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时髦亲妈[九零] 第142节(1 / 4)
下头还有两个妹妹,那两个妹妹早年就嫁出去了,不过离老家近,后面他母亲生病,就是其中一个妹妹照料的,那会儿张明远每月从工资里面拿出来一笔钱,寄给妹妹当做照顾母亲的生活费,还因为这跟大哥闹了一场矛盾。
大哥觉得当年他们父亲也是他照料的,但张明远给的钱就不如给妹妹的多。
当然,张明远却不是这样想。
养儿防老,在他心里儿子承担养老,况且那会儿他母亲身子骨也还算硬朗,父亲当年又是有母亲照顾,大哥充其量只是搭把手。
而等到母亲生病的时候,已经到了高龄,生活都没办法自理了,妹妹为了照顾母亲很辛苦,况且当年就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她没得家里的宅基地跟财产(虽然也没什么财产),但在传统观念来说,儿子就该给父母养老。
基于这些考虑,张明远给妹妹的钱就有点多,是参考了当年请保姆的价格给的。
对此,刘菊花也没什么意见。
他们家毕竟是双职工家庭,妹妹能照顾婆婆,相当于给他们两口子减轻了负担,况且女儿总比儿媳妇贴心一些的,也处的来一些,张让他姑姑也没意见,她在老家反正也没什么收入,多了这份收入也不错。
可有人有意见了,他大伯有意见。
本来这事只是私下里说说,有一年过年回去,他大哥半开玩笑半认真的把这件事情扯出来讲,张明远不好当着大哥的面反驳,但刘菊花不爽了,叉着腰跟他大哥算账,把一向精明的大哥怼的无话可说,最后不欢而散收场。
这事儿并非是埋下兄弟不和的隐患,但从这里看的出来,张明达这人挺精明的。
后来他家几个儿子结婚,到了小儿子这里的时候,家里的房子就有些不够住,他跟弟弟商量,想住在张明远的老房子那里。
张明远回来的时候少,但老家也是盖了楼房的,装修的也还算不错,每年就住个十来天,屋子长期不住人,好几次回去家里的地板都松了。
于是张明远跟老伴商量了一下,就让他侄子住在一楼,顺便经常把二楼打扫一下,防止房子长期不住人坏掉。
因为这件事情,两兄弟之间的关系还稍微缓和了一些。
楼小乔还是第一次听人说起张让老家的事情,她一个新媳妇自然不好说什么,但她眼睛发亮的当一个合格的吃瓜群众。
刘菊花气的要跳起来,连连说了三个“好”字,又在原地转了三圈,这才颤抖着手说:“你现在给你们村书记打电话,问问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张明远是家里几个兄弟姐妹里面混的最好的,平常也有照拂其他兄弟姐妹的自觉,但大哥这事儿办的也是不地道了,这叫他在家里怎么做人,不知道的还会说他联合自己家侄子欺负媳妇。
所以他沉着脸,马上给村支书打了个电话,叽里咕噜的讲了半天,语速快的时候楼小乔没怎么听懂,但听话里话外的意思,他大哥是把那栋房子给昧下来了,还在老家放话说,自己没伺候父母终老尽孝,所以老家的房子就不要了,早就把房子给了侄子。
这下连张明远都不淡定了,用老家话跟对方对骂了几句,大意是那房子是到了他手里自己盖的,跟父母有蛋关系,扯出这种话来黑他的房子,这个理由谁听了能说的过去?
