止是大,应该还很赚钱,只是这么赚钱的生意没道理二叔远在京城会知道,他是搭上了什么人脉吗?想到这儿,荣茵放下茶杯,朝着范妈妈的方向压低了声音又问:“范妈妈对府中铺子上的事了解多少?”
第10章 刁奴刁奴
范妈妈面色微动,她虽是跟着夫人陪嫁过来的,但说到底也只是个仆人,有些事没有资格说。
荣茵看出来了范妈妈的犹豫,便安慰道:“妈妈有话直说便是,您是母亲的陪嫁,对母亲忠心耿耿,又从小看着我和哥哥长大,没有什么话是说不得的。”
范妈妈思索片刻,才开口:“姑娘也知道,之前大爷在时,府中的产业就在二爷手上,大爷不过偶尔过问;大爷去世后,大少爷还小,要专心读书考取功名,产业的事就没人过问了。府里就都默认产业由二爷打理,这几年二爷充进公中的银子越来越多,显然就是一家之主,夫人如今不闻世事,老夫人也把中馈交给了二夫人负责。”
现在大房孤儿寡母的,都要靠着二房过活,二房的人在府里神气得厉害,连下人都挤破了头想去二房做事。 ↑返回顶部↑
诩诗书世家,瞧不起世代经商的外祖家,不许父亲上门提亲,虽然后来在父亲的坚持下同意了婚事,可对外祖父一家还是没有好脸色。外祖父硬气,不想被人瞧不起,因此也渐渐减少了与母亲的往来。
大表哥很是客气,解释说是去庄子收账才来晚了,几番留自己在家中小住一段时日,表兄妹之间好好亲近亲近。但荣茵和哥哥自小就没有来过苏州,也没有见过母亲的亲人们,更没有听母亲提起过,想来隔阂已深,外祖一家怕是不愿见到自己,荣茵也不想强求。
原本以为不会与外祖家再有任何往来,不想大表哥对自己照顾周到。听说自己要在道观禅修,亲自帮自己打点好一切事宜,还派小厮长安隔三差五上山来看看,差些什么都能及时送来,荣茵心里充满了感激。在这陌生的苏州府,至少还有人关心自己,与表哥也渐渐亲近起来。
回京前,大表哥曾特意到道观找她说话,问她熟不熟悉家中的生意。
荣茵的祖父生前虽然有几房妾室,可都没有生下孩子,祖母就只生下了父亲二叔还有一位姑姑。父亲在世时,因身处官场多有不便,家中的生意就一直交给二叔打理,因此,荣茵对此一点都不知情。
见荣茵表情迷茫,罗成只能直说:“不瞒表妹,罗家这几年在苏州生意场上被一个外来的泰兴商号挤兑得厉害,如今更是到了举步维艰的境地。表哥今天之所以告诉你,是因为表哥多方打听到,该商号的二当家是京城人士,姓荣。”
荣茵这才反应过来,大表哥怀疑这商号背后是荣家,这怎么可能!
“表哥,家中的铺子和生意都是二叔在打理,可二叔不可能故意欺压外祖父的铺子……”荣罗两家虽为姻亲,早年却互生龃龉,私下早就断绝了往来,祖母至今言语中都还存着不满,荣茵想到二叔冷硬的脸,对罗氏商号动手也不是不可能。
可是罗氏商号盘踞苏州多年,父亲在世时又严禁二叔借着自己的官威做生意,荣家祖上也没有出过巨贾富商,断不可能有这个能力,这其中会不会有误会?
荣茵实在不愿两家关系进一步恶化,于是又问:“大表哥,荣家在京城虽然也算有头有脸的人家,可是父亲在世时不过四品府丞,且也没有这个能力将手伸到南方来,你打听到的这个消息属实吗?”
这也是罗成觉得蹊跷的地方,泰兴商号出现时间不过五载,却横行无忌,扩张极快,这背后定有官场势力相护,荣茵说的极是,荣家自大姑父去世后,是不可能有能力做到的。
“表妹勿急,表哥也不确定就是你二叔,所以此次是想请表妹回京之后帮忙打听打听。只是……,若表妹为难,表哥另想他法。”
荣茵颔首,大表哥能想到的,她也猜到了,这个事恐怕不简单,她一个闺阁女子,能做的也不多。虽然如此她还是答应了表哥尽量帮忙查查,她也不忍心让祖父的一生心血付之东流。
第二天范妈妈来的时候,荣茵正坐在西次间的炕上给香囊缝边,窗户开着,一抬头就看得到院中的丹桂。这香囊是用黛色锦缎做的,荣茵觉得单调,还在上面绣了读书人都爱的“四君子”之一的墨竹。
“昨儿秋燕回去就跟我说姑娘的女红比以前长进了不少,今日一看,果真如此,不错,不错。”范妈妈赞不绝口。
荣茵知道范妈妈这是鼓励她呢,反正也要等桂花晒干,就先把绣绷放到一旁,把范妈妈拉到自己身旁坐下,叫琴棋沏一壶六安瓜片上来。
“妈妈请坐,我昨天想了想,女红还是要跟着专门的师傅学,也不知道如今四妹妹和婉清表妹有没有师傅?”荣茵想过了,单独找一位师傅挺兴师动众的,不如跟着四妹妹和婉莹表妹一起学。
范妈妈感到很欣慰,姑娘经此一遭,人懂事了不少,小时候不知道气走了多少个师傅,如今竟也能耐住性子学女红了。
“有呢,府上请了一位擅长苏绣的沈娘子,住在西跨院,奴婢这就去帮您问问。”
“妈妈不急,我还有些事要问。”琴棋这时把茶端了上来,荣茵倒了一杯茶递给范妈妈,接着说,“我昨儿听秋燕姐姐说,祖母要把兰姨娘的华哥儿记到二婶名下,等二叔回来就办,二叔出远门了吗?”
范妈妈没有多想,回道:“福建的铺子上出事儿了,正月就出的门,前不久来信说会回来过仲秋,应该也快到了。”如今都七月底了,算算日子,确实也就十几天的功夫了。
“我怎么不记得府上在福建还有铺子……”荣茵端起茶杯,啜了口。
“是二爷前几年捣鼓来的,做的什么营生奴婢也不清楚,想来是大生意,不然二爷不会亲自去。”
岂止是大,应该还很赚钱,只是这么赚钱的生意没道理二叔远在京城会知道,他是搭上了什么人脉吗?想到这儿,荣茵放下茶杯,朝着范妈妈的方向压低了声音又问:“范妈妈对府中铺子上的事了解多少?”
第10章 刁奴刁奴
范妈妈面色微动,她虽是跟着夫人陪嫁过来的,但说到底也只是个仆人,有些事没有资格说。
荣茵看出来了范妈妈的犹豫,便安慰道:“妈妈有话直说便是,您是母亲的陪嫁,对母亲忠心耿耿,又从小看着我和哥哥长大,没有什么话是说不得的。”
范妈妈思索片刻,才开口:“姑娘也知道,之前大爷在时,府中的产业就在二爷手上,大爷不过偶尔过问;大爷去世后,大少爷还小,要专心读书考取功名,产业的事就没人过问了。府里就都默认产业由二爷打理,这几年二爷充进公中的银子越来越多,显然就是一家之主,夫人如今不闻世事,老夫人也把中馈交给了二夫人负责。”
现在大房孤儿寡母的,都要靠着二房过活,二房的人在府里神气得厉害,连下人都挤破了头想去二房做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