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22节(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虽然在朝堂奠定了威势,但李适之心里却异常难受。
  “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后汉时窦宪权倾天下,他的谢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父亲不必心急。”
  李瑄宽慰李适之。
  要知道,李林甫已经当了九年的宰相。李隆基时代,哪怕是姚崇、宋璟、张九龄,都只是拜相三年多。
  两次拜相的张说,总共任宰相不超过五年。
  其他除了“朴实中庸”两次拜相的源乾曜,“应声虫”牛仙客,基本都只是拜相一两年,或者几个月。
  李隆基身边的宦官,后宫宠幸的嫔妃,都有被李林甫收买,总是有意无意说李林甫好话。
  在李林甫当首席宰相的几年里,李隆基实实在在轻松许多,享受乐趣。
  别说李林甫只是犯了小错,就是犯了大错,只要不犯“谋逆”,李隆基都会保下李林甫。
  李林甫嫉贤妒能,难道李隆基不知道吗?
  但他能容忍李隆基的缺点与错误。
  “七郎还有什么计策,让我再斗一斗李林甫。”
  李适之上瘾一样,向李瑄询问。
  “父亲,宰相可不是做这些的。有的事情,过犹不及。在契机未来临的时候,还会招致皇帝厌恶。李林甫能深受皇恩,他的能力和政令也很重要。父亲才拜相五个月,毫无建树。当前要做的,就是在政治上建立自己的影响力,不负黎民百姓。”李瑄起身执父子礼,劝说道。
  “为父糊涂!还是七郎心思缜密!”
  李适之一拍大腿,自责地说道。
  但他心血来潮,又试着询问李瑄:“七郎有什么意见吗?”
  第16章 皇帝召见
  “朝中李林甫党羽,和畏惧李林甫的人太多。父亲可以从地方,召集有名望,且不畏强权的官吏回朝,帮助父亲执行政令。如史学大家吴兢这样的人,这样也有助于父亲在朝野的声望。”
  “盛世主要是整饬吏治,官吏清明,则天下安定。父亲在地方任职十几年,知道一个地方的百姓生活如何,地方太守、县令的品德尤为重要。然当今的太守、县令,多与豪强联合,鱼肉百姓。这是父亲需要留心的。门下省有那么多佐吏,孩儿不懂太多,具体还要看父亲。”
  “另外奴婢问题,也是大唐的隐患。父亲需要发出禁止达官贵人对奴婢残害的法令,并严以监督。现在土地兼并严重,许多贫苦人家卖儿女为奴婢,官吏不作为,让盛世蒙上阴云。”
  “这只是孩儿的一些刍荛之见。真正能兼济天下的政策,需要结合百姓、地域、天时去制定,孩儿还远远无法做到。”
  李瑄沉吟片刻后,说出一点建议。
  他刚来大唐不久,还需要增长知识,丰富阅历,了解天南地北风土人情。
  不然说的再多,也只是纸上谈兵。
  “虽然七郎的见解简单,却是宰相的志向。七郎还知吴兢,让为父意想不到。”
  李适之赞许地点了点头。
  吴兢为人耿直,敢犯颜直谏。是当代最著名的史学大家,已经修史四十多年,在朝野内有巨大威望。
  皇帝都经常过问吴兢的去向,但李林甫觉得吴兢不好控制,以吴兢年老为由不用。
  曾经宰相张说为求吴兢改几个字,不惜下跪。但被吴兢毫不留情地拒绝。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