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月 第153节(2 / 4)
但是争名夺利,奔现权财的事,时间一久,总会漏风出来。
景泰二十年三月的小型科考,到九月的正式科考,再到翌年三月的科考,参加人数越来多,门槛越来也有低。越多的人参与科考,说明新政推行甚好。历朝历代,凡是涉及政务改革或是推行的,从来都是艰难万分,阻力无数。旁的不说,便是明光初年,苏彦对于律法的调整,只是其中部分的修改,己身便多次遭遇暗杀,且直到景泰二年方得以实行。是故此番新政能在短短三四年的时间内,推行到国中十中之三的地域,覆盖三州七十三郡,年仅二十六岁的抱素楼新任掌楼人方贻可谓功不可没。
但弊病也是从这处开始的。
越多的人参与科考,门槛又低,上交的卷宗成绩却越来越好。审卷之后开卷,观其策论、诗赋等,总是让人难以取舍,仿若在一夕之间,大魏不识字者去半,能诵诗篇者如过江之鲫,可论时政者多如牛毛。
如此便只能放宽原本的官位配比,给予官职。给予了官职,就需配以对等的俸禄和权力。慢慢地,掌管财政的大司农开始发愁,各地的监察刺史也分身乏术,因为官员甚多,难以监察到位。
若只是这样倒还好,然这些上任的人中,才华似昙花一现,全耗在数场科考间,待真正上台后便平庸至极。然平庸也罢了,有部分根本是酒囊饭袋,素位尸餐。
慢慢地,各地隐隐出现民怨。有说才华者代人参试,有说商贾贩卖书册试题,有说郡县父母官接受贿赂徇私舞弊……
这些声音由三千卫传到女帝耳中时,方贻和韩云多少也害怕。
然女帝卧在上林苑封凉台的虎圈观中观虎斗,听三千卫首领夷安长公主汇报,只觉耳畔嘈嘈,眼前扰扰,神思时断时续,只寻来方贻问过,后让其督促座下官员内部审查。
夷安愤而无话,方贻拱手退下。
这一日是景泰二十一年初夏,第五届新政科考即将开始。从建章宫出来,光禄勋车驾行径执金吾车驾前,恭谦避在边上的方贻想,若是这长公主也不在了,陛下和天下便可以彻底属于他了……
他目送长公主离去,笑笑上车,自己贪心了些。
天下可与中山王分而坐之,师姐唯他独有便可。
既然女帝开了口,要求他座下协理新政的官员自纠自查,复命于他,他自然妥帖办好,两月后拎出七人以受贿罪交给廷尉处。
女帝很是满意。
却不想九月初一开考当日,有十二位学子脱袍散发高歌“假贤士攀罗裙天下晓,真文章散海内无人闻”,后撞死于抱素楼门前铜龟台上,楼门两侧十字上鲜血淋漓。
随之而来的是从弘农、凉州等十余处官员的联名检举,一路人马接力,跨度数百里。有明面高喊“佞臣方贻,韩云,官官相护,徇私舞弊,借新政之由,养己之人,控权与财,乃国之蛀虫尔,请君清君侧。”有暗里护证据九死一生欲要送入建章宫的。
然明暗两部分人之昭昭愿望,都不曾圆满达到。
站在明台上本就引火赴死的人接连倒下,护送证据的人更是将将见到皇城一脚,便毙命于刀口,在最后一口气中,看卷宗书册同自己躯体一同被焚化,消失于天地间。
于是,世人原本只是对奸臣的痛恨,逐渐上升至为君者。
民怨中的骂声,尚且不是太难听,大抵是感念女帝前十余年的殚精竭虑,鼓励开办学堂,开辟底层晋升空间,减少税收便民生计,真实地照顾惠利过民生。是故能理解她病中无力,一时昏庸,只盼着她早日清醒,肃清宇内。
女帝休养于建章宫中,原并无动作,是夷安冒死请谏,将百姓不敢骂的话语骂出,后卸冠交笏欲辞官离去,如此激起女帝一丝灵台的清明。
却闻女帝略带几分不耐,叹了口气道,“连苏恪都开始骂朕了?”
