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军工大院 第356节(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曙光厂当年就以“抓革命、促生产”, 知识分子要到基层参加劳动为由, 从高校调了22名毕业生去曙光厂一边革命, 一边参加劳动。
  等到68年国家开始统一分配毕业生的时候, 曙光厂向上级打了报告,据说这二十多名毕业生的劳动表现还不错, 希望能将他们继续留在基层单位参加劳动。
  当时中央提出的毕业分配原则就是,让毕业生到农村去、到边疆去,面向工矿和基层, 与工农群众相结合。
  曙光厂是地处郊区的工厂,有繁重的出口任务,又恰逢那一年三届毕业生一起分配,人数众多。
  所以这22人就顺理成章留了下来。
  再加上去年分配的6名大学生,曙光厂两年分到了28人。
  叶满枝商量道:“孙科长,我们厂的出口创汇任务太重了,现在急需人手。你看这样行不?今年再给我们分配7-10人,之后三年我们就不再向上申请用人指标了!”
  “……”孙科长哭笑不得道,“你这算盘打的可真是……”
  70届毕业生是1965年考入高校的五年制大学生,基本上就是最后一批参加高考的大学生了。
  叶满枝将申请表往前推了推,“反正我们把申请交上来了,上级单位也要考虑一下我们的用人需求嘛!”
  “那你先把申请放在这里吧,正式分配的时候,我们会酌情考虑的。”
  叶满枝又与对方说笑了一阵,便告辞离开了办公室。
  走到一楼时,见到等在门口的林青梅,她跑过去问:“你的事情办完了?”
  “嗯,把我们厂的月报交给革委会办公室就行。”林青梅挽着她的手臂说,“走,咱俩吃午饭去!”
  两人在市革委会附近的国营饭店点了两碗大馄饨。
  林青梅将手贴在大海碗上取暖,感叹道:“这一天天没有消停的时候,听说我们厂要被下放到滨江了。”
  “下放滨江也没什么不好,对你又没影响。”
  林青梅是67届的政治系毕业生,毕业那年她打消了留校的念头,一直等到68年才被分配去滨江汽轮机厂的车间办公室工作。
  她是调干生,笔杆子不错,又擅长做宣传工作,加入工宣队搞了几次大型宣传活动以后,在今年初被提拔为宣传科的副科长了。
  林青梅吹着馄饨的热气,不满道:“对我怎么没影响呢?以前我们厂是中央直管单位,说出去多有面子啊,现在下放到滨江市了,那跟普通国营工厂有啥不一样?”
  “曙光厂以前还是军工厂呢,职工们都牛气哄哄的,现在收归地方了,还不是照样过日子!”叶满枝问,“下放工厂都是一批一批的吧?当初曙光厂从省厅下放到滨江市,就是跟八家企业一起下放的,你们这次有多少家?”
  “好像有十四家,滨江锅炉厂、轴承厂、电机厂之类的,全从中央直管变成地方管理了。”
  “那还真不少,”叶满枝劝她,“ 你就放平心态吧,由哪管理都一样,工资和福利待遇都不变。”
  林青梅低声笑说:“我妈总跟亲戚吹嘘我是大学生,在中央直管单位上班,要是知道我们收归地方了,她可能比我还失落呢!”
  “哈哈,那你先别告诉她。”
  下午还得上班,两人吃过午饭便返回了各自单位。
  叶满枝去雷万元的办公室,汇报了这次去教委申请大学生分配的情况。
  雷万元说:“大学生不着急,先把咱们厂子弟的事解决了。今年又开始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了,这几天不少职工都在问,厂里什么时候招工。”
  听到“上山下乡”这四个字,叶满枝就条件反射地头疼。
  厂里这几年几乎每年都要安排厂子弟进厂工作。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