张明远是个当领导的人,就算没在老家,身边的同事同学圈子自然是差不了,一来二去的喷了几句,又打了几个电话回去,就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
几年前张明达找弟弟“借”房子住,就是为了给后面要做的事情埋个伏笔,那会儿虽说还没传出要拆迁的风声,但张明远已经在打弟弟这个房子的主意了。
亲戚之间借钱什么的常见,借房子的却不常有。
那会儿刘菊花是不乐意借的。
还是因为那年过年回去,家里的地板砖都松了几块,加上大哥主动示好,张明远不好驳大哥的面子,便把房子借了,等他们一走,大哥便放出弟弟要把这房子给他儿子的风声出去,没过多久居然拿出赠与的授权书,这房子就过在了张明达的名下。
所以要说他做这事的初衷是为了拆迁,这事儿就冤枉他了,那会儿确实不知道要拆迁。
这次要没有拆迁的事,大伯家里还真说不定占着这房子几十年,最后就成了他们的了。
第74章
但这不是才几年功夫吗,这房子是谁盖的,村里人应该都很清楚,亲戚们也都没死完,所以表妹一听说了拆迁协议是大舅签的,就觉得不对劲,赶紧给小舅打了电话过来。
刘菊花说:“好嘛,我就说你哥哥没安好心,怎么那一年还给我们打扫卫生,而且他们说不定早就住到咱们的屋子里去了,就你相信亲兄弟,可你亲兄弟有没有做人呢,他这个人一向是算计的厉害的,两口子一窝的货色,于淑芬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返回顶部↑
大哥觉得当年他们父亲也是他照料的,但张明远给的钱就不如给妹妹的多。
当然,张明远却不是这样想。
养儿防老,在他心里儿子承担养老,况且那会儿他母亲身子骨也还算硬朗,父亲当年又是有母亲照顾,大哥充其量只是搭把手。
而等到母亲生病的时候,已经到了高龄,生活都没办法自理了,妹妹为了照顾母亲很辛苦,况且当年就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她没得家里的宅基地跟财产(虽然也没什么财产),但在传统观念来说,儿子就该给父母养老。
基于这些考虑,张明远给妹妹的钱就有点多,是参考了当年请保姆的价格给的。
对此,刘菊花也没什么意见。
他们家毕竟是双职工家庭,妹妹能照顾婆婆,相当于给他们两口子减轻了负担,况且女儿总比儿媳妇贴心一些的,也处的来一些,张让他姑姑也没意见,她在老家反正也没什么收入,多了这份收入也不错。
可有人有意见了,他大伯有意见。
本来这事只是私下里说说,有一年过年回去,他大哥半开玩笑半认真的把这件事情扯出来讲,张明远不好当着大哥的面反驳,但刘菊花不爽了,叉着腰跟他大哥算账,把一向精明的大哥怼的无话可说,最后不欢而散收场。
这事儿并非是埋下兄弟不和的隐患,但从这里看的出来,张明达这人挺精明的。
后来他家几个儿子结婚,到了小儿子这里的时候,家里的房子就有些不够住,他跟弟弟商量,想住在张明远的老房子那里。
张明远回来的时候少,但老家也是盖了楼房的,装修的也还算不错,每年就住个十来天,屋子长期不住人,好几次回去家里的地板都松了。
于是张明远跟老伴商量了一下,就让他侄子住在一楼,顺便经常把二楼打扫一下,防止房子长期不住人坏掉。
因为这件事情,两兄弟之间的关系还稍微缓和了一些。
楼小乔还是第一次听人说起张让老家的事情,她一个新媳妇自然不好说什么,但她眼睛发亮的当一个合格的吃瓜群众。
刘菊花气的要跳起来,连连说了三个“好”字,又在原地转了三圈,这才颤抖着手说:“你现在给你们村书记打电话,问问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张明远是家里几个兄弟姐妹里面混的最好的,平常也有照拂其他兄弟姐妹的自觉,但大哥这事儿办的也是不地道了,这叫他在家里怎么做人,不知道的还会说他联合自己家侄子欺负媳妇。
所以他沉着脸,马上给村支书打了个电话,叽里咕噜的讲了半天,语速快的时候楼小乔没怎么听懂,但听话里话外的意思,他大哥是把那栋房子给昧下来了,还在老家放话说,自己没伺候父母终老尽孝,所以老家的房子就不要了,早就把房子给了侄子。
这下连张明远都不淡定了,用老家话跟对方对骂了几句,大意是那房子是到了他手里自己盖的,跟父母有蛋关系,扯出这种话来黑他的房子,这个理由谁听了能说的过去?
张明远是个当领导的人,就算没在老家,身边的同事同学圈子自然是差不了,一来二去的喷了几句,又打了几个电话回去,就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
几年前张明达找弟弟“借”房子住,就是为了给后面要做的事情埋个伏笔,那会儿虽说还没传出要拆迁的风声,但张明远已经在打弟弟这个房子的主意了。
亲戚之间借钱什么的常见,借房子的却不常有。
那会儿刘菊花是不乐意借的。
还是因为那年过年回去,家里的地板砖都松了几块,加上大哥主动示好,张明远不好驳大哥的面子,便把房子借了,等他们一走,大哥便放出弟弟要把这房子给他儿子的风声出去,没过多久居然拿出赠与的授权书,这房子就过在了张明达的名下。
所以要说他做这事的初衷是为了拆迁,这事儿就冤枉他了,那会儿确实不知道要拆迁。
这次要没有拆迁的事,大伯家里还真说不定占着这房子几十年,最后就成了他们的了。
第74章
但这不是才几年功夫吗,这房子是谁盖的,村里人应该都很清楚,亲戚们也都没死完,所以表妹一听说了拆迁协议是大舅签的,就觉得不对劲,赶紧给小舅打了电话过来。
刘菊花说:“好嘛,我就说你哥哥没安好心,怎么那一年还给我们打扫卫生,而且他们说不定早就住到咱们的屋子里去了,就你相信亲兄弟,可你亲兄弟有没有做人呢,他这个人一向是算计的厉害的,两口子一窝的货色,于淑芬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