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471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任何时代都会一样。
  大人虎变,小人革面,君子豹变。
  一旦有推行的决心,就要雷厉风行。瞻前顾后,只会顾此失彼。
  看到李瑄的决心后,许多大臣摇头离去。
  只是一开始,李瑄就与大多数文武大臣形同陌路。
  李瑄在家中,除了大臣拜访他以外,还有许多即将参加科举的文人士子,争先向他献诗歌,以及各种文赋作品。
  此举在这个时代被称为“行卷”。
  文人士子通过向达官贵人献出自己以往的得意作品,打响名气,为科举铺设一条通畅的道路。
  每当科举的时候,士人往往会在酒馆茶肆聚集,吟诗作赋,结识同伴。
  这也是打响名气的一种方式。
  因为大唐的科举,非但不糊名,主考官还依靠考生平日里的名气和声誉,来作为阅卷评分的主要参考。
  也就是说,考生平时所作诗文的流传度与知名度,以及声誉的好坏,决定了是否能够被主考官录取。
  这里面水很深,操作空间很大。
  有的时候,单论成绩,本就该中进士,但就是因为名气小,或者没有达官贵人的推崇,所以与进士无缘。
  若与礼部侍郎私下有一定关系,在不糊名的制度下,想不考中进士都难。
  比如天宝二年的科举,就出现著名的考场舞弊事件。
  天宝二年,李林甫领吏部尚书,每日在政事堂,处理国家军政大事。
  他把选事悉委于侍郎宋遥与苗晋卿。
  此时御史中丞张倚深受李隆基宠信,宋遥与苗晋卿想巴结攀附,试图通过张倚受李隆基的赏识。
  这一年科举应选者万计,入等者仅六十四人。
  而状元竟然是张倚之子张奭,群议沸腾。
  因为文武百官都知道张奭是什么货色,甚至比那个时候的李瑄还不如,是南曲青楼常客。
  很明显,是苗晋卿、宋遥为巴结张倚,把他儿子给弄了个状元。
  前蓟县令苏孝韫将此事告安禄山。安禄山找到机会入内言于玄宗,李隆基悉召数十位进士面试,张奭手持试纸,终日不成一字,交了白卷。
  李隆基当场气炸毛了。把张倚赶出长安当太守,苗晋卿、宋遥也一并贬出去为官。
  长安人现在称那次考试为“曳白”。
  因为“行卷”由来已久。
  将卷纸上的名字糊住,看似简单,实则非常困难。
  会受到公卿、士族的强烈反对。
  因为他们是既得利益者,每年大部分进士,都是由公卿造势,或者士族出身。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