苏彦死后,江见月并无太大反应,唯一的举措便是同意了苏瑜的恳求。苏瑜请求回去荆州任职,哪怕是官降一些皆无妨。
他的理由现实又充分。
他道,“臣余生一点绵薄之力,还想奉献于家国社稷。然幽州处确实偏僻,恐行走艰难,故想回荆州。且如今幽州地界有杨素得臣昔年卷宗,定可治理。而荆州处臣也待过,尚且熟悉。”这些理由中,话外因再不明显不过,苏彦无故死在幽州,苏瑜怕凶手斩草除根连他也不肯放过。
江见月没有不允的道理,遂平级调任,让他前往荆州。如此苏恪也跟着去了那处。
苏恪先后历丧女,家门败,手足亡,天之骄女云端坠入泥潭。即将至天命的妇人,大抵真的有些觉知出了天命的味道,竟在半百年岁里通透了几分。
闻她在荆州苏瑜的郡县内,清醒时开始缝制足靴,围巾,上绣牡丹花,说是给军中战士御寒。是学她两位手足模样,奉献余力。但她清醒时候不多,又说要送去幽州,给她在那里定居的女儿女婿添衣保暖。
是前些年的事了,苏瑜遂将自己的俸禄都给了她,组织周遭妇孺一起缝制衣袍,尽其心力。江见月听说后,让夷安和温如吟从早年布施的银钱中挪出部分,佚名资助。 ↑返回顶部↑
景泰二十年三月的小型科考,到九月的正式科考,再到翌年三月的科考,参加人数越来多,门槛越来也有低。越多的人参与科考,说明新政推行甚好。历朝历代,凡是涉及政务改革或是推行的,从来都是艰难万分,阻力无数。旁的不说,便是明光初年,苏彦对于律法的调整,只是其中部分的修改,己身便多次遭遇暗杀,且直到景泰二年方得以实行。是故此番新政能在短短三四年的时间内,推行到国中十中之三的地域,覆盖三州七十三郡,年仅二十六岁的抱素楼新任掌楼人方贻可谓功不可没。
但弊病也是从这处开始的。
越多的人参与科考,门槛又低,上交的卷宗成绩却越来越好。审卷之后开卷,观其策论、诗赋等,总是让人难以取舍,仿若在一夕之间,大魏不识字者去半,能诵诗篇者如过江之鲫,可论时政者多如牛毛。
如此便只能放宽原本的官位配比,给予官职。给予了官职,就需配以对等的俸禄和权力。慢慢地,掌管财政的大司农开始发愁,各地的监察刺史也分身乏术,因为官员甚多,难以监察到位。
若只是这样倒还好,然这些上任的人中,才华似昙花一现,全耗在数场科考间,待真正上台后便平庸至极。然平庸也罢了,有部分根本是酒囊饭袋,素位尸餐。
慢慢地,各地隐隐出现民怨。有说才华者代人参试,有说商贾贩卖书册试题,有说郡县父母官接受贿赂徇私舞弊……
这些声音由三千卫传到女帝耳中时,方贻和韩云多少也害怕。
然女帝卧在上林苑封凉台的虎圈观中观虎斗,听三千卫首领夷安长公主汇报,只觉耳畔嘈嘈,眼前扰扰,神思时断时续,只寻来方贻问过,后让其督促座下官员内部审查。
夷安愤而无话,方贻拱手退下。
这一日是景泰二十一年初夏,第五届新政科考即将开始。从建章宫出来,光禄勋车驾行径执金吾车驾前,恭谦避在边上的方贻想,若是这长公主也不在了,陛下和天下便可以彻底属于他了……
他目送长公主离去,笑笑上车,自己贪心了些。
天下可与中山王分而坐之,师姐唯他独有便可。
既然女帝开了口,要求他座下协理新政的官员自纠自查,复命于他,他自然妥帖办好,两月后拎出七人以受贿罪交给廷尉处。
女帝很是满意。
却不想九月初一开考当日,有十二位学子脱袍散发高歌“假贤士攀罗裙天下晓,真文章散海内无人闻”,后撞死于抱素楼门前铜龟台上,楼门两侧十字上鲜血淋漓。
随之而来的是从弘农、凉州等十余处官员的联名检举,一路人马接力,跨度数百里。有明面高喊“佞臣方贻,韩云,官官相护,徇私舞弊,借新政之由,养己之人,控权与财,乃国之蛀虫尔,请君清君侧。”有暗里护证据九死一生欲要送入建章宫的。
然明暗两部分人之昭昭愿望,都不曾圆满达到。
站在明台上本就引火赴死的人接连倒下,护送证据的人更是将将见到皇城一脚,便毙命于刀口,在最后一口气中,看卷宗书册同自己躯体一同被焚化,消失于天地间。
于是,世人原本只是对奸臣的痛恨,逐渐上升至为君者。
民怨中的骂声,尚且不是太难听,大抵是感念女帝前十余年的殚精竭虑,鼓励开办学堂,开辟底层晋升空间,减少税收便民生计,真实地照顾惠利过民生。是故能理解她病中无力,一时昏庸,只盼着她早日清醒,肃清宇内。
女帝休养于建章宫中,原并无动作,是夷安冒死请谏,将百姓不敢骂的话语骂出,后卸冠交笏欲辞官离去,如此激起女帝一丝灵台的清明。
却闻女帝略带几分不耐,叹了口气道,“连苏恪都开始骂朕了?”
苏彦死后,江见月并无太大反应,唯一的举措便是同意了苏瑜的恳求。苏瑜请求回去荆州任职,哪怕是官降一些皆无妨。
他的理由现实又充分。
他道,“臣余生一点绵薄之力,还想奉献于家国社稷。然幽州处确实偏僻,恐行走艰难,故想回荆州。且如今幽州地界有杨素得臣昔年卷宗,定可治理。而荆州处臣也待过,尚且熟悉。”这些理由中,话外因再不明显不过,苏彦无故死在幽州,苏瑜怕凶手斩草除根连他也不肯放过。
江见月没有不允的道理,遂平级调任,让他前往荆州。如此苏恪也跟着去了那处。
苏恪先后历丧女,家门败,手足亡,天之骄女云端坠入泥潭。即将至天命的妇人,大抵真的有些觉知出了天命的味道,竟在半百年岁里通透了几分。
闻她在荆州苏瑜的郡县内,清醒时开始缝制足靴,围巾,上绣牡丹花,说是给军中战士御寒。是学她两位手足模样,奉献余力。但她清醒时候不多,又说要送去幽州,给她在那里定居的女儿女婿添衣保暖。
是前些年的事了,苏瑜遂将自己的俸禄都给了她,组织周遭妇孺一起缝制衣袍,尽其心力。江见月听说后,让夷安和温如吟从早年布施的银钱中挪出部分,佚名资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