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2 / 3)
但她实在是另有担忧:当初的谢刺史,如今的皇帝陛下,是指名她留下的。
是不是因为怀疑她知道些事,生怕她走漏了消息?
那她要是跟着谢宜瑶去京城,会不会遭到什么不幸的事?
虽然若皇帝当真忌惮她,又怎么会就这样放心谢宜瑶孤身到襄阳来,还住到旧邸里来呢?但徐梅香是个很惜命的人,她是万不敢冒险的。
谢宜瑶看徐梅香一幅纠结的样子,也不在这个问题上继续深究。
“当然还是要看徐阿姨的意思,阿姨若是不愿意,那我也不会逼着你的。我如今虽是公主,但阿姨在我小时候是如何照顾我的,我都没有忘记。且你还是长辈,这小辈尊敬长辈的道理我还是懂的。”
徐梅香终于开了口:“这事非同小可,还望殿下让老身再考虑考虑。”
“不急,”谢宜瑶微笑道,“我一时半会还不会回京,现在说了不过是好让你早作打算。”
虽然谢冰和谢宜瑶提过回京的事,但如今长江沿线多个城镇戒备,谢宜瑶不愿在这种关头借用人力来护送自己,而且她还想留在这儿看看义阳的情况。
“多谢殿下为老身着想。”
徐梅香松了口气,没想到谢宜瑶突然放下茶杯,道:“灵鹊,你去前头把门把着。”
灵鹊闻言乖乖去了,徐梅香的心又提了起来。
第27章 陈年旧事(二) 一条白绫意味着什么,……
要说有什么事值得让谢宜瑶支开灵鹊的, 恐怕就只有袁盼当年的死了。
谢宜瑶看灵鹊走了出去,先安抚起徐梅香:“阿姨莫紧张。只是这事毕竟是我们家私事,不好叫外人听去的。”
徐梅香连连称是, 可谁都知道谢家的家事, 如今可不仅仅是家事了。
一个不小心, 那就是要掉脑袋的。
谢宜瑶端起茶杯,轻轻吹散热气,抿了一口,随后说道:“当年我们几个小的都住在西边,家里大人住在东边。所以当年阿母……等我赶到的时候, 已经是有不少人围着了。我还记得他们说, 你是一个发现的。”
徐梅香眼眸暗了暗:“那时我一直贴身侍候她,自然是我第一个发现。可惜我还是慢了一步,发现的时候, 已经是救不回来了。”
她说这话的语气很平静,就像那不是四年前, 而是四十年前一样。但谁都不知道这四年来,徐梅香没有一日能忘掉那个场景, 她只是早已变得麻木。
谢宜瑶问:“当时你去做什么了, 才留下她一个人?”
“也没什么,”徐梅香实话实说, “她不过是让我去库房里挑几匹花样好的布来, 好做新的衣裳。很寻常的一件事, 若不是后来发生那件事, 断然记不得的。”
“我记得库房离这里不远,你去了多久?”
“那布很快就找到了,来回没有半炷香的时间。”
这么说, 多半是徐阿姨一走,阿母就动手了,她提前把人支开,可见还是自己拿定主意的。
如果是有人加害袁盼,能抓准这么好的时机是很难的,故而没人怀疑袁盼的死因有古怪。
可十六岁的谢宜瑶,作为袁盼的女儿,却凭直觉认为不对劲。
即使她知道阿母和阿父每次见面都只有争吵,也不觉得袁盼会做出这种事。
可惜她没有任何能证明她猜想的证据。
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多,谢宜瑶好像也能理解一些了,人是复杂的,她也并不真正了解阿母,不能保证当年袁盼真的没有死志,所以渐渐地也就接受“事实”。 ↑返回顶部↑
是不是因为怀疑她知道些事,生怕她走漏了消息?
那她要是跟着谢宜瑶去京城,会不会遭到什么不幸的事?
虽然若皇帝当真忌惮她,又怎么会就这样放心谢宜瑶孤身到襄阳来,还住到旧邸里来呢?但徐梅香是个很惜命的人,她是万不敢冒险的。
谢宜瑶看徐梅香一幅纠结的样子,也不在这个问题上继续深究。
“当然还是要看徐阿姨的意思,阿姨若是不愿意,那我也不会逼着你的。我如今虽是公主,但阿姨在我小时候是如何照顾我的,我都没有忘记。且你还是长辈,这小辈尊敬长辈的道理我还是懂的。”
徐梅香终于开了口:“这事非同小可,还望殿下让老身再考虑考虑。”
“不急,”谢宜瑶微笑道,“我一时半会还不会回京,现在说了不过是好让你早作打算。”
虽然谢冰和谢宜瑶提过回京的事,但如今长江沿线多个城镇戒备,谢宜瑶不愿在这种关头借用人力来护送自己,而且她还想留在这儿看看义阳的情况。
“多谢殿下为老身着想。”
徐梅香松了口气,没想到谢宜瑶突然放下茶杯,道:“灵鹊,你去前头把门把着。”
灵鹊闻言乖乖去了,徐梅香的心又提了起来。
第27章 陈年旧事(二) 一条白绫意味着什么,……
要说有什么事值得让谢宜瑶支开灵鹊的, 恐怕就只有袁盼当年的死了。
谢宜瑶看灵鹊走了出去,先安抚起徐梅香:“阿姨莫紧张。只是这事毕竟是我们家私事,不好叫外人听去的。”
徐梅香连连称是, 可谁都知道谢家的家事, 如今可不仅仅是家事了。
一个不小心, 那就是要掉脑袋的。
谢宜瑶端起茶杯,轻轻吹散热气,抿了一口,随后说道:“当年我们几个小的都住在西边,家里大人住在东边。所以当年阿母……等我赶到的时候, 已经是有不少人围着了。我还记得他们说, 你是一个发现的。”
徐梅香眼眸暗了暗:“那时我一直贴身侍候她,自然是我第一个发现。可惜我还是慢了一步,发现的时候, 已经是救不回来了。”
她说这话的语气很平静,就像那不是四年前, 而是四十年前一样。但谁都不知道这四年来,徐梅香没有一日能忘掉那个场景, 她只是早已变得麻木。
谢宜瑶问:“当时你去做什么了, 才留下她一个人?”
“也没什么,”徐梅香实话实说, “她不过是让我去库房里挑几匹花样好的布来, 好做新的衣裳。很寻常的一件事, 若不是后来发生那件事, 断然记不得的。”
“我记得库房离这里不远,你去了多久?”
“那布很快就找到了,来回没有半炷香的时间。”
这么说, 多半是徐阿姨一走,阿母就动手了,她提前把人支开,可见还是自己拿定主意的。
如果是有人加害袁盼,能抓准这么好的时机是很难的,故而没人怀疑袁盼的死因有古怪。
可十六岁的谢宜瑶,作为袁盼的女儿,却凭直觉认为不对劲。
即使她知道阿母和阿父每次见面都只有争吵,也不觉得袁盼会做出这种事。
可惜她没有任何能证明她猜想的证据。
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多,谢宜瑶好像也能理解一些了,人是复杂的,她也并不真正了解阿母,不能保证当年袁盼真的没有死志,所以渐渐地也就接受“事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