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当然不。”
  开弓没有回头箭,现在她不会、也不能收手了。
  然而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 最终让谢况下令解除临淮公主的禁足的契机,其实是谢冲。
  前线传来捷报, 江夏王大胜燕军, 王师顺利收服合肥,北伐的第一仗旗开得胜。
  皇帝大喜过望, 亲自下诏嘉奖谢冲, 还让留在京城的谢义远先代父领赏。
  该是举国同庆的时候, 那么谢宜瑶还禁着足就有些不妥了, 且谢况也觉得关她这么久也差不多了,也就顺势而为。
  然而,京城洋溢着喜气的状态没有持续太久, 江夏王带领的军队顺利取下合肥,对寿阳却久攻不下。
  楚军采取的策略是围城,企图消耗城中燕军实力。夏季潮湿闷热的环境并不适合披甲执兵的将士们作战,尤其是对习惯了寒冷气候的北人而言。然而一旦到了秋天,北燕的粮草问题将会得到缓解,北人也更适应气候,到时候局势会渐渐变得对南楚不利。
  北燕在寿阳守城的将领虽不善战,但懂如何守城,心气更比合肥的那位要坚毅许多。
  相持的状态看不到结束的尽头,楚军虽然粮草补给不成问题,可士气却一点一滴地衰落下去,谢冲见状,只留下了少数围城的将士,自己则带着大部队退后休整。
  收复淮南的几座城池是谢况给出的最低目标,朝中许多大臣也都支持速战速决,希望趁着北燕援军未至切断补给,并组织一波又一波的攻城。
  谢况也向前线发去好几封军书,语气虽不强硬,但言辞中处处透露着希望谢冲能够早日拿下寿阳。
  然而谢冲并没能回应众人的期待,反而将大军拖在合肥,美其名曰抚慰城中百姓,同时等待秋天补充粮草后再出兵。
  明明顺利攻占了合肥,但谢冲却没有愈战愈勇,反而心生却意,谢况觉着实在奇怪,可具体的诱因恐怕要到前线军中去才能查明。
  但皇帝若是派人到前线,表现出对于将领的不信任来,恐怕会适得其反,坏了军心。
  因此,远在京城的谢况也束手无策。
  谢宜瑶知道,谢冲是害怕了。
  现在他的肩上担负着南楚上至帝王下至军民对于收复故土的期待与执念,比起动力,这份期待对于谢冲来说更是一种无名的压力。
  谢宜瑶想起同样曾经按兵不动、不听君令的郭遐,和谢冲不同,他当年的举步不前更多是出于利益。谢况出于多方考量保下了郭遐,这次他驻守姑孰并整装待发,显然有戴罪立功的想法,因此并不愁他再次上演临阵脱逃。
  但谢冲却没有一个迫切得可以将性命当作赌注的动机,他就算吃了败仗,也不必担心因此被谢况严惩,或者是丢了性命。
  要是少了谢冲,谢况就少了一个能信任的臂膀。
  谢冲就是吃准了这一点,所以在身家性命和北伐胜败之间,他毫无疑问选择保全前者。
  以谢宜瑶对四叔的了解,她对目前的情况并不感到意外,践行宴上谢冲的态度已经预示了一切。
  何况前世他也曾做出过类似的举动,这就是她不同意沈蕴芳的计划的原因,不加干预都尚且如此了,要是用言语刺激谢冲,不知道要变成什么样子。
  而这一切真正的问题出在谢况身上。
  他和谢冲做了几十年兄弟,对谢冲的了解肯定不输谢宜瑶,却还是要让谢冲做这次北伐的主帅。
  谢冲那头举棋不定,朝堂这边一时半会也没有对策,毕竟他按兵不动的理由还算说过得去,也表示秋天便会出兵,明面上确实没什么好指摘的。
  况且皇帝都并未说什么,他们这些大臣也犯不着自找麻烦。
  两军尚未交锋,不了解军事的老百姓们自然也无暇担心战事,相比之下,米价和赋税更值得他们关注。
  京城是中一如往常,地方乡县就更不必多说了,从前是怎么过,如今依然是怎么过。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