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849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文武百官则肃然起敬,随时准备迎接继位大典。
  特别是李瑄的死忠亲信,只有李瑄登上皇位,他们才能倾尽全力,毫无顾忌去辅佐。
  他们比李瑄更急。
  又一日,刘单请示李瑄后,拜访诸大臣。
  使文武大臣入兴庆宫,劝说李隆基禅位。
  跃龙殿。
  以宰相李岘为首,裴遵庆、路嗣恭、封常清、韦见素等大臣向李隆基拜见。
  “圣人圣德昭彰,治世之功斐然,开元盛世,自古未及。然太子贤明,德才兼备,且年富力强,文治武功。吐蕃、回纥、大食、契丹、奚,皆因太子而征服;又为国家开拓万里疆域,找寻黄河源头。今四海虽平,但危机四伏,隐患丛生。而圣人年老力衰,恐力不能及,正宜顺天应人,传大位与太子,使圣人可享悠游之福,太子能展宏图之志,大唐江山社稷亦可得永固之基,此诚千秋之善举,万代之佳话也……”
  作为宰相的李岘最先上书。
  李瑄在继位太子的那一刻,就代表不顾后世的争论,木已成舟,李岘认为圣人现在退位是最好的时机。
  如果一直等着圣人寿终正寝,必然会给地方郡守、一些顽固大臣期待与机会,不利于国家。
  “信安王是忠臣,怎么能有你这种后代?”
  李隆基瞪着李岘。
  他何尝不知已受不住皇位,但想放下太困难了。
  “圣人明鉴,当此之时,禅位之举,于国于家,皆为至善。古之圣君不乏禅让之举,如尧禅舜,舜禅禹,皆成美谈。圣人比肩尧舜,当顾全大局。”
  裴遵庆也出列向李隆基说道。
  大势所趋,他也认为大唐必然要做出一个了结,进入新纪元。
  李隆基的时代,将要过去。
  天宝后期的民不聊生,安禄山的叛乱,放弃长安逃跑,让李隆基晚节不保。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如果不是李瑄,大唐神器真有可能被安禄山那杂胡窃取。
  裴遵庆言后,其他大臣也纷纷劝谏,一副为国为民的模样。
  “好了!好了!退下去吧,一天之内,朕会答复!”
  气急败坏的李隆基不想听文武大臣唠叨。
  朝野全部让他退位,而且还要面对李瑄的咄咄逼人,使李隆基没有选择的余地。
  “臣等告退!”
  李岘、裴遵庆等大臣面面相觑后,只能退下。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圣人不要把李七郎逼急了。”
  殿中清静后,高力士忧心忡忡的劝说。
  “嘭!”
  “告诉刘单,禅位可以,把玉环娘子还给我!”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