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嗯。”秦始皇嬴政点了点头,这一声嗯是对扶苏的肯定, 神迹的出现的确让他这个儿子转变了很多。
  之前的公子扶苏和秦始皇的政治理念完全不同,他没有意识到加强皇权的重要性。
  对身边的大臣采取的也是怀柔之策,有恻隐之心是好事,但是作为帝却要不得。
  如今的公子扶苏却知道从皇权出现,以皇帝的视角来分析政局, 这个转变是秦始皇嬴政特别希望看到的。
  “且, 太后武则天能在短短两个月就平定这场叛乱, 如此迅速, 更让朝中大臣看清太后的权利。”公子扶苏看向他家父皇,“自古以来, 以强者为盟。”
  正是这一波波的推波助澜, 把太后武则天推向权利巅峰。
  *
  唐
  听到自家外甥造反, 大臣裴炎便知道自己的下场, 这场政变他最终还是输了。
  同时大臣裴炎也预示到了唐朝的结局, 自己终究是大唐的罪人…
  【咱们先来看看大臣裴炎对李敬业此次造反的态度,武则天询问裴炎计策。
  大臣裴炎竟不急着平定造反, 反而对武则天道,此次叛乱正是因为皇帝年长却不亲政事, 这才给叛匪造反的借口。
  如果太后武则天愿意还政于皇上李旦,那么叛军便不讨自平。
  这话从表面来看好似没什么毛病,李敬业造反打出的名号是匡复李唐,并不是要推翻李唐,那还政于李旦似乎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
  宋
  赵德芳听着直摇头,“李敬业此举和以往的清君侧有何不同。”
  听神迹听的多了,赵德芳的政治素养也上来了。
  “可不是,就像杀了黄子澄,朱棣就不造反了?还是杀了大臣晃错,就没七王之乱了。”赵匡美应和。
  若太后武则天还政于李旦,大概率李敬业造反借口就变成了“清君侧”。
  毕竟大臣裴炎的确是手握重权的权臣。
  【但是实际真是这样么?从前面的分析咱们可以看出此次李敬业造反,不过是打着匡复李唐的由头自立为王而已。
  裴炎此言可忽悠不了太后武则天,从古至今哪有不讨自平之说,就算出兵讨伐也不一定能快速平定战乱。
  且此时也有大臣提出,大臣裴炎已经大权在握,要是他没有别的企图,为何要太后还政于皇帝李旦?
  于是太后武则天以造反之名把大臣裴炎压入大牢,谁让他的外甥参与到了这次政变当中。】
  听到这,李显很是迷惑,他已然不知大臣裴炎到底有没有造反之心。
  怎么朝堂之事会如此复杂?!
  【大臣裴炎入狱后,有大臣提裴炎求情,他们都上谏表明裴炎绝对不会造反,就算他们造反,丞相裴炎也不会造反。
  但是武则天却特别笃定,她说他在知道大臣裴炎造反,但是众臣却没有造反之心。】
  “那裴炎真的有造反之心么?”李显在心里嘀咕,其实此时的他已经认定裴炎有造反之心,毕竟他家母后如此笃定。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