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882节(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比如,弘文馆、崇文馆属贵族学校,专收皇帝、皇太后、皇后的亲属和宰相等高级官员的儿子,名额一共五十名。
  能入两馆者,全靠血脉加持。
  国子学收文武三品以上高级官员的子孙,限三百名。
  太学收文武五品以上中级官员的子孙,限五百名。
  四门学收文武七品以上低级官员的儿子,限五百名,又收地方庶民中俊秀青年,限八百名。
  这些学校,等级越高,名额越少,等级低些,名额渐次增多。
  这种家天下的思想,一定要摒弃,纯粹扼杀潜在天才。
  因为许多贵族后代,都是废物,即便有幸进入弘文馆,也是朽木不可雕也。
  看看杨国忠当宰相的那里面,凡进士科状元及第者,多半是姓杨的。
  自己的儿子大字不识几个,竟然差点被点为状元。
  从今以后,长安的学院,要逐步在长安、洛阳设为大学,重新分配学科,并加入新的学科。
  不可能使贵族没有优势,但会压缩贵族子弟名额,并进行考试。每一个学校都会扩大人数,以郡学最优异的学生,进入长安、洛阳的大学。
  包括济生堂,可以改为济生堂大学。
  郡的济生堂改为济生堂大学某某附属学院。
  制度化,一体化。
  五位宰相听到李瑄的描述,都觉得任重而道远。
  他们都知道李瑄在标定儒家思想的时候,又非常在意天文地理数学等学科。
  又极为重视法律、医学、工匠、商学等。
  这样的谋划要一步步来。
  “这是朕研究出的注音法,尽快要普及乡学,使学生能快速掌握汉字……”
  李瑄又将一份拼音,稍加改变,按照现在的“中原雅音”去注音。
  他向宰相们举例上百个字,用他标准的拼音,向宰相们明白注音的好处。
  学生学字之前,先学拼音。
  以后书籍上,雕版印刷时,标准拼音。
  拼音字典,也可以弄出来。
  能最大程度使学生掌握读书识字。
  在汉代的时候,华夏就有反切法,算是一种拼音的雏形。
  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来注音,前一个字取声母,后一个字取韵母和声调。
  但这种注音太麻烦,且效率低。
  没有字母一样简单明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