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765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个问题非常敏感,因为李瑄就是最大的节度使。
  但安禄山的叛乱,证明使职差遣的可怕弊端。
  不单单是节度使,连采访使、转运使、盐铁使等,都会经常做出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兵部无戎帐,户部无版图,虞、水不管山川,金、仓不司钱谷,官曹虚设,俸禄枉请。使职差遣已破坏朝廷的行政机构,致使十羊九牧。本王设尚书令的目的,裴员外应该明白,本王治吏,要减裁官职,去除使职。减少财政负担,让真正的贤才能治理地方。”
  李瑄点了点头,向裴遵庆说道。
  唐宋的使职差遣,是华夏历史上不可绕过的一笔,人们褒贬不一。
  李瑄还六部权力,废除中书门下五房,已开始打压差遣官。
  使职差遣制度的优势明显,它最初只是皇帝的一项权宜之计,为的是提高行政效率,同时也为了保密性而不愿意从正式的官僚体系中操办秘密的事情。
  本司之官不治本司之事,要差遣他官来判决;本司之官要治本司之事,须有特别诏令予以交待。
  这让本职官吏非常无奈,也使朝廷用俸禄白白养了许多尸位素餐的官吏。
  在李隆基之前的使职差遣主要负责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例如皇帝特别任命官员前往地方监察、前往重臣家中贺喜、吊唁等。
  李隆基之后,使职差遣制度开始普遍化,这也是使职差遣制度在大唐的最重要变化。
  特别是叛乱以后,地方官吏想法多了起来,他们开始私下谋权,以待时机。
  朝廷不得不通过使职差遣制度特别任命官员,调查地方情况,掌控地方力量。
  这使得使职差遣更普遍。
  在使职差遣普遍化以后,各地设置的差遣官数量也相应增加。
  所以,李瑄要在使职差遣普遍化前,开始对使职整治。
  从裴遵庆的态度中,李瑄看出这位精通吏治的老臣不赞同官职复杂化。
  如果官职复杂化,不一定是利国利民,而是权力剧烈斗争的结果,也可能是权宜之计。
  “如果秦王信任下官,下官会连日连夜拟定以尚书令为首,更改官制,抑制使职的方案。”
  裴遵庆哪还不明白李瑄的意思,他起身向李瑄一拜。
  整饬吏治可以徐徐图之,但官制改革刻不容缓。
  因为李瑄已来到尚书令的位置,而朝廷还处于未运转的状态。
  杨国忠一人兼四十多个使职,这些使职全部是实权,由亲信的副使兼任。
  在朝廷中类似的使职差遣数以百计,这些都需要还给六部、九寺、五监、御史台。
  “吏部尚书的位置,非卿莫属了!”
  李瑄认同裴遵庆,将正三品吏部尚书的位置交给他。
  还使职于职事官,是大势所趋。
  当然,军队方面李瑄还没有动。
  但安西北庭、河西陇右,李瑄不会再设节度使。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